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1.谈谈你对《洛神赋》主题的理解
曹植一生自恃才华,却受到猜忌,不被信任,因此常有明珠暗投、无人赏识的悲哀;这种感觉,再加上转蓬似的不断迁徙,又使他产生了强烈的孤寂感。因此,强烈的自我呈现意识和对知音的渴望,使他从这个美丽的人神恋爱故事中找到慰藉。在这篇赋中,曹植着意刻画了河神宓妃的艳丽、美好,描摹了女神对自己的柔情相约,以及离别时的深情留恋。在这个两情相悦的过程中,曹植不但感受到喜获知音的欢娱,他也能从女神的眷恋中充分地体现了自我价值。这是一种精神安慰,也是对现实世界的一种反抗。而“人神道殊”的悲惨结局,实际上是曹植悲剧命运的投影,体现了曹植对现实的清醒认识。从这篇赋里,我们能感到曹植对现实世界深深的绝望,以及他内心深处的不屈和挣扎,因此有着强烈的悲剧色彩。
42.《咏怀诗》(夜中不能寐)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
这是《咏怀》诗的第一篇,有《咏怀》诗发端的意义,实际起着序诗的作用。生活于魏晋易代之际的阮籍,由于政治环境的险恶,内心十分矛盾、痛苦。此诗总写自己孤独寂寞的处境和抑郁忧伤的情情。“忧思独伤心”一语,既是此诗的主旨,也是八十二首《咏怀》诗的感情基调。
此诗采用象征和比喻手法。以孤鸿、翔鸟自喻,托物抒情,自然而贴切;诗中又善于隐括前人诗句,隐用其意,不露痕迹,使诗意深含不露;此诗又比较注意环境气氛的描写和渲染,注意自我行为和心理描绘,增加了诗歌的形象性和抒情性。阮籍常恐招祸,故其诗多不明白表露心迹,而是通过隐晦曲折的方式来表达,此诗也颇具代表性。
43.据《与山巨源绝交书》简述稽康的性格特征。
《与》最充分地表现了稽康嫉恶如仇、不慕荣利的个性特征。山涛举荐稽康做官,在稽康看来这是对自己立场的背叛,为司马氏罗致人才,所以是不能容忍的,他之所以公开提出与山涛绝交,就是要旗帜鲜明地表示自己不与司马氏合作的态度,实际上是严正宣告了自己在政治上与司马氏的绝交。这在当时是需要极大的勇气的。
44.简述稽康宣扬“自然”、“适性”思想的现实政治意义。
(1) 本文的出发点是老庄的自然的思想。文章以“必不堪者七”和“甚不可者二”,用疏狂简散的生活态度,阐释了老庄的“适性”、“无为”
(2) 显示了稽康对污浊的官场和虚伪的人伦礼法的蔑视,从而也揭露了当时“礼法之士”的虚伪和荒唐。当时司马氏鼓吹“孝道”,人伦礼法实际上是他们争夺帝位和诛杀异已的思想利器。稽康对礼法的攻击,就是对司马集团的公开挑战,因此具有强烈的战斗性。
(3) “必不堪者七”和“甚不可者二”中所体现的超然物外、抗拒荣利、反对束缚的现实要求,还显示了嵇康对绝对自由的老庄境界的向往和追求,也显示了他愤世嫉俗、孤芳自赏的人格力量。
45.简述《与山巨源绝交书》的艺术特点。
(1)文章立论大胆,锋芒毕露,说理巧妙、透彻,文风纵横恣肆,左右逢源。
(2)善用典故、比喻,如开头的疱人、尸祝,中间的志在长林丰草的野鹿,结尾的野人献曝,都充满了情趣,而且极生动,说理入木三分,使文章在自然直率之外,更显生动和形象。
(3)充满感情色彩,无论是对山涛和礼法之士的嬉笑怒骂,还是表达自己对自然情性的认同,都一泻而下,是内在情感的自然流露,真诚动人。刘勰称嵇康作文是“师心以遣论”。
46.《咏史》(郁郁涧底松)的思想内容及社会意义。
这是《咏史》诗的第二首,诗人以涧底松与山上苗取喻,形象地揭露了社会上“世胄蹑高位,英俊沉下僚”的不合理现象,并借汉代金,张家族与冯唐作比,说明这种现象古已有之,根深蒂固。全诗深刻地批判了当时“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的腐朽门阀制度,抒发了自己的愤慨与不平,也唱出了当时天下寒士的不平之声,表现了深刻而大胆的批判精神,而且这种强烈的不平之鸣和批判精神,也深深影响和激励着后世许多大作家。
47.简述《咏史》的艺术特色。
比兴手法的妙用,是这首诗最鲜明的特色。诗中以古喻今,以自然现象喻社会现象,既形象、明白,又巧妙、深刻。此诗语言质朴而奇伟,议论大胆而直率,感情慷慨激昂,以深沉的愤怒指责传统的积弊,颇能引起读者的感情共鸣,具有永恒的艺术生命。
48.《兰亭集序》反映了王羲之什么样的思想?
