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城村位于济宁市汶上县郭楼镇,也曾是污水横流、垃圾围村,晴天出门一身土,雨天出门一身泥。为改变古城村面貌,当地政府先从改造乡村旧貌入手,改造河道,坑塘治理,让村里的水更清,天更蓝,环境更整洁。
生态振兴的落脚点是打造农民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乡村不应只有蓝天白云清新空气,还要有完善的基础设施、便利的人居条件。古城村两委为传承保护郕国历史文化资源,抓住机遇,修路搭桥,危房改造,修复了护城河,打造了观景台,结合儒家文化的内涵打造了三乐岛、景观桥、仿古街等景观,古色古香的小桥流水人家跃然眼前。难怪当地村民告诉记者,家乡这么美,出门都是景,生活在这样的农村,谁还愿意去城里?
从“村容整洁”到“生态宜居”,农村生态环境建设上了一个台阶,生态环境的改善不仅要满足农民对美好生活的追求,更应该带来多重效益。
“自从村里有了绿化,我们这样不能外出打工的村民也能在家门口干上活了,一个月能领到1000多块钱。”贫困户王复珍说,以前家里几乎没有经济来源,现在不光能靠帮村里打理花草苗木赚工资,还能去大棚里做些力所能及的农活,给种植户打点零工。
王复珍所说的“大棚”就是镇村投资建设的两个高标准蔬菜大棚,现租赁给一家农业公司发展大棚蔬菜产业,每年3万5千元的租赁费作为股息分红全部发放给本村和周围村贫困人口,共有41户贫困户受益,每人每年可增收454元。
筑巢引凤来,古城村的历史文化遗产和生态提升后的发展前景吸引了南方企业纷纷抛出橄榄枝,村党支部经过筛选,与上海一家公司达成合作意向,重点发展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产业,着力打造田园综合体。
占地面积约为3500平方米的高效观光玻璃大棚拔地而起,集农业示范、育种、无土栽培为一体,栽植了200余种南方植物。大棚内以智慧农业为核心,运用新能源、智能灌溉、农业物联网控制系统,实现节水、节能、节肥、节约用工的智能化操作,成为当地农业观光的一大亮点。
离温室大棚不远就是古城村一眼望不到边的“黄金田”。通过废气土路的复垦和沟边河沿整治,村里新增耕地近100亩。
生态振兴直接带来了经济效益,经村两委决定,这些新增的耕地也每亩1000元的价格流转出去为村集体增收。耕地面积扩大后,村里对连片种植有了新规划,建设了中药材种植基地,种植决明子、板蓝根、乌豆、丹参等中药材,呈现出专业化发展趋势。村党支部牵头成立劳务公司,组织村民为种田大户及企业提供劳务,进行统一派工、集中管理,用工单位支付中介费用,村民不用出村就能获得稳定收入。
良好的生态环境,是乡村振兴最大的优势和底气,以生态文明观改造传统农业,引领乡村振兴的进程让美丽的乡村更有“里子”。如今,浓浓绿意为济宁乡村为实施振兴战略勾画上了生态底色,一幅可望可及的现代农村绿色画卷已然展开。
春暖花开的时节,记者行走在济宁各地的乡间,感受着美丽乡村的田园风貌,听老百姓讲述他们的美好生活,见证了良好生态成为乡村振兴的新支撑点,更是为济宁乡村的未来不断喝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