看待一个民族的峥嵘气象,首先要看这个民族的文化繁荣,大凡在某个时代里诗词歌赋被推崇敬仰,这个时代与民族一定会充满朝气。与江必新先生相识缘于文化,之前读过他很多诗词歌赋,一位装满法律而严苛谨慎的胸怀,却流淌着太多文人情结,一种好奇与对诗赋的偏爱,让我走近江必新先生的精神世界。随着对他诗赋的深度解读,收获了对诗词歌赋的浅显认知,从他的诗赋你能听到时代前行的脚步,感触到厚重而浓郁的精神写照。
读江必新先生的诗赋,犹如欣赏一曲古典音乐,在舒雅的文字妙境烟云间,你会体悟蕴藏的博大与精深。江先生写诗赋多是通过对特定情境的描绘,而去传达一种意念,去寻找而达致一种境界,去塑造一种人文精神。正如作者借中秋赏月之景,倾述了“天道阴还晴,冰镜圆或缺,此心无亏盈,何须待满月”之情。无论从韵律的角度,或是以格律词的学养内涵,流泻出了淡雅的书画意趣,散发的是一种悠扬之美。因中华民族文化的久远与深厚积淀,加上几千年的传承与发扬,已经成为象征世界文明的符号。尤其表现在诗词歌赋里,他不仅能表达一个民族的精神态势,而且是在塑造一种文化版图。在这面烙印着中华民族基因属性的版图里,江必新先生的诗赋会在当代存留下印记,因他写诗词歌赋多数构建了时代的精神面貌。
诗词歌赋讲究的是格律,以及音韵的变化与对偶,而不是让随意的押韵,来判定诗词的好与坏。因诗词歌赋特定的文学属性,他代表着传统文化之精髓,期间涵盖的不仅仅是学养,更多是传播着一个民族的审美价值。江必新先生的诗词歌赋,所能构建了正是这种时代的审美哲学,他以凝练的词句,以平衡与和谐的笔触,构造了唯美与理想的精神图景,为当代文学赋予了一种鲜活的色彩。尤为在江必新先生借景抒情的词作中,看似简练而浓缩的语境,拓展开却是蕴藏了丰富的思想,以及情景交融的审美价值观。当读到江必新先生的《清明祭》:“每逢清明祭亡灵,深恩未报肠悔青。劝君休饮忘情水,遍洒甘霖渡活人”。可以感受到他以清雅脱俗的词句,提炼了铭记过往抚慰尘世的心境,透过作者精雕细琢的文字,能捕捉到掩藏期间的善念。江必新先生诗赋所营造的格局,除了借景抒情之外,多以豁达的语言架构出一个精神世界,同时又凝结出一种脱俗的意境,表达了对历史审美与时代交错中的修正。
写诗赋看似容易,但创作有水准而学术的诗赋很难,因诗词歌赋有严格的写作要求。除格律对仗规则外,首要是看内涵是否追随时代气象,能否把握住与之匹配的美学价值。如果平庸的去刻意追求押韵,只能成为不入流的口水文化,同时也是对严肃的传统文化羞辱与破坏。而江必新先生对诗赋的研究与探索,更多来自于借景而抒发时代气息,同时他驾驭了对古诗词传承的把握能力。尤其是对待古人的词句,在研磨中加深到自我觉醒的释解,正如他的一首写古诗词随感:“为解《天问》苦求索,浊浪滔天壮《九歌》;一曲《橘颂》参天地,《离骚》万世滋中国”。才有了“蓄屈子之才、养屈子之志、保屈子之洁而无屈子之困”,的学术性和对时代角度的疑问与解读。
诚然,因江必新先生特殊的工作环境,在他创作诗词歌赋中会受到约束,又因法律的严谨转换到艺术自由舞台,需要适应不同场景的色彩统一。好在法律虽然严谨但也是最懂人性的本源,所以读江必新先生的诗词歌赋,能够体察到期间的人情温暖。只是在法律规则与艺术延长线上,做不到置身其外的人性洒脱,在某种程度上影响和制约了艺术层面的升华。所以不能苛刻他在诗赋上的某些缺陷,只有从他作品中感受到一束阳光,一种对民族文化的热爱与追求,一个与时代同步的精神面貌足矣。(作者:乔维/艺术评论学者)
江必新先生简介:现任最高人民法院党组副书记、副院长、审判委员会委员、第三巡回法庭分党组书记、庭长,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宪法和法律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法学博士学位,二级大法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