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挂面,这样一份看似简单的寻常事,有人却坚持钻研了35年,做出中国第一家上市的挂面企业。“克明面业”,一个从不产麦子的湖南小县出发的小作坊,如今成为中国面业龙头老大的背后,是这家企业的掌舵者陈克明几十年来的匠心坚守,与驰而不息的创新。5月10日晚天津卫视《创业中国人》的节目中,这位年过六旬的企业家目光如炬,分享了自己用一生做好一碗面的故事。
一“面”之交,小木匠在磨难中重生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陈克明是当地一个有名的木匠,不幸的是,一次意外,他左手的两根指头被刨床刨去,不能再做养家糊口的手艺活。为了能够生存下去,他收过破烂、摆过地摊……直到有一次,陈克明在一家粮店门口,发现了一个奇怪的现象:顾客指名要价格更高的外地面条,而价格较低的本地面条则无人问津。抓住这一契机之后,他想要从木匠转行做面条。隔行如隔山,在没有技术、资金和市场的境况下,陈克明只能靠着一台手摇面机和一辆小板车开始艰辛的创业之路。
陈克明夫妻俩晚上在家用手摇面机做面,白天就推着小板车走街串巷吆喝卖面。刚开始的时候,陈克明很害羞,喊不出口,每次都是先拖着小板车到没有人的地方练习吆喝。从无法靠手艺吃饭的小木匠到做初涉面业的新手,这种转变,让陈克明在磨难中重生,迎来生活和事业上的曙光。
在《创业中国人》节目上,陈克明一脸温和的笑容,平静地讲述着过去的困苦,也让更多创业者明白,虽然创业不易,但只要有“千锤万凿出深山”的韧劲,就能走出一条属于自己的道路。
终生投入,“面痴”用工匠精神攻克行业难题
面条虽然看起来简单,但真正做好并不简单。陈克明清晰地记得自己做出来的第一锅面条就煮成了糊糊。只有小学文化的他四处求教,专门买回挂面制作的书籍,抱着字典去理解,才渐渐明白制面的一些原理。以往做木匠的经历让陈克明养成了一种“较真”的习惯,他全身心投入到做面条这件事情上,整天围着面机转,来弄清楚里面的运转逻辑。第一家烤房建立之后,为了找到温度、湿度、时长之间的最优组合,陈克明每天多次进入烤房观察记录,大汗淋漓却浑然不觉,甚至有一次晕倒在烤房之中,差点丢了性命。
在竞争激烈的面业中,降低面条制作、运输过程中的损耗,成为了陈克明要突破的路径。为了解决切面机震颤造成面条容易断裂的问题,陈克明趴在设备旁观察了好多天,才发现原因,通过对刀片的一次次改造,将问题彻底解决,还申请了一项国家专利。人们称他为“面痴”,但他自己觉得还“痴”得不够,依然不断探索、发现,改进拌料机,加快小麦粉及辅料颗粒均匀水化,使面筋不断扩展达到最佳状态,让克明面业在成长中不断进行创新。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在《创业中国人》这样一档聚焦大消费领域的特许加盟类企业的全新创投类节目,陈克明毫无保留地分享自己的创业心得。而这些又通过节目平台辐射到百万全民合伙人的关注,如此精准高效的“传授”也能够吸纳更多人找准方向,找对方法,去认真做好创业路上的每一件事情。
匠心坚守,一辈子只做一件事
从1984年拖着小板车开始卖面条,到如今年销售额突破28亿,陈克明在面条这个行业坚持了35年。其间也有别的利润比较高的行业机会来找他,都被他一一拒绝。在他看来,一个人的精力是有限的,一辈子能把一件事情做好就很不错了。
创业三十余载,克明面业始终以树立行业品质标杆,确保食品安全为己任。在20世纪90年代,增白剂在行业内大行其道时,在盈利和健康之间,陈克明毅然选择了后者,其生产的产品一律禁止使用增白剂。即使是简单的包装,克明面业也秉承初心,为了去除污染,主动出资生产不含荧光粉的包装纸,并在业内率先提倡使用收缩膜进行外包封装。
用一生做好一碗面,这是陈克明的匠心所在,也让克明面业在追梦路上更加专注地打造百年品牌。
-
相关文章
- 隔夜的寿司能加热吗
- 陆地上的交通工具有哪些
- 荣城归哪个地级市
- 咬人的是公蚊子还是母蚊子
- 农村常见的鸟
- 老小区分户后暖气费用几个月交几个月吗
- 集中供暖用的是不是暖气片
- 集中供暖安装循环泵有用吗
- 集中供暖家里没人住需要关闭吗
- 集体供暖没交暖气费会被停暖吗
德迅网 » 一生只做一件事,《创业中国人》六旬“面痴”35年坚守品牌匠心
免责声明:本文由网友提供互联网分享,不代表本网的观点和立场;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