在篇篇序里,王羲之介绍了这次“修禊”盛会,并对“群贤”能在一个和煦的春日,在这美好的水光山色之中“畅叙幽情”,而深感欣慰。而这种短暂的欢娱,又使王羲之深为感慨:一切都会过去,都会成为陈迹,在不断地成为过去的岁月中,留给我们的只是人生短暂、岁月如水的悲哀。王羲之否认了老庄一煞费苦心生、齐彭殇的观点,认为后人将通过这些诗歌获得同样的感受。这种悲观的思想是魏晋时代士人的普遍感受,有着浓厚的时代气息。
49.简述《兰亭集序》的文章风格
50.简述《搜神记—干将莫邪》刻画了怎样的人物形象。
这则故事刻画了生动感人的人物形象。干将莫邪之子眉间尺“日夜思欲报楚王”;在楚王悬赏捉拿、难以抒仇的情况下,不惜自刎让山中行客代为报仇;但他“两手捧头及剑奉之,立僵”,直到客说“不负子也”,尸体才倒下;而楚王煮头时,“三日三夕不烂”,这些描写都表现出了眉间尺誓死复仇的决心和力量。客的形象则颇具有拔刀相助的豪气,仅仅山中遇到眉间尺就肯许诺帮助他报仇,在使用计谋杀死楚王之后也自刎了,表现出客的胆识与侠义气魄。
51.简述《归园田居》(少无适俗韵)的思想内容。
这首诗叙写了诗人对十三年官场生活的反省和认识,表现了对官场“尘网”、“樊笼”生活的憎恶和不满,以及对封建统治者决不合作的政治态度;诗中又用主要篇幅描写自己归田之后的生活环境和心情,幽美宁静的田园风光,恬静闲适的生活,宽松愉快的心情,充分表现了诗人对淳朴田园生活的热爱和脱离世俗后的自由、舒畅和无限欣喜之情。
52.分析《归园田居》(少无适俗韵)的艺术特色。
情景交融是这首诗的重要特色。诗中有极为精彩的景物描写。桃红柳绿、鸡鸣犬吠、田园茅舍、袅袅炊烟,有远有近,有声有色,勾画出一幅和平宁静的田园生活图景,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但此诗中的景物又不是纯客观之景,而是处处融进了诗人的主观感受,饱含着诗人热爱、依恋田园生活的襟怀和意趣。比喻和对比的运用,也是此诗的一大特色,“尘网”、“樊笼”、“羁鸟”、“池鱼”等比喻,既有生动具体的形象性,又给读者很多想象的余地。而官场和田园对比刚更好地表现了诗人对官场的否定。此诗语言质朴自然、平淡闲放,粗看通俗,明白如话,实则丰富浑厚,一字难易。苏轼称陶诗语言“质而实绮,癯而实腴”,准确地道出了其语言质朴之中有丰韵,平淡之中有华采的语言特色。
53.简述《饮酒》(结庐在人境)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
#p#分页标题#e#此诗通过结庐人境、心远地偏、采菊见山、悠然自得的隐居生活的叙写,反映了诗人宁静闲适的田园生活乐趣。“心远”为全篇之骨,“真意”乃全篇之髓,而这里的“真意”正是诗人在《归去来兮辞》中所说的“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鸟倦飞而知还”之意。诗人在田园生活中领悟了人生的“真意”,集中体现了他安贫乐道、悠然自得的心境。
精妙独到的景物描写是此诗的突出特点,诗中虽写的是自然实景,但更多的是写诗人意中之景。笃自然实景,诗人写得简洁、淡然,显示了诗人不重描绘、不重形似,而重点染、重写意的特点。诗人重在对生活、对自然的赞美和对人生哲理的领悟之中,达到客观之景与主观之意的完全融合,在超凡脱俗的境界之中表达诗人达到“净化”的程序的思想。造语精到是此诗的又一特色。此诗用意深微,而语言清悠澹永,有自然之味,而又极为精当,如“悠然见南山”的“见”字,活画出了诗人在采菊之际,无意看山而偶然见山的悠然神情,看似信手写出,实则精当无比,于平淡朴拙之中见其语言工力。
