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利用了大部分北长城的基础,进行大规模改建,使北京地区的长城蔚为壮观。专家指出,《隋书》卷三十《地理中》在涿郡昌平县、渔阳郡无终县、北平郡卢龙县、安乐郡燕乐县与密云县下均注明“有长城”,这5个县的位置恰在今天北京昌平、密云、天津蓟县、河北卢龙一线。
“隋朝是继北朝而立,前朝长城还清晰可见。在这些地方经过的长城不会是燕秦长城,只能是北齐长城。”唐晓峰呼吁,整齐雄伟的明长城和原来低矮的石垒长城形成鲜明对照,石垒古长城遗迹今天大多已经无人理会,所有长城旅游开发的地段都是明长城部分,但是对于完整的长城历史研究来说,那些更古老的长城遗址却有着更重要的意义,亟待保护和开发。“这些古长城遗址,虽然没有明朝长城的高大整齐,但其嶙峋的墙体却有着更加古老的韵味。其历史意义、文化价值都非常高。”
“北京北部山区的古长城遗址,应该得到进一步系统的研究和必要的保护。在妥善保护的前提下,古长城的某些地段可以开发,作为明长城的附属旅游项目,丰富北京的长城旅游文化。”这位专家继续呼吁。
抗战“长城”,要重新挖掘
战争残酷的印迹就在眼前,而长城的巍峨更是令人震撼。长城犹如一条巨龙在山峦间盘旋,忽上忽下,巍峨壮观:这历经多个朝代、见证无数血雨腥风的巍巍长城,正是中华民族百折不挠精神的象征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北京历史文化遗产是中华文明的金名片。为此,北京确立了三个文化带:大运河文化带、长城文化带、西山永定河文化带,并相继或即将出台有关规划。
记得2017年七七事变80周年前,记者驱车近2个小时去密云探访潮河之畔著名的古北口。
“地扼襟喉趋朔漠,天留锁钥枕雄关”,古北口是长城上最著名的关口之一,是北京与东北地区往来的咽喉要道,自古以来就是兵家必争之地。
1933年,盘踞在我国东北的日寇侵占热河后一路长驱直入。在喜峰口﹑古北口等地,长城抗战爆发:是年3月,北京地区抗战第一枪在古北口打响。这是长城抗战中战时最长、双方投入兵力最多的一场战役。
密云区党史办主任郭生河说,先后有4万余名官兵奋勇抗击日寇,伤亡万余人,毙敌数千人,战况极为惨烈。
“那是一场激战中的激战,战斗持续了两个多月,打破了日本鬼子‘一个星期拿下古北口’的迷梦……”2008年起担任讲解员的古北口村村民刘宪娥说。
沿着崎岖山路,记者登上古北口附近蟠龙山长城一处制高点——将军楼,80多年前,为争夺这处制高点,敌我双方展开殊死搏斗。
十米见方、满目疮痍的将军楼保留了80多年前的原貌:一层顶上赫然一个直径一米多宽的炮弹洞,墙上可见大小不一的弹坑;一块斑驳城砖上,留着日寇刻的汉字——“步兵十七联队占领”。可以想象,当年这里曾经发生的战斗之惨烈:日寇动用了飞机、大炮、坦克,疯狂进攻;我军坚守阵地,顽强狙击来犯之敌。
战争残酷的印迹就在眼前,而长城的巍峨更是令人震撼。左蟠龙、右卧虎,在将军楼上极目四眺,重峦叠嶂,气象万千,长城犹如一条巨龙在山峦间盘旋,忽上忽下,巍峨壮观:这历经多个朝代、见证无数血雨腥风的巍巍长城,不正是中华民族百折不挠精神的象征吗?
“当时的长城血流成河,漫山遍野都是尸身。”68岁的村民张玉山说,父辈告诉他,战斗持续两个多月,村里百姓冒着生命危险,将几百具阵亡将士的尸骨收殓,合葬于长城脚下。
“入土为安,一层芦席,一层遗体……”被百姓称为“肉丘坟”的“古北口战役阵亡将士公墓”2015年8月被列为国家级抗战纪念设施、遗址,公墓大门上是一副黑色挽联:“大好男儿光争日月,精忠魂魄气壮山河”,横批“铁血精神”。
这铁血精神,不正是长城精神的写照?
