姐的欢喜

欢迎光临
皆大欢喜传递正能量

人文之眼看“黑洞”

原标题:人文之眼看“黑洞

千呼万唤始出来。4月10日,世界上首张黑洞照片公布,黑洞终于被人类“看到”了。对于科学的门外汉而言,如果还有谁不知道黑洞,似乎说不过去;可如果要就黑洞谈点看法,恐怕又说不上来。黑洞,作为真实的天文实体,在大多数人的头脑中仍然只是一个充满想象力的名词。围观狂欢之后,黑洞留给我们悬而未决的东西,实在太多太多。美国天文学家卡尔·萨根在病床上完成的遗著《亿亿万万》,虽不是科普黑洞的,却给我们提供了探索类似问题应有的态度和方法,以及对这一探索自身的反思。

《亿亿万万》,你可别被书名迷惑,这本书只讲科学;你也千万别看见数字就眩晕,这本书教你轻松与数字打交道,让你感受“量化的力与美”。当然,《亿亿万万》绝不止于“亿亿万万”——用数学描述宇宙万物间的永恒关系,它只不过从数字谈起,一直谈到温室效应、环境保护、人口膨胀、核武器、太空探索、死亡与爱……

除了黑洞,还有哪些烧脑的难题

在《黑洞战争》一书中,斯蒂芬·霍金与伦纳德·萨斯坎德、赫拉德·特霍夫特围绕黑洞的本性展开过引人入胜的论战。今天,一张照片并没有宣告争辩的结束。犹如一个充满谜题的深渊,对黑洞的“解谜”,刚刚有了一个新的开始。

人类对宇宙的好奇与探索自古有之,从未止步。我们已知的越多,未知的也越多。黑洞之外,依然深不可测。

星上是否曾经有过生命?“泰坦”是生命起源的天然实验室吗?是否存在地外高等智慧生物(外星人)?宇宙的起源和它未来的命运会怎样?萨根列举了他心目中的四个“宇宙级”问题。

这些问题尽管达到“宇宙级”,但对于人类的智慧来说并非遥不可及。萨根在进行科普的同时,更试图揭示问题背后的深层意义。

星并不“火”,反而挺冷。入门级的科学常识告诉我们,火星跟地球的相似程度很高。比如,地球上一天是23小时56分,火星则是24小时37分,昼夜几乎相同;地球轨道面和赤道面的夹角是23°27′,火星则是25°11′,季节变化几乎相同……可是,二者又大不相同。与地球的生机勃勃相比,如今的火星表面,是一片滴水不见的干燥沙漠。

大约40亿年前,火星的温度高于现在,那正是地球上开始出现生命的时候。于是,萨根追问:两个环境类似的邻近行星,在其中之一,生命可以诞生并演化发展,而在另一个,则没有生命;或者,火星曾有过生命,后来环境(比如气候)发生了变化,以至于所有的生命都惨遭毁灭?又或者,火星的沙漠中仍存在甘泉,为生命提供了避难之所?再或者,有些生物至今仍藏在地下,只是我们没有发现?太多太多的可能性,等待着我们去探索。

尽管当时(作者写作本书时是1996年)科学还无法给出完满的答案,但萨根认为,在下个十年或二十年,这四大问题所涉及的领域都会出现令人惊讶的发现。

科学没有辜负萨根。的确在以萨根所期望的速度发展,甚至超出他的预期。就在前不久,据欧洲航天局网站报道,该机构的“火星快车”探测器发现了火星地下曾存在首个遍及火星远古湖泊系统的地质证据。研究表明,这些湖泊可能存在于35亿年前,其中5个湖泊内可能含有对生命至关重要的矿物质。