54.简述陶渊明在《读山海经》(精卫衔微木)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陶渊明在这首诗中,通过精卫填海和刑天舞干戚的故事,表达了自己对现实人生的不屈服和抗争的决心。而这两则神话中所隐含着的深厚的悲剧精神,显示了作者清晰地知道反抗的无望,流露出一种无可奈何的情绪。陶渊明作此诗时已是晚年,虽仍执著于田园之乐,而生活已陷于困窘之中,所以不免有所不平,这首诗可以看做是这种心情的自然流露。它显示了陶渊明的另一方面的特征。
55.简述《归去来兮辞》在艺术方面的特点。
这篇抒情小赋在结构上自然流转,异常流畅,一气呵成,很好地体现了陶渊明回归自然的欢快和闲逸之情。本文的抒情和议论切换自然,对往岁的沉痛反省和当下欢乐的田园感受在文中有机地交织在一起,深化了文章的主题。全文语言朴实简净,音节自然谐美,多用四六句式的对偶句,用典妥切,既有骈体文章的整饬、精练,又有散体文章的平易、流畅,显示了极高的美学价值,赢得了后世的普遍推崇。
56.分析《桃花源记》中所显示的社会理想。
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是一个宁静、自然,充满了幸福和自由的社会。在这个社会中,没有国家君臣,没有赋税徭役,没有战乱纷争,人们过着淳朴、自得其乐的自然生活。这其实就是老庄所谓的甘食美服、乐俗安居、“邻里相望,鸡狗之音相闻,民至老死而不相往来”的理想社会。它的意义,首先就在于作者借之表现对充满了动乱、欺诈、掠夺的现实社会的强烈不满和批判,它否定了现存的社会制度,表达了作者对平等、自由的“大同”社会的向往。其次,桃花源人怡然自乐,不知有汉,无论魏晋的生存状态,显示了陶渊明追求自然,反对矫饰的人和理想,这和他的众多田园诗的主题是一致的。再次,从再寻桃花源而不得的记述中,可以看出,陶清醒地认识到,这不过是一个理想的图景,它远离现实生活,流露出一种不可复得的悲哀。这篇充满了乌托邦色彩的文章,既反映了陶渊明的人生理想,也反映了动乱时期下层百姓希望能够逃避灾难的幻想。
57.分析《桃花源记》的艺术特色
大胆想象,有较多的虚构成分,故事朴朔迷离,生动逼真,颇富小说色彩。善于谋篇布局,以时间为序,结构完整,情节曲折新奇,引人入胜;文章描写工巧,语言简朴精妙,意境恬静幽美,充满诗情画意。作者将自己的感触自然地融入于细腻的笔法中,这其中有赞美、羡慕,特别是文末所流露出的惋惜,含蓄有味,有很大的感染力。
58.《桃花源记》的内容:
本文以散文形式记叙了渔人寻访桃花源的传闻故事,描绘了桃花源内的优美景致,给出了一幅丰衣足食、自由自在、和平安乐的社会图景,曲折地反映了久经战乱的人民对幸福生活的向往,同时,这一人间仙境也与污浊黑暗的现实形成鲜明的对照,清楚地表明作者对战争频繁,尔虞我诈,黑暗残酷社会现实的的否定,这是十分大胆的,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当然,文中所构想的乌托邦社会,显然受老庄“小国寡民”社会政治思想的影响,是不可能实现的一种空想,这是作者不可逃脱的时代和阶级局限。
