姐的欢喜姐的欢喜姐的欢喜

火星救援:一部在火星上创业的励志剧

  导语: 本片男猪脚马克·沃特尼几乎拥有“成功创业者”的一切素质,若你是个创业者,又恰有些自恋。。。。。那快去干了这碗鸡汤吧!

  本·霍洛维茨在《创业维艰》中用如下这句话回溯自己的创业时光:“在担任CEO的8年多时间里,只有3天是顺境,剩下8年几乎全是举步维艰。”用中国互联网界的行话来讲,这就叫九死一生——我猜这个词要是被《火星救援》里的男主角马克·沃特尼听到一定觉得心有戚戚焉。

  几天前,去参加了一场《火星救援》观影交流会,对科幻学者吴岩老师的点评印象颇深,他认为这部作品比《三体》更适合我国互联网界集体观摩。我个人则觉得,虽然没有《三体》那么多与企业之间各种明争暗斗契合的黑暗隐喻,但《火星救援》用两个小时诠释了什么叫终极版的“理性乐观派”,它更适合在大众创业的欢愉气氛下被创业者当作一味“精神鸦片”食用。

  马克·沃特尼几乎拥有“成功创业者”的一切素质。凭借主角光环与生俱来的勇气与运气,作为一个全新领域的先行者,他在毫无经验可考,资源极度匮乏,每日都被巨大不确定性笼罩的情况下,以几近完美的专业度为基础,通过整合几近破烂的当下资源,解决了一个又一个细碎却至关生死的具体问题,最终活了下来——简直是一个在火星上创业的励志剧!

  嗯,这部电影连同此文,绝对是送给广大创业者的一碗色香味俱全的好鸡汤。

  品尝之前先剧透一下。一次火星任务中,因遭遇风暴(科学家说这是bug,火星气压乃地球两百分之一,若真有时速150公里沙暴,据说只相当于地球上的清风徐来),团队撤离火星,沃特尼由于意外被落在孤星之上,其他人都认为他死了但他没有,他醒来后意识到,已有物资完全不足以撑到理论上获救的那一天,于是沃特尼脑洞大开,成为火星有史以来第一位农民,他在荒蛮之地种起了土豆,并找到了与地球联络的方法,最终凭借一系列荒诞却有效的技术手段成功获救。

  若你是个创业者,又恰有些自恋,观影过程中也许能依稀见到自己的影子。不妨从几个方面比对一下。

  前无“古人”

  沃特尼与创业者第一个相似之处即是:任务的独创性。这也是之后要讲到的其他困难的逻辑起点。

  在大多数时候,沃特尼在火星这片试验田上的一举一动,甚至一颦一笑,都造就了人类各种“第一次”,他自己也知道“我在做一件很特别的事,自己在火星上的每一步,爬上的每一个山丘,留下的每一个印记,都是几十亿年来人类历史上的第一步。”(有人质疑,人类耗费巨大资源救一个人值得么?事实上,正由于各种“第一次”,沃特尼带来的科研价值已无比巨大)。

  创业者亦然,否则干嘛要创业。重要的是,这种“第一次”的骄傲很容易陷入一种沁人心脾的自我感动和认同——特别对创始团队而言,使命感尤为强烈。这一切没什么不好,只要这一切为你所爱。《火星救援》最令人动容一幕就是沃特尼在孤星之上向父母表达了自己对这项事业由衷的骄傲与喜悦。

  专业,专业,还是专业

  原著里,沃特尼拥有植物学和机械工程学双硕士学位,这种“学霸”降临火星,专业极为对口,有了无以匹敌的专业度,才有了荒野求生,甚至“I am gonna science the shit out of this planet(我一定要用科学干死这个星球)”的资本。

  而关于创业,我一直有个可能稍显偏颇的观点:创业者必须是所在领域真正意义上的专家,而“专家”这次词在被污名化之前,几乎是“浸淫多年”的代名词,许多时候所谓“旁观者清”都是旁观者的自嗨罢了。你知道,人类在科学领域最顶尖的大脑几乎都来自高校,尤其在美国这种技术驱动创业的地方,创业无疑是有一定门槛的。就像王煜全所言:“可以有20岁的王牌程序员,但没有20岁的产业专家,因为想看懂一个产业,没10年20年的浸润,思考,试错,是不可能的事情……不把产业里的人当傻子,既是对别人的尊重,也是对自己负责任。”

