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1 义乌黄山八面厅 替木上的博古纹
金华,文化底蕴深厚,历代名人辈出;骆宾王的诗,贯休的画,李渔的曲,都在八婺大地扎了根。宋室南渡以来,以吕祖谦、陈亮、唐仲友为代表的“婺学”“倡明正学”“鼎峙东南”。到元代深得朱熹、吕祖谦真传并入祀孔庙的何基、王柏、金履祥、许谦为代表的“山北四先生”影响遍及全国,明代“开国文臣之首”的宋濂,又将“婺学”绵延了数百年。
图2 义乌黄山八面厅额枋上的博古纹
图3 东阳乐善堂浅浮雕深环板上的博古纹之一
图4 乐善堂浅浮雕深环板上的博古纹之二
图5 乐善堂浅浮雕深环板上的博古纹之三
图6 乐善堂浅浮雕深环板上的博古纹之四
图7 义乌赤岸雅瑞容安堂扇门腰板上的博古纹之一
图8 容安堂扇门腰板上的博古纹之二
陈亮向宋孝宗上书提出“农商相籍”论,强调农业和商业并重发展的思路在浙中地区有着广泛的市场,故金华地区人文、经济相对发达。金华又有“小邹鲁”之称,在外做官和经商的人较多。
明清时期,受儒家落叶归根观念的影响,做官衣锦还乡和经商发家致富之人,当财富积累到一定程度时,都会在家乡建造宅第,以光宗耀祖,撑人门面。金华又是“七山二水一分田”人多地少的地区,耕读和学艺是农民最根本的家风。勤劳好学的农民在耕作之余从事着泥水工、木工、雕工等有限的工种(古人视有手艺就有金饭碗)以养家糊口。自入清以来,社会的稳定、经济的发展、人口的急剧增加,使得手艺人的饭碗竞争激烈。“没有金钢钻,揽不到瓷器活”。形势的倒逼手艺人从“传、帮、带”和“功夫在诗外”的过程中拼命吸取营养以保住全家赖以生存的饭碗。
浙中地区丰富的森林储备,为厅堂楼馆的建造提供了材料的保障,也为身怀绝技的手艺人提供了施展才华的舞台,许许多多独具地方特色,富有建筑品位、风格的“婺派建筑”就于这个时期在这片土地上应运而生。无木不雕,雕必有意,意必吉祥的东阳木雕如一颗颗耀眼的明珠遗留在八婺大地上。
“婺文化”的源远流长,深植于八婺大地的“婺学”基因,与儒释道合一后成为东阳木雕艺人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创作源泉。“婺派建筑”上的博古纹饰,因深具艺术风格、装饰手法,更重要的是凸现儒家文化精华而广泛地出现在东阳木雕中。
博古纹饰都出现在“婺派建筑”中比较显眼的部位——门上的锁腰板、前厅的琴枋、牛腿上等,有记载在永乐至天顺年间的木雕上就出现博古纹,由于年代久远,人为的原因和风吹雨淋,又因是“粗大明”的因素,明代博古纹饰英姿不再,这里重点介绍清代乾隆到咸丰年间有准确纪年的精美博古纹。
图1为义乌黄山八面厅替木上带人物的博古纹。画面中博古架上有人物骑在老虎背上打虎。自古就有“义乌出穷人,但不出怂人(无用之人)”的说法,体现了当年让倭寇闻风丧胆出“义乌兵”的义乌人不畏强暴的精神。在博古纹中,有人物的很少见。
图2为黄山八面厅额枋上的博古纹。上面雕刻着象征福至的蝙蝠,象征喜庆的磬,台上的狮子,意为“太师”。
黄山八面厅占地2908平方米。乾隆五十八年(1793)义乌西乡著名火腿商人陈子寀(1720—1793)命其孙陈正道筹划建造黄山八面厅。于嘉庆元年(1796)破土动工,嘉庆十八年(1813)落成挂匾。中间整整经过了十八年,这在中国民间建筑史上很少见。