59.《登池上楼》的思想内容。
此诗作于谢灵运任永嘉太守之时。此诗先写自己被贬永嘉的生活和心情,主要抒写了自己官场失意的牢骚不平;继写生机勃勃的春景引起自己的感受,抒写了自己离群索居的孤寂和怀人思归的心情。最后直接说理,表示自己可以作到遁世而无闷,其实他是无意归隐而故作旷达。就全诗而言,主要是表现了诗人仕途失意、进退失据的愤愤不平之情。
60.分析《登池上楼》的艺术特色。
成功的景物描写是此诗的突出优点。“初景革绪风,新阳改故阴。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生动地写出初春的物候特征。在这光影交错之中,绿色的小草在碧波荡漾的水边悄悄地生长,而发满新芽的柳树上,各种新奇的鸟儿婉转鸣叫。作者通过这几句简单的描述,绘出了一幅有声有色、充满了和谐和生机的画面,也表达了自己久味自然后突然重逢的欣喜,充分体现了作者对自然的感受能力。这不仅在当时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也成为后世诗人描摹自然的典范。比兴手法和典故的运用,也是此诗一大特色。开头六句托物起兴,以潜虬、飞鸿喻世人的出处和自己的进退失据;豳歌、楚吟二典故的运用,对抒发自己的思乡怀人之情起了一定的作用。造语精工,大量运用对偶句,充分体现了谢诗的语言特色。这首诗在艺术上的不足也是显而易见的,主要是堆砌词藻、雕琢太过;全诗几乎都是偶句,呆板而少变化。
61.《拟行路难》的思想内容。
这是一首愤世嫉俗之作,此诗抒发了诗人在当时门阀制度下备受压抑,有志难伸的悲愤之情,突出表现了诗人孤直、倔强的性格,深刻反映了“才秀入微”的诗人与黑暗现实的类锐矛盾和对立。
62.《拟行路难》的抒情特征及在形式方面的特征
这是一首直抒胸臆的诗,作者在诗中酣畅淋漓地发泄了自己的怨恨之情,为我们塑造出一个顽强、倔强的抒情主人公的形象。这首诗杂用七言、五言,两句一韵,自由换韵,声调流转自如,很好地表达了自己的情感。
63.《芜城赋》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p#分页标题#e#这是一篇感慨兴亡变化的吊古之作。作者通过对广陵城昔日繁华和当今衰残景象的具体描绘,揭露了统治者的豪华和奢靡,讽刺他们穷奢极欲的豪华生活都成为过眼云烟。文章抒发了华屋丘山,人生无常的慨叹,表现了浓重的感伤情绪,但也真实地反映了在战乱和若难时代 中人们的普通情绪。
64.《芜城赋》的艺术特色
对比手法的运用是本文最突出的特色。先写昔日之盛,后写今日之衰,前者为后者作必要而巧妙的铺垫,蓄势充分,水到渠成,对比鲜明,收到极好的艺术效果;精彩的景物描写,想象和渲染夸张手法的运用,是本文又一特色。文章景物众多,画面广阔,既能用简洁笔墨勾画出事物的生物形象,又通过渲染、夸张、巧妙地融进自己丰富的主观想象,使人如见其形,如闻其声;强烈的抒情性也是本文的一大特色,特别是三、四段,情景交融,结尾又用两首歌来写,具有很强的抒情性。文章虽然大部分是描写,但处处有情。今昔之对比,处处有作者今昔盛衰之感,“凝思寂听,心伤已催”,作者内心的无限感慨之情已跃然纸上;最后的歌更以抒情为主,“千龄兮万代,共尽兮何言”的悲歌,愁思幽渺,余痛不尽,极富抒情性和感染力;辞藻华美,以工整的四六骈句为主,骈散相间,工整而不拘泥,典雅而又自然,是这篇骈体抒情赋的又一特色。此文是鲍照赋的代表作,也是南北朝时期骈体抒情赋最有代表性的作品之一。