如果火星真的有过生命,何时存在以及如何存在?也许,当你不禁这样追问时,你已经不知不觉地跟着萨根走进了科学。

不仅科普,而且渗透人文关怀

“大众对科学的了解是绝对必要的。”对书中的这句话,再怎么强调都不为过,特别是对处于现代化进程中的中国来说。

“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如果没有科学作基础,看也只能是雾里看花。

独立思考、质疑精神、理性分析……科学教育才是现代教育的重要内容。在萨根身上,我们不仅看到一个科学家的素养,更感受到科学本身乃至由科学所奠基的文明的魅力。

学习科学其实不光是为了生存和生活。你难道不想知道宇宙是怎样的吗?你难道不想明白物质是怎样的吗?这类看似毫无功利性可言的关切,未尝不是人的本性使然,未尝不能带来一丢丢幸福感。

科学沉思与人文关怀。在萨根这里,“与”,不是并列关系,而是融会贯通。

回到上面的问题。火星上是否曾经有过生命,不仅是一个科学事实问题,特别是对于普通大众来说,绝不仅仅意味着科学博物馆里又多了一件考古发现,而且,它直接关系到这样一个与每个人命运攸关的重大问题:如果那些如今或寒冷荒芜、或酷热难耐的星球真的有过生命,那么曾经发生在它们上面的事情,会不会在地球上重演?我们应该警醒,我们必须警醒。

直面死亡,感悟生命的真谛

“死神不会放过我们之中任何一个人的。”

在广袤无垠的宇宙中“遨游”了一圈,最后还是要孤零零地落到死神手里。在这本遗作的最后一章,萨根如实地记录了科学家作为一个普通人的生死经历,为读者留下了一份宝贵的关于生命真谛的思考。

1994年,萨根被查出患有恶性疾病,他“听见了死神的脚步声”。但他并没有沮丧,也没有转向宗教寻求慰藉,而是用顽强的乐观精神对抗死神的恐吓。即使在病床上,萨根依然保持了科学家应有的品格,以坚韧的意志和对真理的执著,写下了对医学、未来、爱心的体验与思索。

纠结,是人生的常态,每个人都始终面临着两难抉择。萨根记述了自己在治疗期间的一段心理状况:一方面,他主张人与动物有密切关系,因此,让动物受苦是不道德的;另一方面,如果没有动物来做医学临床方面的实验,就无法发展出骨髓移植技术,而如果没有骨髓移植,他支撑不了多久。“巨大的矛盾冲突在我内心交战着”。正如未来不可预测,科学也解决不了科学家的苦恼。

与其做死而复生的无望假设,倒不如激发“一些额外的求生之欲”来得实在。“我们应当勇敢面对死亡,直视死神的双眼,每日感谢生命给了我们那些短暂却丰盛的机会。”萨根在临终前这样觉悟。

面对如此浩渺之宇宙,我们究竟该因自己的渺小而对自然充满敬畏,还是以自己的无足轻重为由而无所忌惮?这不仅是科学问题,也关系到每个人的“三观”。躺在病床上的可怜的个体,置身其中的宏大世界,这幅画面富于哲学意味。萨根援引爱因斯坦的话作为他的答案:“我满足于生命永恒的奥秘,也满足于能够觉察现有世界神奇的构造,并致力于去领悟这其中的一部分。倘若真能如此,即使只领悟其极小的一部分,我也就心满意足了。”

(责编:张丽玮、吴楠)

  1. 著名国际陨石收藏家宋炳钢力助太空探索科学研究
  2. “太空探索小分队”正式C位出道 优酷《挑战吧太空》明日上线
  3. 太空探索沉浸式体验 元素科技乐活城让你玩起来
  4. 女航天员禁止生育?这些和太空有关的谣言扯到天际
  5. 周大福咚咚仔与福星宝宝冒险之旅主题展梦幻启程

打赏

取消

感谢您的支持,我会继续努力完善网站!

扫码打赏
扫码打赏,1元、5元、10元...

打开支付宝扫一扫,即可进行扫码打赏哦

分享给小伙伴们:

评论

说点什么吧
  • 全部评论(0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