仿佛就是这精神的印证——距离将军楼不远处,一条乡间公路旁,形似帽子的帽山虽然不高,却格外陡峭。山脚下,一块白色大理石材质的“古北口长城抗战七勇士纪念碑”耸立,在青山绿水间格外醒目。80多年前,日寇在此遭到顽强狙击,用飞机和重炮疯狂轰击、以死伤百余人的代价艰难攻克山头,结果发现狙击者竟只有7名的中国士兵,已然战死。侵华日军被中国军人忠勇为国、宁死不屈的精神所打动,将遗体埋葬于山前,并在坟前竖起木牌,题字“支那七勇士之墓”。
“电影《集结号》还约定吹号撤离,这里没有集结号。7个中国士兵凭一挺机枪、几支步枪,勇敢担负起掩护大部队撤退的任务,直至全部壮烈牺牲……”回忆历史,郭生河感慨万千。
从1933年3月5日中日军队接战,到5月19日密云县城陷落。历时75天的古北口战役中,中国军队不畏强暴、浴血奋战,用鲜血和生命捍卫了民族尊严。
纪念碑前,一株株鲜艳的秫秸花怒放,生机勃勃……“古北口一役,虽以失败告终,但将士们视死如归、血战到底,虽败犹荣!”密云区党史办原调研员林振洪说。
恢复重建的古北口北关关口巍峨壮观,也是长城的一部分。相传宋嘉祐五年即1060年,欧阳修自汴京出发,直奔古北口,在这里登上峰顶,望长城内外,思乡之情油然而生,留下了“古关衰柳聚寒鸦,驻马城头日欲斜;犹去西楼二千里,行人到此莫思家”的诗句。古往今来,无数帝王将相、文人墨客从这里进出,或远赴关外,或抵达京师。康熙、乾隆等清帝前往承德避暑山庄,也是从这里走过。
铁血精神,自古就有传承——北关关口一侧的杨令公庙,记载了辽宋时期一段众所周知的历史:杨令公庙初建于辽太平五年(1025年),庙门两侧白墙上的“威震边关”4个大字格外醒目。当地干部介绍说,这是杨令公战死沙场后,虽为敌对一方,辽国有感于其忠贞爱国情怀为其所建。农历九月十四是杨令公的生日,当地百姓自发为其庆祝,逐渐形成规模盛大的民间庙会,每年吸引周边地区众多民众参加。
爱国精神,一直在传承。有关资料记载:1937年全面抗战爆发后,密云人民前赴后继,先后有3000多人参加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武装,7600多名抗日群众献出生命。
“全面抗战爆发后,北平虽被日寇占领,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武装一直战斗在长城内外。1945年,日寇投降,苏联红军和冀东抗日根据地承兴密联合县政府在古北口接受了日军投降。”林振洪说。
落后就要挨打,发展才是硬道理。经过多年努力,如今9000多人的古北口镇已经成为全国首批中国特色小镇、中国历史文化名镇。作为生态涵养区,旅游业已经成为这里的支柱产业。距古北口约60公里外,京沈客运专线正紧锣密鼓地施工。未来几年开通后,包括古北口在内的北京密云,这块光荣的土地,将踏进高铁时代……
最险长城:修缮,更要“开发利用”
根据游客徒步、探险习惯,结合长城自身险峻程度和观看角度,架设辅助性栈道及观景台,既可满足游人近距离感受长城的沧桑魅力,又可以使长城免受人为的攀爬破坏;其次在西栅子村修建长城文化展馆,展示长城文化
“这长城都有400多年了。”81岁的卢天来老人,在长城脚下居住已经是第10多代了,祖先是从山西逃荒来的。
西栅子村5大队,北方明媚阳光下,这个长城三面环抱的自然村显得格外安宁,路边,花开得正艳,一根电线杆上挂着一个指示牌,上面写着民俗户的名字和电话。山居、宾馆……不少民居上的广告牌格外醒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