65.《别赋》的思想内容。
本文通过对人世间各种离别的描写,刻画和概括了他们的“暂离之状”和“永诀之情”,着意渲染了离别之苦,并进而把一切别离都归结为“怨”,这在社会黑暗、饱经离乱的南朝,可以说是人们普遍的体验和感受,带有鲜明的时代特征,也曲折地反映了作者对现实社会的某种不满情绪。
66.《别赋》的艺术特色
本文具有高度的典型性和概括力。文章开头以“黯然消魂者,惟别而已矣”这高度概括的语言总摄全篇,点明离别之苦,末段又以“有别必怨,有怨必盈”的论断总括全文,给人印象十分深刻。文章中间部分则具体描写了七种离别,各不相同,各具特色,而在每一种离别之中,它们又极具典型性,具有普遍意义,极能引起人们感情的共鸣。本文最突出的艺术特色在于借环境的描写精确地刻画人物的心理感受。不同的离别有不同的环境,作者都赋予景物强烈的主观感情色彩,造成不同的气氛,特别是恋人之别一段尤为精彩,情景交融,浓富诗意,很好地表现了人物的心理感受。本文语言富丽,整饬,多姿多彩,尤其是恋人之别一段,采用浓富诗意的白描手法,语言朴素自然,音调珠圆玉润,看似平淡无奇,实则委婉含蓄,言约意丰。
67.简述《别赋》中所描写的七种离别各有什么特点。
《别赋》对离别进行分类,作者抓住不同类型的各自特点,在各异的场景中描摹了离别情绪言的千差万别。
(1)富贵者之别,账饮东都、贵客群集、笙歌罗列,表现为盛宴游娱的场景,只在离别之际,才“感寂寞而伤神”。
(2)剑客侠士的诀别则带有凛然的义气,“衔感于一剑”、慷慨赴义、风云为之变色,表现出悲壮的气氛。
(3)征人之别,将边塞的辽远无极与家乡的绚丽风光对比,与家中的和乐温情对比,渲染出不忍之状。
(4)使者之别,“一赴绝国,讵相见期”,突出了空间和时间的漫长,而亲朋因此“魂动”、“泪滋”,显示出悲怨的情绪
(5)宦游之别,侧重写闺阁的寂寞和思妇无穷无尽的期盼。
(6)求道学仙则必需做出对人间的舍弃。
(7)恋人之别,以春情秋思表现了绵绵不绝的思念。
68.《北山移文》的思想内容。
本文假借北山神灵的口吻,用移檄的形式,深刻地揭露了周子隐居时道貌岸然,应诏时志变神动,入仕后追句逐利的虚伪面貌,辛辣地讽刺了那些身在江湖、心在魏阙、以隐谋官的假隐士,反映了一定的社会现实,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69.《北山移文》的写作特色。
(1)在人物刻画方面。这篇文章在刻画人物形象方面非常成功。首先是真隐士和假隐士的对比,指斥那些先贞后黩的假隐士是“何其谬哉”。其次,以假隐士隐居的姿态和出仕的情形进行对比,在前后的变化中揭示假隐士的真实嘴脸。除了对比手法外,作者对人物情态的描摹可谓细致深刻,入木三分。如其在描述假隐士初入仕之状云:“尔乃眉轩席次,袂耸筵上,焚芰制而裂荷衣,抗尘容而走俗状。”寥寥数语,将一个小人得志而忘乎所以的情态活灵活现地展现无遗,充分表现了自己的鄙夷和不齿的态度。
