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整一个月过去了,爱心驿站的服务还没有落到实处。郑晓兵索性做了块牌子竖在门口,上面醒目地写着:“艾青公园驿站免费供应菊花茶。”不管有没有人来,他都坚持每天消毒茶缸、杯具,泡好新鲜的菊花茶,每天上午9点开门,晚上10点关灯。
爱心驿站每天提供服务的时间不低于10个小时。驿站请不起服务员,郑晓兵和志愿者每天坐在门口,随时准备为路人服务。玩累的孩子们跑来倒水,看着那种一饮而尽的痛快,他心里美滋滋的。散步的老人路过这里,坐下歇息时,听到爱心驿站的介绍,对他说:“小伙子,谢谢你。”他心里暖洋洋的:“不需要说谢谢,你们常来坐坐,就是对驿站的认可。我们一起把温暖传递出去。”
渐渐地,每天一缸菊花茶不够喝了。郑晓兵又有了新的想法:人气旺了,氛围还要提升。他又买来投影设备,在驿站门口播放动画片,吸引孩子们来此驻足。后来,驿站里又多了个漂流书柜,只要想看书的人,都可以把上面的书带走。紧接着,爱心雨伞也有了。来驿站躲雨的人可以撑回家,下次来的时候,再送回来。驿站里还有成套的救援工具。2016年3月25日,一男子为救落水爱犬在义乌江里遇险,正是驿站志愿者抛出救生圈帮助他平安上岸的。
驿站提供的服务越来越多,累计服务时间已超过1.5万个小时,受益者超过3.5万人次。郑晓兵满心欢喜地看着这里变成了自己想象中的模样:温暖从这里传递,信义在这里壮大。没有人登记和管理的图书和雨伞,非但没有减少,反而多了起来。
2015年,艾青公园驿站获得浙江省志愿服务项目优秀奖。时任金东区副区长王建中见到郑晓兵时,笑了:“你知道吗,同意你建驿站后,我其实心里并不踏实,就怕你打着公益的旗号搞经营。现在,我总算放心了。”
艾青公园驿站建成以来,没有让政府补贴一分钱,郑晓兵用志愿服务和低价商业经营“造血”,让这个非营利性便民场所顺利运行了4年多。这里也有饮料,价格跟超市一样,有人买的时候,他一定会多说一句:“门口有免费的菊花茶。”他每天都要清楚地记下台账,这些商业经营能够产生一些利润,台账可以说明它们都被用在了公益事业中。
入院后,郑晓兵每天不忘交待妻子和母亲到驿站去开门、关灯。一个月前,他感觉身体稍好,特意回了趟驿站。洗杯子、擦消毒柜,还修了一辆自行车……一到驿站,他就停不下来。即便现在只能躺在病床上,他的脑子里还想着驿站的未来:“三江六岸再多设几个爱心驿站就好了,最好各具特色。它们体量不大,作用却不小,可以在城市里传递信义和美、健康向上的正能量。”
“只要还能站起来,我还想再参加一次救援”
更多的人认识郑晓兵,是因为他的救援工作。
浙江民安救援队金华大队成立于2015年,从一开始,郑晓兵就是其中的一员。徐蓓军已经习惯于睡梦中被急促的电话铃惊醒,电话里传来的险情催促着郑晓兵迅速出发。几年下来,夫妻俩已经形成了默契。一接到救援电话,郑晓兵就去穿救援服,徐蓓军则帮忙整理他的工具包。不到5分钟,郑晓兵就已坐上他那辆厢式面包车扬长而去,这一走往往就是好几天。
“我们是民间救援机构,队员们都是义务付出。但是他好像把救援当成一种使命,从不推辞,出勤率特别高。无论救援现场的环境如何,他都坚持认真地完成分配到的任务。”浙江民安救援队金华大队秘书长倪铁坚说,直到2017年郑晓兵病重住院,他才知道这个救援队里的积极分子原来一直在带病工作。
很多人像倪铁坚一样钦佩郑晓兵是条硬汉。郑晓兵却摇摇头。他说自己是从鬼门关上闯回来的人,懂得生命的宝贵后,更想尽最大的努力去拯救生命。“我是在做自己喜欢的事,能多做一些,是我对自己的一个交代。”
2015年11月13日22点50分,丽水市莲都区雅溪镇里东村突发山体滑坡。30余万立方米的泥石倾泻而下,建在山脚的27户房屋被埋,21户房屋进水,山体滑坡一直延伸到金丽温高速公路边……次日凌晨,郑晓兵接到通知,迅速赶到了集合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