  持续解决具体问题的能力

  电影结尾,沃特尼在向NASA新人总结自己的成功经验时说(大意):面对困难,你可以等死(原著里,基地有大剂量吗啡,能让沃特尼无痛苦地自我了断),也可以马上动手解决问题,解决完一个,就再解决一个,然后就可以回家了。

  这绝对是创业者的真实写照。创业过程即是由一个一个具体的问题组成,团队,投资者,竞争对手,其他外部资源,构成了所有意外。而如前所述,既然前路无从参考,那么唯一能做的,就是发现问题,动手解决,重复这个过程,重复次数最多者胜出——所谓剩者为王。其背后逻辑是,将恢弘愿景(比如逃离火星,比如当行业老大)拆分成一个个能力范围之内的小项目。在一步一步向前拱的过程中,你会获得勇气,而勇气又是个流动的概念,就像本·霍洛维茨所说:“你每做一次艰难而正确的决定,勇气就会增加一分。”这也许是人类本性上对于冒险的奖励机制。

  而在持续解决具体问题的能力里,试错能力无疑很重要。尽管专业对口,但凡人如马克·沃特尼也仍然会犯错——比如在造水时忘记考虑自身呼吸的氧气,把自己给炸飞了。其实正如猎豹移动CEO傅盛所言:“当所有一切都不支持你的时候,你还要找出解决方案,你必须快速地往前跑,不回头,不纠结,不后悔,用更多尝试和更多错误去找到正确的道路。”

  低成本整合资源的能力

  当沃特尼种完土豆,尝试与地球建立联系时意识到,他必须仰仗现有资源去寻找之前一台距离甚远的探测车,他手头只有一辆最高时速25公里,且每走俩小时就要充电的火星车,更要命的是,车内无比寒冷,资源也不够,设备也堪忧,但沃特尼仍旧通过各种资源的整合与妥协改装了火星车。这种“先能用再说”的理念也体现在故事后段他用塑料布和胶带的逆天飞行上。

  某种意义上,创业的本质就是确定一个目标,而后在广袤市场资源中探寻一种新的整合方式去实现它。通常情况下,资源远非最优,所以低成本整合现有资源的能力无疑非常重要。

  当然,若你足够好运,可调用资源范围甚至超出想象。

  不同于传统“荒岛文学”主人公始终相伴的孤独感,沃特尼“身边”有整个人类同胞寄予他的帮助与智慧(地球专家在技术细节等方面作用显著;沃特尼也取得了几乎所有人的情感支持),这可比那些兜售梦想求关爱的创业者幸福多了。

  创业者永远要牢记的一个逻辑是:无论哪个阶段,愿意帮你解决问题的人越多越好。任何人都无法解决自己不懂的问题,获取他人的支持有时是低成本整合资源的最佳路径之一。

  尽量做个有趣的人

  当然,你可以认为这条不重要。

#p#分页标题#e#

  不同于雷德利·斯科特其他科幻作品的阴暗与压抑,《火星救援》甚至带有某种喜剧色彩。哪怕更多是出于宣泄,沃特尼在火星上表现出来的乐观、幽默与自嘲(自嘲绝对是人类最可爱的品质之一),或许在潜意识里对求生有所帮助。因为归根结底,他是一个有趣的人,有趣的人总想多活些日子,看看这个有趣的世界,至少我是这么想的。

  坦率地讲,我见过不少不快乐的创业者,其中一些眉头永远紧缩,仿佛选择创业是全国人民对他的亏欠,他们或许喜欢马云那句著名鸡汤:“男人的胸怀是被委屈撑大的”。我建议他们不妨干点别的,这么作践自己不值。

  以及不重要的……

  最后,沃特尼成功返回地球,导演很克制,没拍红旗飘展什么的,印象中镜头直接给到了沃特尼向未来宇航员们传道授业的画面。

  哈,作为成功创业者,你有了“灌鸡汤”的资格。这个时候,我真希望你能像沃特尼那般坦诚,哪怕是鸡汤,也尽量好喝一些。

姐的欢喜 » 火星救援:一部在火星上创业的励志剧
免责声明:本文由网友提供互联网分享,经供参考,不代表本网的观点和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