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迅网德迅网德迅网

“草根创客”的创业故事(图)

“草根创客”的创业故事(图)(图1)

本报记者 徐永升


  作为赤峰市人口大县,宁城县总人口达61万人,过去每年输出劳动力10万人。然而,随着近年来县域经济的发展和政策环境的改善,外出淘金的劳动力出现“回流”势头,他们用多年积累的资金和技术走上返乡创业之路。一批批“草根创客”破茧而出,“归雁经济”正在成为宁城县新的增长点。

  故事一:“缝”出好前程

  5月7日一大早,林耀志就忙着为刚刚赶制出来的800多件衬衫打包,准备把这批衣服放到最早一趟客车上捎往北京。“必须准时给收货方发货,一天都不能耽误。”一阵紧张地忙碌过后,身材魁梧的林耀志额头上沁出汗珠。

  刚过而立之年的林耀志是甸子镇头道营子村出了名的大学生创业能手。“我和爱人都学的服装设计,毕业后先在北京工作了3年。”林耀志说:“尽管公司给予丰厚的待遇,但总觉得年轻人要干一番属于自己的事业。”2010年,心怀梦想的夫妻二人选择回到家乡自主创业。

  说干就干。筹措资金、厂房选址、工人培训……历时半年的筹备,林耀志夫妇二人的制衣厂终于揭牌运营。“创业初期,县里不仅组织创业培训,还为我提供了5万元的无息贷款,解决了资金周转难题。”林耀志说。

  短短几年的发展,如今制衣厂每年可承接来自北京、河北等地的衬衫订单17万件,就地招工30余人。林耀志算了一笔账,每件衣服提8元钱,年销售额可达130多万元,除去各项开支,一年下来稳赚50多万元。

  眼下,林耀志投资40万元、占地3000多平方米的新厂房已经破土动工,预计今年8月份投入使用。届时,制衣厂将再上两条生产线,每年承接的订单数和销售额可翻两倍,新增就业岗位60多个。

  故事二:“喂”出致富路

  一场接墒春雪融化殆尽,大双庙镇官坟村万木吐绿。村民赵学彦正筹划着再建一栋1200多平方米的标准化猪舍。

  赵学彦的养猪场依丘陵而建,站在场子里放眼望去,村庄和沟壑纵横的山地尽收眼底。“我们这个小山村几乎都是靠天吃饭的山坡地,为了维持生计,村里很多青壮年都外出打工了。”老赵说。在开办养猪场之前,他也是一名打工仔,每年农闲时节跟着大伙到外地务工,辛苦一年也就赚两三万。

  “像我们这样的农民,外出打工就得到工地上靠体力挣钱,一天最少工作10多个小时。”在外漂泊了十几年的赵学彦厌倦了“候鸟”式的生活,他一直寻思着能在家乡闯出一条致富路。

  去年,为拓宽增收渠道,镇里与广东某集团合作,引导农民发展生猪养殖,赵学彦听到这个消息后顿时萌生创业念头:“集团跟农户签养殖订单,提供仔猪和饲料,而且高于市场价回收。”赵学彦将自己的想法和镇里沟通后,镇政府帮助他批下了10亩的建设用地。他拿出多年积攒下的40多万元,又从银行贷款9万元,短短3个月,占地面积1000多平方米的现代化猪舍拔地而起。


  今年3月,第一茬600头育肥猪出栏。“这茬猪集团按每斤7.1元回收,高于市场价1.5元,去掉成本投入,5个月我就赚了7万多。一年养两茬,收入15万不成问题。”算起经济账,赵学彦喜不自禁:“再过几个月,我的新猪舍也将投入使用,到时候全年可出栏育肥猪2400头。”

  记者感言

  小镜头折射大变化。昔日“孔雀东南飞”,如今“归雁返巢”筑业,这得益于宁城县对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精心呵护与扶持。近年来,该县以创业培训、创业指导与小额贷款相结合,以及精简审批手续、降低准入门槛、符合政策的免征税费等方式,引导和鼓励怀揣梦想的外出务工人员回乡创业。据统计,目前,全县共有返乡创业示范村6个,5000余人返乡成功创业,创办经济实体2103个,安排14390人就近就地转移就业,创造总产值达80亿元。

德迅网 » “草根创客”的创业故事(图)
免责声明:本文由网友提供互联网分享,不代表本网的观点和立场;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