图3为东阳寿塔乐善堂浅浮雕深环板上的博古纹,21×13厘米,台面上的狮子,如意绥带上的一品官帽,象征瓶(平)升三级的花瓶、翎毛、如意和戟,寓意平升三级,官登太师。周朝立太师、太傅、太保为“三公”,三公为中国古代朝延中最尊显的三个官职,太师位极人臣。有“师,天子所师法”之说。
图4的博古架上的狮子转身注视着一束青莲,金华地区有古话称“千钱难买回复眼。”意为对站过的、坐过的地方和做过的事的地方一定要回头看一看,是不是会留下什么。这与儒家“吾日三省其身”之意有同工之妙。此图案寓意告诫家人为官要清廉,身后留个好名声。
图5为犀牛望月。这中间很有讲究。相传犀牛本是天上的神牛。奉玉帝御旨下界传达“一日一餐三打扮”,他却传达为“一日三餐一打扮”,玉帝便让其下凡到人间造福。犀牛为了尽快解决人间疾苦,让百姓过上富裕的生活,每当月圆之时,回到天庭恳请玉帝派财神爷光临人间,助他一臂之力。自它上天庭那时起人间便有了“犀牛镇家灵,望月回天庭,殷诚月儿圆,财神来光临”的顺口溜。古代一些豪宅大院都尊奉“犀牛望月”为生财镇宅之宝。从此,“明月高照祥云绕,安居乐业鸿运来”。这木雕板中的击磬(庆)有余和载着钱财的朵朵祥云飞向装着元宝的宝盆之中。雕必有意,意必吉祥的东阳木雕再次彰显其匠心。
图6,金华地区农村叫兔子为“月月窝”,意为兔子的繁殖能力极强,每月都会生一窝,是多子的象征。翠竹自古以来有发子旺孙的含义,“喜看红梅多结子,笑见绿竹又生孙”的祝福对联道明了绿竹的吉祥,白菜(白财)之上的双双爵杯(象征功名),期盼子孙个个出人头地。
乐善堂建成于咸丰九年(1859),东阳木雕从明代和清初的深浮雕。经过乾隆的发展,嘉兴道光咸丰朝的兴盛,这些时期的浅浮雕作品代表着东阳木雕艺术的辉煌成就,从丝发毕现的纹饰中折射出匠人的敬业,浙中先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对“婺文化”的深刻解读,以及为人处事,为人臣子的敬畏。
图7为义乌赤岸雅瑞容安堂扇门腰板上的博古纹。博古架上细致地雕刻着打开的书卷,寓意“开卷有益”;砚台、水盂等的文房用品齐备;桃子则是长寿的象征;非一般之兽的獾印证了中华文化的精深。獾与欢同音,如与喜鹊在一起,那是欢天喜地,獾代表欢乐、欢喜。
图8则匀称地雕刻着香炉、方瓶、瓜果,和象征出将入相的宝剑。“门者脸也”,古人视堂门为门面工程,堂门上的腰板位置特殊又与人的视觉平行,为登堂入室之第一印象,木雕工匠根据东家的要求,用出真功夫以博得好名声和东家的喜欢。
容安堂由陈启文始建于乾隆二十四年(1759),先建正厅、堂楼,后由其子陈雅川续建前厅,于嘉庆庚申(1800)建成,共有69间房子,占地1079平方米,为乾隆时期的风格。
说明清时期东阳木雕上的博古纹是无声的诗,立体的画,凝固的乐章,活着的民俗与记忆,不为过。
-
相关文章
- 纪昀(清代文学家)
- 陈廷敬(清代大臣)
- 扬州八怪(中国清代中期书画家)
- 邹伯奇(中国清代科学家)
- 施世纶(中国清代官员)
- 清代四王
- 李东阳简介
- 东阳市中小学暑假时间公布 2021年东阳市中小学暑假时间
- 2021年东阳市高中特长生招生方案 2021年高中特长生招生
- 2021东阳中考政策 2021东阳中考加分政策
德迅网 » 清代东阳木雕上的博古纹
免责声明:本文由网友提供互联网分享,不代表本网的观点和立场;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