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说过要对科创板做一些不正经解读,就是这篇了。
一、“科创板”会不会一地鸡毛?
如果不为了黑而黑,为了捧而捧,标准答案应该是这样的:
1、短期稳拿了(半年到1年);
2、长期一定成功(ZZ正确);
3、中期说不准(1年以后跟市场走);
科创板的成功推出,是包括ZJH、交易所、甚至相关地方政府领导今年最大的KPI,其ZZ高度绝对超过以往任何一次。要知道,创业板从首次提出,到最终上市用了整整11年,而科创板从概念问世到首批企业受理,只用了137天。
所以短期稳拿是无论如何也要保证的,这完全可以通过加强企业质量审查、窗口指导估值水平、资金备战呵护、严防死守爆炒等一系列方式来完成。近期严查违规开户,也是这个目的。
但是中长期以后的情况,是如论如何也无法人为控制的,一切还要跟着市场走,谁也无法预料就算贸易战不打了,外星人会不会来入侵。至于长期,当然一定成功的,有第二种选择吗?
二、CDR是不是废了
是的。
哦不,应该说,虽然去年的CDR不搞了,但是刘前主席为我们积累了宝贵的经验,现在中概股回归直接上科创板发CDR就好了。
这种情况,大家要习惯。
历史上什么国际板、战略新兴板,还有已经奄奄一息的新三板,为有牺牲多壮志,不经历几个“渣男”怎么能成熟起来呢。
但是把中国海外优质公司引入国内的大方向,肯定是不变的,尽管一时半会儿BAT意愿不是很强,但这是早晚的事儿。
之前我们发过一个图,说A股完全代表不来中国经济十年来的变化,因为过去十年最棒的公司都在境外上市,上证综指的涨幅竟然只有海外内地指数的一个零头。
三、为啥一定要搞科创板?
我们把这个问题拆成三个层级。
老板面对的问题是:
转型中下滑的经济,中美不可避免的竞争,落后的资本市场。
高管分别解读:
经济下滑,债务(间接融资)扩张不下去了,全是刚兑容易闹矛盾,P2P跑路只是开胃菜;
贸易战打着打着终于变成了科技战,中兴事件和晚舟事件已经让盲目乐观的战狼意识到,科技实力追赶才是根本;
而资本市场利益复杂沉疴严重,不改不行,一改就乱,于是把所有的改革放在一个增量市场来做试验;
最终形成方案:既要加大直接融资比重(投资者从债主变成股东),还可以支持科技企业烧钱(全民变成一个大VC),又是资本市场改革的试验田(什么注册制涨跌停都放开),那就是科创板,真乃天选之子。
四、科创板最重要改了什么?
下图可以看出来,除了T+1没有改,其他能改的基本都改了。
投资者最需要适应的是,涨跌幅20%和前五天没有涨跌停。
同时要面临的最大难题是:这些企业你可能连听都没听说过。不像茅台伊利、格力榨菜,好歹你知道是吃过用过,而这些公司你可能完全摸不清头脑,同时更困难的是,这些企业的财务报表可能五花八门甚至烂的一批,因为上市门槛比港交所和纳斯达克还要灵活。但财务报表烂不代表不是好公司哦。
五、科创板是散户用业余爱好挑战机构吃饭本事
从目前公布的政策,可以比较明确的是,监管部门希望这是一个由机构主导的市场,但是又需要活跃的散户来提供流动性。一个新赌场要开业,所有赌徒都跃跃欲试,这可以理解,但科创板的这些变化会导致散户盲目参与被完虐。
散户完全不具备看懂这些科技公司的专业能力:一会儿半导体,一会儿芯片,一会儿生物技术,就是专业人员一时半会也分辨不出骗子和大神;
散户完全不具备交易科创板的心理素质:上市前五天没有涨跌幅,每天涨跌20%,超严格的退市制度(卖房都保不了壳),喜欢追涨杀跌的散户会被玩死;
散户完全不具备评估这些公司的估值能力:从上市标准看,这些公司可能是亏损的,从发展周期看,这些公司也很有可能是行业初级阶段,刚学会了看市盈率额散户可能再次懵逼掉。
下表这七八种估值方法自行感受一下(新时代证券报告,公众号回复“估值方法”获得原文件)
按照目前“50万+2年经验”的开户规则,85%以上的散户将无法参与科创板,但是前期很多券商偷偷放宽了要求,还有一些通过垫资过桥一下,就把户给开了。现在证监会要求严查,但是估计仍旧挡不住赌徒们的热情。
但是在规则制定上,证监会把好处基本都给了“自己人”。
参加新股询价,只允许七类专业机构,排除了个人大户的定价权;
新股网下打新,只允许七类专业机构,排除了个人大户;
新股网下分配,一半要分配给公募基金等A、B类投资者,排除了C类账户(私募大户)
新股网上打新,回拨机制大幅减少,60-80%要给网下,网上只能分到一点点;
参加战略配售,只允许六类相关机构,排除了个人大户。
所以,无论你是想打新,还是参加战略配售,如果不是“自己人”,就基本没什么可玩的,直接去二级市场搏杀吧。
而公募基金基本是散户参与科创板的最好方式,也是证监会希望引导的,因为公募基金不会也不敢乱来。
但是从另一个方面讲,如果活跃的个人投资者不够多,市场的流动性也会下降,初期关注度高当然没问题,后续还是必须要有韭菜们的冲杀。
六、上市会爆炒还是暴跌?
可以非常明确的讲,绝对不会暴跌。
一是估值的窗口指导;二是保荐券商和企业高管的跟投;三是引入了绿鞋机制;四是首批企业质地一定不错(很多都是投行和地方政府的大宝贝儿)。
但是会否爆炒呢?我们只能拍脑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