(2)拟人的手法运用。本文主要拟北山神灵之口叙事抒情,本身就充满奇异的特色,文章末段还将山川草木、云雾、泉石、鸟兽等拟人化,赋予它们人类的落寞、羞愧等情感,借以表达对假隐士的愤怒,惟妙惟肖,极有韵味,如“秋桂遣风,春萝罢月”之句,写妩媚柔弱的桂和萝,它们的形象和愤怒的情绪形成了极大的反差,给人以十分深刻的印象,效果非常突出。
(3)文章属对工整,文辞华美、音韵协畅,尤其是整齐而富于变化的句式,缓急有间,流转自如,使得文章节奏随情感变化而变化,大大增加了文章的抒情性。
注:艺术特色加(3)
70.《晚登三山还望京邑》的艺术特色
(1)此诗层次分明,结构严谨。标题中一个“望”字,紧扣主题,结构上紧紧扣住“还望”,从各个不同角度写出“望”时所见所感,抒发了作者离开京邑时复杂的感情。
(2)善于借景抒情,景特描写清晰,饱含感情。其中“余霞散成绮,澄江静如练”一句,想象奇妙,是千古流传的佳句。它描写了黄昏时分天际、江上之景色,使人在一片绚丽灿烂的色泽之中,又能感受到无限的舒缓和宁静,创造出一个鲜艳而和谐的诗歌境界。
#p#分页标题#e#(3)诗音韵和谐,一韵到底,极其流畅。此外,诗歌造句精美,如“灞涘望长安,河阳视京县”句,用典自然、巧妙,“喧鸟覆春洲,杂英满芳甸”句,整齐工稳,写景如画。此诗充分体现了作者清丽秀逸、情味隽永的艺术风格特征。
71.《拟咏怀》(榆关断音信)反映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此诗极写自己久羁北国不得南归的痛苦和怨恨,集中体现了诗人的故国之思,明知返回故国无望,但最终也不肯放弃这一信念。
诗人将其羁留他方,而家乡消息全无的孤独、悲伤之情渲染得淋漓尽致。其时梁朝已被陈所取代,“汉使绝经过”也包含作者的故国不再的哀伤。“胡笳落泪曲,羌笛断肠歌”一句,渲染了一个悲愤凄厉的气氛,即写出了自己的处境,又表达了自己的悲怨之情。诗歌的后四句,表达了十分复杂的感情:自知回归无望,但又不能忍心、也不可能就断了这时刻萦绕在心头的乡关之思,在这样艰难的思念之中,人渐渐老去,而所剩无多的生命,又使得思念之情更加浓烈,也更加悲伤。这首诗真切地表达了诗人的内心情感,深沉而动人。
72.《拟咏怀》的艺术特点。
此诗感情深挚凝重,辞采华美,妙用典故,多有工整的对句,音韵和谐流畅。诗中诗人以思妇自喻抒写乡关之思,“纤腰”、“束素”、“横波”、“红颜”等艳辞的运用,还时露宫体诗之柔美本色,但艺术手法高超,不愧为其后期诗的代表作。
73.通过《哀江南赋序》分析庾信的思想情感。
在这篇序文中,庾信从梁朝的灭亡说到自己的身世,并深深感慨:当此家国倾覆之际,而自己却腆颜仕周,这其中虽有万般无奈,却不能掩饰自己内心的愧疚。庾信在文中一再对自己的软弱而悔恨自责,感情极为真挚、动人。这种真诚的反省精神,不但赢得了百代以下的读者的由衷的同情,也使得这篇文章的主题有着独特的价值。瘐信在文中还表示了对江南故国的深切思念,而国破家亡的事实,又使得他的思念成了一种绝望的呼唤,十分悲怆。瘐信对梁朝的灭亡深为痛切,并谴责统治者的昏庸无能,在“天意人事”的感叹之中,我们能感受到庾信心灵深处的凄凉和悲怨。
74.简述《哀江南赋序》用典的特点。
