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進一步完善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的成本分擔和利益協調機制。一方面,全面深化戶籍制度及配套改革,完善城鄉建設用地增減挂鉤、人地錢挂鉤機制及相關配套政策,促進符合條件的農業轉移人口盡快落戶城鎮。另一方面,加快城鄉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步伐,擴大居住証享受公共服務的范圍,並逐步與戶籍制度並軌,實現基本公共服務城鎮常住人口全覆蓋,最終實現市民化與城鎮化同步。
提高城市群和城鎮發展質量。構建世界級、國家級和區域級三級城市群體系,按照綜合承載能力、開發強度和發展潛力標准,合理劃定城市增長邊界,優化空間布局,確定生產、生活和生態空間,明確城鎮功能定位,提高城鎮發展質量。推動區域一體化發展,不斷增強城市群對農業轉移人口的吸引力和承載力,使之成為推進新型城鎮化的主體形態和吸納新增城鎮人口的核心載體。
構建科學合理的城鎮化格局。在規模格局上,優化提升中心城市功能,加快中心城市轉型升級,充分發揮其引領帶動作用。積極培育中小城市和特色城鎮,有序推進設市工作,強化公共服務和產業支撐,促進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鎮網絡化發展。在空間格局上,著力抓好中西部尤其是老少邊窮地區城鎮化,積極培育一批新增長點、新增長極、新增長帶,提高城鎮的吸引力、承載力和產業支撐能力。
降低城鎮化的資源環境成本。從根本上改變發展方式粗放、可持續性差、資源環境成本高的城鎮化模式,堅持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統籌協調城鎮化與資源環境的關系。全面推進節能、節水、節地、節材工作,大幅降低城鎮化進程中的資源消耗和“三廢”排放,提高資源配置和土地利用效率。推進低效產業用地再開發,走資源消耗低、環境友好、集約高效的綠色城鎮化道路。
完善城鄉融合發展體制機制。實行新型城鎮化與鄉村振興聯動,加快農村承包土地和宅基地“三權分置”改革,完善進城落戶農民農村“三權”自願有償退出機制和資本化途徑,構建城鄉統一的戶籍登記、土地管理、就業管理、社會保障制度等公共服務和社會治理體系,促進城鄉要素、產業、居民、社會和生態全面融合,使城市與鄉村成為一個相互依存、相互融合、互促共榮的共同體。
(作者為中國社會科學院農村發展研究所所長、研究員)
產業發展要跟上
城鎮化不是“攤大餅”(適勢求是)
張學良
城鎮發展是一個自然歷史過程,有其自身規律,需要保証人口和用地相匹配、城鎮規模同資源環境承載能力相適應。改革開放40多年來,我國經歷了人類歷史上規模最大、速度最快的城鎮化進程,城鎮化成為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動力。但在這個過程中也出現了人口和用地、城鎮規模同資源環境承載能力不匹配等問題,一些城市發展出現了低密度擴張的趨勢。
有的地方城鎮規劃脫離經濟社會發展規律和當地實際,很難做到生產空間、生活空間和生態空間的協調統一。如果盲目追求城鎮規模,“攤大餅”式擴張,就會加劇土地粗放利用和“城市病”等問題。同時,如果城鎮發展沒有產業支撐,又容易出現人口流失現象,阻礙城鎮進一步發展。推動新型城鎮化高質量發展,應當堅持集約、高效、生態發展模式,走產城融合發展道路,防止“攤大餅”式擴張,避免出現城鎮“空心化”等問題。
產業是城鎮發展的經濟前提,城鎮是產業發展的重要載體。城鎮擴大了,產業發展要跟上。在加快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的過程中,抓好產業發展是實現居民就業、保障社會穩定的重要基礎。新型城鎮化應堅持產城融合,建設經濟發展、社會和諧、生態文明、人民幸福、宜居宜業的新型城區,促進城鎮土地集約利用,加速產業空間集聚,最終形成以產興城、以城帶產、產城融合、城鄉一體的新局面。
當前,促進產業和小城鎮融合是推進城鎮化的重要方向。小城鎮往往是鄉村地區的經濟中心,產業發展具有一定條件和基礎。以產業和小城鎮融合為著力點,有利於加速城鄉一體化進程,推動經濟轉型升級和發展動能轉換,增強小城鎮的吸引力,提高就近城鎮化水平,降低人口跨省、跨市遷移帶來的成本,促進戶籍人口城鎮化。同時,也有利於城鎮資金、技術、信息等要素向農村地區流動,促進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和鄉村振興。推動產城融合,應堅持產業立城、產業建城、產業興城,貫徹新發展理念,按照經濟高質量發展要求,從各地實際出發,發展具有稟賦優勢的產業,做精做強當地特色產業。
推動產城融合,可以在兩個維度上重點突破。一是都市圈的空間維度。著力推進中心城市與小城鎮一體化的都市圈建設,促進資源在中心城市與周邊城鎮之間優化配置,加快推動中心城市產業升級和功能升級,通過產業鏈分工和技術溢出把一般性的發展空間讓渡給周邊城鎮,彌補小城鎮產業發展的不足。按照功能、產業、交通、公共服務、生態五位一體的框架促進都市圈協調發展,推動形成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基礎設施比較均衡和生態環境優美的良好局面。二是現有產業園區的空間維度。當前,產業園區普遍存在重產輕城問題,功能結構比較單一。在產業園區建設中,應注重城鎮功能改造,通過土地制度、戶籍制度和行政管理制度等改革創新,實現生產、住宅、辦公、商業、休閑等功能區相互交織,提高產業園區生產生活活力,促進產業園區外來就業人口就地城鎮化,推動生產型園區從產業孤島轉型為產城融合的城鎮綜合功能區。
(作者為上海財經大學長三角與長江經濟帶發展研究院執行院長)
更好實現以人為核心的城鎮化(大家手筆)
尹 稚
回顧我國改革開放歷史,大規模工業化推動了大量農村富余勞動力進入城鎮。在這個過程中,城鎮化進程曾明顯滯后於工業化。2013年,中央召開改革開放以來第一次城鎮化工作會議,作出以人為核心的新型城鎮化戰略部署,從頂層設計上明確了城鎮化是現代化的必由之路。隨后又制定實施了《國家新型城鎮化規劃(2014—2020年)》,新型城鎮化建設進程加快。隨著我國經濟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新型城鎮化又有了高質量發展的新內涵。
高質量的新型城鎮化意味著要建立健全城鄉要素雙向流動機制。從全球視野看,經歷過城鎮化的國家也往往經歷過城鄉二元化的發展階段。在這個階段,從農村轉移出來的勞動力成為城市的新移民,進而成為新市民。但這還只是城鄉間要素的單向流動,城市不能僅僅成為一個巨大的要素黑洞。資金、技術、人才等要素在流入城市后,還要能反向流回鄉村,否則鄉村就會因要素流出、資源短缺而無法持續發展。推進高質量的新型城鎮化,需要拓寬城市資源流向農村的通道,讓資金、技術、人才等要素再匯聚到農村,推動城鄉融合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