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身气功爱好者在西溪湿地演武场练习八段锦等健身套路 戚建卫 摄
“幸福的晚年”,应是什么模样?“可期的未来”,如何从当下构筑?
不久前,浙江日报联合杭州市民政局设计问卷,通过手机转发、实地走访以及委托社区等方式,就养老现状、意愿、建议等展开抽样调查。两个版本的问卷,各10个问题,抛向杭城的500个家庭,既问父母,也问子女。60岁至70岁的老人,30岁至40岁的中青年,是此次问卷调查的主体,也是即将面临养老问题的主体。我们希望从不同的角度,来寻找“老有所养”的答案。
最后收回的497份有效问卷,透露出一个重要的信息:
即便在养老产业蓬勃发展、养老机构不断升级的今天,近九成受访的杭城老人依然表示,他们更希望与家人一起居家养老。
父母的心声
生活方便隐私度高
近九成人倾向在家养老
问卷调查显示:60岁至70岁为主的父母群体中,近九成老人首选与爱人、子女一起居家养老,七成老人不喜欢聘请保姆照顾自己。
在发放问卷时,我们最初的想法,是尽量均匀地覆盖每个年龄段的老人群体。但从最后收回的结果看,“父母十问”的受访者主要是60岁至70岁的老人。对此,参与调查的记者、民政工作人员、社工都袒露出一致的原因:年纪过大的老人,尤其是上了80岁的,很难再配合做好问卷。
“人不服老不行”,这是住在华家池社区、85岁的潘根生老人说过的一句话。的确,即便身体曾多么健壮,学识多么渊博,人生多么恣意,但在变老的身体、衰退的器官面前,都要尽早谋划自己的后半生,努力过上相对幸福的晚年。
对自己的养老方式,您更倾向哪一种?这是问卷里,一个十分重要的题目。老人们的选择,关乎今后养老事业的发展方向。
子女陪伴的居家养老、聘请保姆的居家养老、养老机构,在这3个供选择的答案中,我们发现,在养老机构这个选项上打勾的人并不多,仅占约12.55%。正如住在杭州市社会福利中心的王礼湛夫妇所说的,“可能有的老年朋友不愿去养老院”。
不愿去养老院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在杭州滨江区的阳光家园,我们碰到了正在为父母挑选养老机构的王师傅一家人。他们在详细了解收费标准和养老机构包含的服务后,显得有些犹豫。“这里每个月床位费从2000元到5000元,护理费从600元到6000元,伙食费最低600元,虽然选择多、服务多、环境好,老人的素质也挺高,但我爸妈可能还是会选居家养老。”王师傅说,养老的事还得大人定。
和10年前只有公办养老机构,一有床位就被一抢而空的现象相比,如今,养老机构的数量不断增加,价格体系和服务也更加多元。杭州市民政局提供的数据也可佐证:2013年至2018年,杭州的养老机构已从129家发展到300家,其中公办80家,民办220家(含公建民营69家);2010年至2018年底,床位总数从0.76万张增长至6.9万张。
不过,增长的数字与现实的需求之间,仍有一定距离。家住杭州上城区紫阳街道春江社区的80岁老人周联珍对记者说,公办养老机构价格优惠、配套也好,但是一床难求;民办养老机构环境、服务都好,但价格过高,不太舍得。
更重要的原因,恐怕还在于内心。尽管社会日新月异,变化万千,但“在家养老”依然是大多中国老人的传统观念。周联珍说:“一是小区周边配套完善,生活很方便;二是在家养老的隐私度也比较高。”而这,也是她周围老人普遍的想法。
问卷调查显示:30岁至40岁为主的中青年子女中,近七成人愿意和父母一起居住,九成子女愿意给父母聘请保姆。
子女的忧虑
近七成人愿和父母住
全天候照料不现实
30岁的青年人或许还未接受父母正在变老的现实,但对40岁的中年群体而言,父母如何养老的难题已直面而来。
这次调查中,大多数子女通过手机完成问卷的填写。从结果看,目前他们的父母中有96.72%是在家养老,主要原因也是“大多父母身体还好,能自我照料”。不同于“年轻子女不喜欢与父母住在一起”的社会论调,近七成子女表示愿意和父母一起居住。
“现在大多子女都受过高等教育,深知赡养父母的责任与义务。”家住杭州下城区长庆街道水星阁花园的邓女士说,“只要住房条件允许,父母有明显意愿,子女就应该接老人同住,这样更方便照料。”但她也表示,同时要达成这些条件,真的也不容易。
她向记者解释道:“我们正处于‘上有老下有小’、经济压力最重、工作任务又最繁重的艰难时期。一旦父母出现长期卧病在床、需要不间断照料的状况,家庭的负担、内心的焦虑就不言而喻了。”
更大的忧虑,也来自于居家养老这种方式尚存在的弊端。在询问子女“如果父母选择居家养老,哪些问题是您关注的”的时候,我们发现,几乎每张问卷都勾选了“老人的安全”这一项,其次是“是否有人照料”“老人的精神生活”。
为确保年迈父母的人身安全,九成子女表示会聘请保姆加以照料,六成子女愿意送父母去养老机构。但在这两个问题的选择上,受访双方的回答并不一致,因为近九成老人喜欢居家养老,但七成老人又不喜欢保姆照顾自己。
梳理完497份问卷,我们已得到一个鲜明的信号:居家养老,会是现在乃至未来一段时间的主要养老方式。但完全倚靠子女在旁24小时照料的居家养老方式也并不现实。因此,不用离开家的社区居家养老方式,是最理想的发展方向。
对于社区居家养老,我们并不陌生。自2011年起,杭州就开始在全国率先推广居家养老服务照料中心,为老人推出“全托”“日托”等服务。同时,每个街道在社区兴建老年食堂。
春江社区也是杭城较早探索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社区之一。社区书记王晶告诉记者,社区共有5000多位居民,其中60岁以上老年人约500余人,随着社区养老服务体系的建立健全,95%以上的老年居民都选择居家养老。
不过,实地走访杭城多个社区、多位老人后,我们也发现,不同社区的不同老人,对社区居家养老的评价也不尽相同。有人对老年食堂赞不绝口,也有人认为菜色品种不够丰富,口味也与自己不符;有人认为社区文化生活丰富,有人则觉得比较单调枯燥。
问卷调查的结果更为直观。八成老人希望社区老年食堂能有较大提升,四成老人认为居家养老从业人员服务水平有待提高。而老人们下决心去养老机构的最大原因,也是“养老院会有较好的医疗设施,能就近就医”。
从个体访问到问卷调查,社区居家养老目前存在的“短板”,也变得明晰起来。
浙江外国语学院社会福利研究所所长董红亚:要依靠市场,通过购买服务、合作、委托管理等方式,打造示范型居家养老服务中心,让居家养老也能承担机构养老的功能,切实提升养老服务质量。
杭州馒头山社区照料中心,老人在康复训练 浙江新闻客户端 记者 倪雁强 摄
杭州的探索
嵌入式微医、喘息服务等
品质养老未来可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