姐的欢喜姐的欢喜姐的欢喜

励志书借阅率成“冷点” “心灵鸡汤”去哪儿了

上海图书馆日前首次公布流通分析报告。报告涉及2009年至2013年上海图书馆系统内所有流通数据,仅2013年的数据就涉及借阅图书4432万册次,流通读者数60.5万人次。通过对这些数据的科学分析,近5年外借逐年递增的“热点”类别图书榜,以及外借逐年递减的“冷点”类别图书榜双双呈现。“冷点”榜首被曾经风靡一时的“心灵鸡汤”型励志类图书摘得;而“热点”榜当中上升势头最快的是市场经济、话剧和法医学3类图书。

老式“心灵鸡汤”无人问津

上海图书馆系统网络中心数据资源部副主任杨佳解释说,入选“冷点”图书榜的并非借阅量垫底的图书,而是借阅率在最近几年间逐年递减的图书。她查阅数据库后告诉记者,“心灵鸡汤”类图书中,越来越不受读者待见的是这样一些书:《小故事大道理》、《小学生50则心灵鸡汤》、《让你难忘一生的111个童年故事》等。

杨佳表示,“心灵鸡汤”由热转冷的主要原因是种类泛滥,缺乏新意。上海图书馆副馆长周德明补充说,不仅在上海图书馆和各区县图书馆反映出这种趋势,据他了解,“心灵鸡汤”类励志书籍的种类和数量在高校、高中图书馆里也减少了。

那么,“心灵鸡汤”在书店里的售卖情况如何?大众书局总经理助理董谌谞表示:“我们店里早就不卖这个级别的励志书了。现在的读者已经不会买那些条款命令式的成功学手册、段子式的人生小故事小哲理了。”

主流励志图书“更新换代”

有意思的是,无论在图书馆还是在书店里,濒临“下岗”的只是人们印象中的老式“心灵鸡汤”。从整体上看,励志类图书并没有没落,相反,还在往上攀升。从流通分析报告中,记者看到,以《正能量》为代表的心理科学书、《好妈妈胜过好老师》这种较为专业的家庭教育书,以及类似于《杨澜给女人的24堂幸福课》这种依托名人效应的处世修养书,都是十分抢手的热门书。由此可知,主流励志类图书已经升级到更为科学、更为专业也更加有针对性的层面。

董谌谞告诉记者,而今在书店里的励志类图书多半关注于个体的“心灵成长”,例如张德芬的《遇见未知的自己》等文化气息浓厚的散文集就长盛不衰。此外,励志性质的“奋斗史”也大受欢迎,畅销百万册的《谁的青春不迷茫》就是一个湖南青年刘同北漂10年的自传体小说。

归纳为一句话:“心灵鸡汤”并非消失了,是烹调得更高级了。

“热点”图书受时事影响明显

看过“冷点”再来看看“热点”。经济管理、市场营销类图书受到热捧,一般人都能理解。而话剧和法医学的异军突起,就有点“黑马”的意思了。

杨佳告诉记者,话剧类图书主要指的是各类剧本。“一类是经典剧本,像《雷雨》、《茶馆》;一类是当代剧本,比如廖一梅的《恋爱的犀牛》、《琥珀》,还有莫言的《我们的荆轲》;还有一类是话剧史,比如孟京辉的《先锋戏剧档案》。”她认为,话剧图书借阅率走高是当下话剧演出市场繁荣带来的效应,读者或是为了看话剧而“预习”剧本,或是走出剧场余兴未了而“复习”剧本,还有的想做一个深度观众而开始研究话剧艺术。

“法医学类图书走红,我们认为是和相关题材影视剧的热播有很大关系。”杨佳表示,从书名就可以看出,《医学神探》、《法医探案》、《法医学:从纤维到指纹》、《法医鉴证实录》、《话说大宋提刑官》等图书“无缝对接”了人们被热门影视剧勾起的探究兴趣,成为“黑马”也就不难理解。

从图书馆的借阅趋势波动,可以明显地感觉到社会时事对人们阅读兴趣的拉动。2012年“辽宁舰”正式交付使用,使得军用器材类图书一度升温;2009年的日全食,2011年的月全食和2012年的“末日传说”、超级太阳风暴等一系列事件,也使得宇宙相关图书近几年一直较热。书里书外,本是同一个齐悲欢共凉热的世界。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半月谈网"的所有作品,均为半月谈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任何报刊、网站等媒体或个人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 链接、转帖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布。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如需授权,点击 获取授权

姐的欢喜 » 励志书借阅率成“冷点” “心灵鸡汤”去哪儿了
免责声明:本文由网友提供互联网分享,经供参考,不代表本网的观点和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