姐的欢喜

欢迎光临
皆大欢喜传递正能量

在这一领域,中国终于进入了“太空竞赛”

(原标题:【岛读】在这一领域,中国终于进入了“太空竞赛”)

在这一领域,中国终于进入了“太空竞赛”

中国有世界上最强的未来感。

——刘慈欣

【侠客岛按】

2月以来,最受人关注的电影,莫过于流浪地球了。

和去年的《红海行动》一样,上映之后,《流浪地球》凭借着科幻电影这个开创性的选题,以及精良的制作和观众的口碑,硬是在票房上一路逆袭。

目前,《流浪地球》的票房突破38亿,甩开同档期第二名将近20亿。电影优秀的表现,被不少人称开启了“中国科幻电影的元年”。在豆瓣上,虽然闹出了一些水军“改评”的风波,但目前依然有着7.9的高分,实属不易。

值得一提的是,在国外,《流浪地球》也取得了不小的关注。《纽约时报》等外媒说了这么一句:“中国电影业终于加入太空竞赛了。”“中国是太空探索的后来者,在科幻电影方面也未能领先一步。不过,这种情况即将发生改变。”

为什么一部科幻电影会和太空竞赛扯上联系?这部电影对中国科幻有何意味?如何看待这部电影的争议?岛叔、中国艺术研究院学者孙佳山 ,和大家唠唠。

在这一领域,中国终于进入了“太空竞赛”

孙佳山

争议

年还没过完,《流浪地球》就彻底火了。和《战狼2》《红海行动》《人民的名义》《大江大河》很像,不仅是在国内,这部片子在海外同样引起了一定的反响。

赞誉以外,一些争议也开始出现。相信大家都看到了,前段时间在豆瓣,春节档的两部科幻电影,一个《流浪地球》、一个《疯狂外星人》,都遭遇了要么一星、要么五星的两极化评论。尤其是《流浪地球》,双方争议的焦点早已经和电影本身没有太大关系了。

于是问题就这样被踢给了岛叔:都乱成这样了到底咋回事,能不能给唠唠?

其实吧,岛叔对这种永远也掰扯不明白的价值观撕扯,完全没有兴趣。但是当这种撕扯要凌驾于电影之上,并且其中的一些势力开始试图绑架电影本身的时候,那就必须得出来聊两句了。

的确,中国科幻文艺在过去几年的时间里“忽然”就火了,而且从最初被互联网领域推崇的“葵花宝典”,到刘慈欣等知名科幻作家先后夺得雨果奖等科幻领域的世界性奖项,我国的科幻文艺开始逐渐走出相对小众的圈层,越来越火,越来越主流化,直到《流浪地球》,已经具备可以引发全民性爆点话题的能量。

但网上的一些争议,比如《流浪地球》“战狼化”、没有一个美国人、充斥着民族主义情绪等等(不少豆瓣低分皆是以此为由打的)……依旧值得正视。那么,问题到底出在了哪里?

在这一领域,中国终于进入了“太空竞赛”

意义

新世纪以来,随着我国科学技术的爆炸式增长,在近年来“忽然”给世人这样的印象——科幻正在成为现实;或者说,我国科学技术在当前的迅猛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已经走在了科幻的前面——

我们的射电望远镜FAST能接收到137亿光年以外的电磁信号,这个距离已经很靠近宇宙大爆炸的起源;嫦娥四号最终在月球背面软着陆,实现了整个人类历史上,首次月球背面的软着陆和巡视探测,并不断以中国元素命名月球;2020年之后的很长一段时间,我们中国的“天宫”都将是人类唯一的太空空间站;长征5号在不远的将来,将携带重4.5吨级的火星探测器承担火星探测任务……

中国的科技实践、科技突破,越来越具有整个人类历史意义的节点效应。

与之相随的是,在这一过程中,我国必然在不断地产生着美国、日本和西欧这些发达国家所不具备的,他们也压根体会不到的中国经验和中国故事

然而,有些尴尬的是,这些属于我们自身的中国经验、中国故事,除了《新闻联播》这样的主流媒体的报道之外,并不在我们日常的视线和视野内,这也是当代中国所必须直面的一个结构性文化困境。

国外就不同了,无论是近来嫦娥四号月球背面登陆,还是《流浪地球》正式登上银幕,国外主流媒体的反应出奇的一致,几乎都用了一个令我们倍感陌生的表述——中国人终于加入太空竞赛了。

有多陌生?估计即便对于绝大部分的所谓精英阶层,相信他们也并不会觉得这类词汇真和我们有太大关系,因为我们确实是真没体验过。

在这一领域,中国终于进入了“太空竞赛”

1957年,前苏联成功发射人类第一颗人造卫星“斯普特尼克号”,其在迈出人类太空探索的第一步的同时,也正式拉开了冷战年代的太空竞赛帷幕,并同时带动了冷战年代美苏科幻文学的兴盛繁荣。

可见,20世纪60、70年代,世界科幻文学的黄金年代,其实也是冷战的最高潮。

地外生命搜寻、宇宙社会学、角色扮演游戏、未来学、战略科学与跨学科智库等科幻文艺的核心理论资源和话语体系,都是依赖于冷战年代美国的战略应用文学而存在的。冷战年代的太空竞赛,不仅对于科幻文学产生了非常直接的内在影响,对于整个冷战、后冷战阶段的全球历史,都有着举足轻重的意义。

所以,国外的主流媒体用太空竞赛这些词汇,不仅不是危言耸听,对于他们来说其实是本能反应,因为人家亲身经历过。而且在当下,还有更为直接的证明。

在2018年,我国共进行了39次航天发射,累计将103个航天器送入轨道,不仅首次超过美国成为全球年度航天发射数量最多的国家,发射次数更是约占全球总数的三分之一。而且这还只是开始,2019年中国航天将继续开启“30+”模式,计划在全年实施30余次宇航发射。

在这个意义上,大刘最近的一句话,即便是仅限在航天领域也一样没毛病——中国有世界上最强的未来感。就是因为,有些事,即便你再低调,大家也都知道,都在盯着看。低调本身没问题,但我们并不能为了低调而低调,忽视这背后的真正症结——

不仅我国的科幻文艺要建立未来感,中国也需要在这样的历史节点建立自己的未来感,这才是《三体》《流浪地球》《疯狂外星人》这些我国当代科幻文艺经典的大时代幕布。

  1. “传媒书苑”传统文化校园实践探索
  2. 【EEO财经午餐】视觉中国遭30万罚款;苹果和库克被起诉;ofo又被
  3. 视觉中国致歉 承诺建立符合中国市场的版权保护模式
  4. 在世园会感悟人与自然的和谐之美
  5. 走好太空路上“新长征”

打赏

取消

感谢您的支持,我会继续努力完善网站!

扫码打赏
扫码打赏,1元、5元、10元...

打开支付宝扫一扫,即可进行扫码打赏哦

分享给小伙伴们:

评论

说点什么吧
  • 全部评论(0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