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复旦大学的崛起之路上,有个老者时至今日依然令我们无法忘怀,他就是新中国成立后复旦大学首任校长陈望道先生。无论是作为复旦大学新闻系创始人还是复旦大学首任校长,在复旦大学的半个世纪时光里,他时刻践行“好学力行”。当我们走进这位老者,我们发现他还是早期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共产党宣言》第一个中文全译本作者。陈望道的一生为中国的革命事业、教育事业和语言事业均做出了巨大贡献。中国青年网记者采访并在今日青春励志故事主页推出陈望道先生一生追望大道的励志故事。
1848年,一本德文小册子--《共产党宣言》在欧洲横空出世,照亮了正在黑暗中摸索前行的世界工人运动。
72年后,这枚先进思想的火种因为一名29岁中国青年的努力得以照进中国,点亮了整个神州大地。
这名青年名叫陈望道,《共产党宣言》第一个中文全译本作者。
位于陈望道故乡--浙江省义乌市分水塘村的旧宅。1920年初,陈望道在此翻译了《共产党宣言》全文,他翻译的《共产党宣言》影响了中国几代领导人的政治方针。资料图
在今天的中国人眼中,《共产党宣言》就是马克思主义的同义语。在当时的中国,这本《共产党宣言》就像一把钥匙,开启了中国历史翻天覆地的变化;像一盏明灯,照亮了中国无产阶级革命的道路,影响了一批又一批中国人。
陈望道翻译的我国第一个全译本《共产党宣言》封面(1920年9月版)。资料图
当我们走近这个农民的儿子,我们发现,他不仅是早期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他的学术活动同样刻在中华民族图存图强的百年历史上--编写了被奉为中国现代修辞学的奠基之作《修辞学发凡》;担任上海复旦大学新中国成立后首任校长……陈望道为中国的革命事业、教育事业和语言事业均做出了巨大贡献。
努力探寻救国之路
上海市卢湾区南昌路100弄2号,《新青年》编辑部曾设于此。陈望道于1920年5月在此编辑《新青年》并参与组织马克思主义小组及建党等活动。上海复旦大学供图
陈望道出生和成长在一个农民家庭,父亲虽然识字不多,但因受到清末维新思想的影响,相信“知识改变命运”。憨厚老实的父亲最常对儿女说的一句话便是:“书读在肚里,大水冲不去,火烧烧不掉,强盗抢不走,无论走到哪里都管用。”
在父亲的影响下,陈望道6岁便入私塾读书。少时的陈望道勤奋好学,聪颖异常。
陈道望和夫人蔡慕晖 上海复旦大学供图
随着岁月流逝,年岁增长,陈望道渐渐不满足于传统私塾教育的方式和内容,渴望获得新的科学知识。于是,在他16岁那年,陈望道离开了家乡,来到了义务县城学习。然而,一年的宿学生活未满,陈望道便返回了家乡。
原来陈望道虽出生在穷乡僻壤的山区农村,却自幼怀有报国之志。自懂事那时起,他就对国家的兴盛与衰亡,民族的前途和命运,表现出深深地关切和忧虑。
-
相关文章
- 预告:7月3日“青春励志故事”人物陈望道新闻频道
- 青春励志电影《望道》正式开机并发布首张概念海报
- 青春励志人物 陈望道
- 7月3日“青春励志故事”陈望道
- “青春励志故事”人物陈望道
- 青春励志故事陈望道:一生追望大道
- 燃气保险保障范围
- 银行对账单的保管期限是多少年
- 零存整取每个月必须存一样多吗
- 股票停牌可以卖出吗
姐的欢喜 » 青春励志故事——陈望道
免责声明:本文由网友提供互联网分享,经供参考,不代表本网的观点和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