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的“新视野”号探测器在飞行了9年、跋涉50亿公里后终于成功飞掠冥王星。
在全球仍有不少人饿肚子的同时,这次“浮空掠影”般的“约会”开支10亿美元,不少人都质疑,在太空项目上烧钱到底值不值?
各国都关注太空探索
王希怡:最近冥王星被“玩坏了”,网络上涌现出各种萌萌哒冥王星主题动图,我觉得是好事情,不知不觉中能够吸引更多人关注太空、探索太空。
李明波:的确这样,太空项目的点滴进展,都可能被媒体的地毯式轰炸报道,所以极其引人瞩目,完成了人类对太空的一次又一次“科普”。
邢磊:对于“新视野”号与冥王星的“成功约会”,不仅媒体和项目团队激动不已,连美国总统奥巴马、物理学家霍金、登月先驱奥尔德林、《星际迷航》“苏鲁舰长”饰演者乔治·竹井、太空迷、普通网友……全球都为之动容。
太空探索烧钱有争议
李明波:但也有很多人发牢骚,发展太空事业是否有必要。太空研究确实非常烧钱,以探索太空能力最强的美国NASA为例,2015年度预算高达175亿美元,确实惊人。
王希怡:由于费用高昂,NASA近年预算持续被削减。相比20世纪60年代“太空竞赛”时期,NASA每年可支配预算从联邦总预算的3%下降到2015年的不到0.5%。很多宏伟计划甚至被搁置,如重返月球被推迟,航天飞机退役等。
邢磊:近年来,全球在太空项目经费方面的开支,确实在不断缩减,美国“亚特兰蒂斯”号航天飞机退役后,俄“联盟”号成为唯一运送在国际空间站进行的科学实验结果的工具。
李明波:话虽这么说,但人们更容易被眼前的困难所困扰。现在有一个很迫切的问题,就是眼下穷人的吃饭问题,在太空上烧钱到底值不值?
邢磊:据初步的统计数据显示,为了让“新视野”约见冥王星,美国人没少破费。官方的数字是7.8亿美元,并且这一数字没有包括发射成本以及其他维持运营所需的开销,美国专家称,“为这事可能已经支出约十亿美元”。
李明波:这和重金烧钱发展太空项目不矛盾。你必须要有长远战略眼光,高瞻远瞩才行。如果只是日复一日地埋头苦干吃饭问题,有点像井底之蛙。
太空探索属基础科学
王希怡:王尔德不是说了,“我们都在阴沟里,但仍有人仰望星空。”我同意你的观点,再平凡普通的生活,也应该要有高远的思维和眼界。
李明波:但另一方面,NASA太空项目仅占联邦预算的0.46%,占全美GDP的比例更少。作为新技术驱动者和催化剂,太空项目开展多项基础科学的研究,它的地位注定不同于其他活动。
邢磊:对于类似于太空项目等基础科学的研究,各国都有一个长期可持续的规划,不是说一下子贸然花大笔钱。而基础科学魅力,就在于厚积而薄发,会在将来某个时间突然爆发,创造出相当大的经济效益。
同时话又说回来,一直以来在全球范围内食品方面都存在极大浪费,如果把这些浪费节省下来,完全能够应付穷人的吃饭问题。
王希怡:是的,最近有美国竞选专家预测,2016年美国大选总开支将超100亿美元,超过NASA今年预算的一半了。我个人认为,把钱花在太空项目上,总比花在四年一度吐沫横飞的选战上要有意义得多。
人类进取精神的体现
李明波:我觉得,太空探索的意义,不仅给人类提供一面审视自己的镜子,它还能给我们带来全新技术,全新的挑战和进取精神,以及面对严峻现实问题时依然乐观自信的心态。
邢磊:人类在探索外太空时,相对于成功而言,面临的失败可能会更多。但这就是未知领域的魅力所在,“我们经常失败,但我们仍坚持不懈,全力以赴”,这不完全就是“励志故事”的典范吗,人类进取精神显露无遗。
李明波:尽管我们开展的太空项目研究离地球很遥远,已经将人类视野延伸至月亮、至太阳、至星球,直至那遥远的星辰,但天文学家对地球的关注,超过以上所有天外之物。
王希怡:科学泰斗爱因斯坦教育我们,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想象力是知识进化的源泉。我觉得人类探索太空,正是在想象力的推动下,展开对未知的探索之旅。
李明波:确实像有些人担心的那样,太空项目离地球很遥远,但要知道,太空项目带来的不仅是新技术提供的生活品质的提升,随着对宇宙研究的深入,我们对地球,对生命,对人类自身的感激之情将越深。
王希怡:说到对地球的感情,我觉得还有一个科研方向似乎被过分冷落,那就是对地心的探索。
相较于一次又一次辉煌的“飞天”,人类“遁地”技术落后太多,对地球奥秘也知道得太少。凡尔纳于1864年就写下了《地心游记》,但到了21世纪的今天,地心游依然还是科幻。可是也许,地幔深处还潜藏着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