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不是地地道道的杨家埠人,但年过六十的颜克臣以民间艺人的身份,为杨家埠木版年画这一古老的民间艺术默默奉献了四十年。作为山东省工艺美术大师、潍坊民间文化杰出传承人、潍坊杨家埠民间艺术大观园雕版大师,颜克臣和所有手艺人一样,每天以同样的手法重复着同样的技艺。那么,是怎样的机缘巧合让他与杨家埠年画刻版结缘?又怎样成为了一位“守艺人”呢?
■因兴趣结缘,现已成为年画雕版大师
近日,记者在寒亭杨家埠民间艺术大观园内见到了已是花甲之年的年画雕版大师颜克臣。瘦高的个子、爽朗的笑声、说话有条有理,这是颜克臣给记者的第一印象。
在工艺作坊里,颜克臣正在给徒弟统筹当天的学习计划,思路清晰、声音洪亮。安排完之后,他招呼记者坐下。说起与年画刻版的结缘,颜克臣呷了一口茶说:“40年了,中间的故事三天三夜也说不完。”
1958年,颜克臣出生在潍坊市奎文区十里堡村。虽出生于普通的农民家庭,但他自幼酷爱民间艺术,对杨家埠年画尤其感兴趣。1979年,20岁的颜克臣凭借临摹刻画技艺参加了当时文化部门为拯救年画而组织的美术学员培训班,从师年画全能艺人杨明智、雕刻高手尹国栋。同年8月,颜克臣到了杨家埠木版年画研究所工作,成为该研究所成立后的首批学员。在此后的几十年中,不管时代如何变迁,颜克臣始终没放下这门手艺。
回忆起40年前当学徒的日子,颜克臣告诉记者,“那时真的很苦很累,要不是因为打心眼里喜欢,可能不会在这个行当做这么多年。”
但谁也不曾想到,因兴趣与年画刻版结缘的颜克臣会在几十年后成为远近闻名的年画雕版大师。
■坚守40年,创造两个“最”
俯首、屏气、凝神,右手攥刀、左手推行……就是这样的姿势,颜克臣已经做了四十年。
日复一日的雕刻,颜克臣的五个手指中有三个已经不能伸直,而常年定格在握刀的状态,指节也因此肿胀变形。“我这只手,如果不握刻刀,就是只废手,可一旦拿起刻刀,就忘掉了所有的疼痛。”颜克臣告诉记者,每天晚上他都会用高浓度的白酒搓手,一方面可以起到止痛的作用,另一方面,还能疏通血液,让手指在白天工作时更加灵活。
“师法传统而不泥古,创新风格而不媚俗”是业内对颜克臣雕刻技艺的评价。采访中,他向记者介绍了自己的部分作品。2005年,受年画收藏家马志强先生委托,他创作并雕刻完成了《水浒一百单八将》全部画版。2008年,历时3年时间雕刻完成了《八十七神仙卷》全部画卷。在小型作品中,《老寿星》《孔子》《八仙聚会》等还被国内外专业人士收藏。
而在众多作品中,颜克臣最喜欢的当属《八十七神仙卷》。他告诉记者,该作品系采用国画白描手法与木版雕刻技艺的结合形式雕刻而成。卷中八十七神仙雍容华贵,线条流畅,似有向前缓缓飘动之感。“它还成就了杨家埠年画历史上的两个‘最’:一是用雕版线条表现国画线描艺术,实现了年画雕版技艺的突破;二是全长十米,宽六十公分,是迄今中国最大的年画版。”颜克臣微笑着告诉记者。
■做个“守艺人”,让老手艺传下去
“刻版”是技术活也是体力活,在颜克臣看来,平时在雕刻中更需要做到的是心静如水,若刻刀稍一冲动,刻坏一处便前功尽弃。颜克臣说,要想成为木版年画雕刻的手艺人,不仅要吃苦勤奋、有美术功底,还要具备心静如水的“功夫”。
“说啥也不能让这手艺失传了,得有人来继承和发展。”颜克臣告诉记者,除创作作品外,平日里他还把更多的精力放在了技艺的传承上。对此,他采用“以师带徒手把手教学”的形式,重点培养徒弟们学习刻版制作的工艺和知识。在他的言传身教下,多数学徒已具备了独立工作的能力。说这话时,颜克臣的嘴角不自觉地上扬,“看到这一非遗项目有了传承人,我是看在眼里,喜在心里。”
“现在,肯静下心、坐下来学习老手艺的年轻人越来越少了。”颜克臣说,“我现在要做一个‘守艺人’,守住中国传统技艺中那些好的、值得称道的东西。能让这门手艺传承下去,让更多人了解、喜欢,是我最大的心愿。”
■“前方有荆棘,未来有挑战”,非遗传承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雕版技艺的现状并不乐观。采访中,颜克臣与记者谈到最多的就是“木版年画艺术如何传承和创新”。
他告诉记者,从行业的市场前景来看,木版年画艺术的商业化之路还很长。“雕版没有版权或申请版权费用过高,致使艺人懒于创新,甚至出现盗版现象,进而出现商品互相压价出售,这一连锁反应不仅限制了雕版的发展和创新,还制约着年画工艺的传承。”
据颜克臣介绍,如今在杨家埠,掌握木版年画制作技艺,特别是雕版技艺的老艺人逐渐减少,再加上作为文化现象的年画本身具有传承时间漫长的特点,所以,很多年轻人并不愿意花十几年的时间去钻研一门前景并不乐观的传统艺术。
虽然行业现状如此,但颜克臣仍对木版年画艺术充满信心,“近年来,政府也在政策上不断给予扶持,相信未来木版年画艺术能够被越来越多的人接受和认可,进而发扬光大。”颜克臣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