这篇骈文在用典上显示了作者过人的才学和艺术功力。文中处处用典,不论叙事、抒情、议论,作者能借典故予以表达,而且在典故的用法上还很有独到之处。比如,作者在反省自己事周的经历时,大量使用历史上的正面事例,并颠倒原事的结局,从而形成强大的反差和张力,鲜明地表达了自己的愧疚和自责之情。如“畏南山之雨,忽践秦庭;让东海之滨,遂餐周粟”、“荆璧睨柱,受连城而见欺;载书横阶,捧珠盘而不定”等等,都给人以深刻的印象。不过,也有人指责本文用典过多,有做作之嫌。如王若虚
75.分析《巫峡》的艺术特点。
文章通过对巫峡雄峻的山川形势和四时景物的描绘,艺术地再现了祖国的江山多娇。本文构思精巧,结构严谨,描绘生动,意境优美。作品先总写巫峡形势,然后具体描绘巫峡四季不同的风光景物,层次分明,互相映衬。在具体景物描绘方面,先从正反两个方面极力描绘巫峡两岸高山的峥嵘气势,接着具体描绘四时之景;每一季只描写一方面的景色,画面简练、色彩集中,而充满了动感。就景物而言,大到崇山峻岭,滔滔江流,小到草木林泉、秋霜、袁猿,有声有色,形象逼真,气象万千,引人遐想。本文语言精炼准确,清新优美。它一扫六朝骈文堆砌词藻的绮靡习气,用清新淳美的短语,准确地描绘景物,渲染气氛,如“沿泝阻绝”“乘奔御风”、“素湍绿潭,回清倒影”、“悬泉瀑布”“清荣峻茂”、“林寒涧肃”等,均言简意丰,生动、形象,极富神韵。
76.《西洲曲》的思想内容。
这是一首经过文人加工的南朝民歌,是一首表现男女离别相思的情歌。此诗写一女子在梅花又开之时,回忆自己曾与情人在西洲欢会,如今折梅寄江北以表相思之情。
77.分析《西洲曲》的艺术特色。
这是一首情歌,主要是女主人公抒发自己的相思之情。在表达方法上,此诗不是靠感情的趋接抒发,主要是紧扣季节物候的变化,通过自然景物和女主人公的一系列活动,淋漓尽致地抒发了自己缠绵复杂的思念之情,使得景、行、情水乳交融,浑然一体。此诗语言精美、娴熟、流畅。诗中大量采用庇音双关的修辞手法,如以“梅”谐“媒”,以“莲”谐“怜”等;诗中又多采用接字和钩句的修辞手法,使句与句之间相互衔接、勾连,大大增加了语言的连贯性和节奏感;诗中又大量运用比兴手法,如以“莲子青如水”比喻对情人爱情之纯洁,以“莲心彻底红”喻爱情的成熟和热烈,在大增加了诗歌的婉约与含蓄;诗中有不少句子精美、优雅,如“卷帘天自高”以下六句,蕴含丰富,启人联想;再加上此诗用韵自由,音韵和谐优美,使全诗流利宛转,琅琅上口,全诗在语言方面既充分表现了民歌清新、自然的特色,又具有文人诗精工、雅丽的特点,声情摇曳,情味无穷。此诗中有些句意上下不够连贯,有些句子含意也不大明确,但就总体而言,中心明确、突出,条理大体清晰,其不大连贯、不大明确之处,又恰好给读者留下了广阔的想象余地。此诗充分体现了南朝民歌深挚缠绵、婉约精美的特殊风格,是南朝民歌最成熟的代表作。
78.分析《木兰诗》中木兰的形象。
这首诗叙述了木兰女扮男装,代父从军的故事,成功地塑造了木兰这一女英雄的光辉形象。在外族入侵、可汗点兵,父老弟幼的严峻形势下,木兰毅然作出“从此替爷征”的决定,她的善良、机智果决、深明大义的品格已突出表现出来。“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在艰辛的戎马生涯中,她驰骋沙场,勇敢善战,成为一名巾帼英雄。她凯旋归来,又辞谢天子“尚书郎”的封赏,回家与家人团聚,充分表现了她不慕荣利的高尚情操。总之,木兰是一个善良、勇敢、坚毅、深明大义、勇于献身、不慕名利的女英雄,这一形象集中体现了中华女性的优秀品质,因此,她是一个不朽的艺术形象。
79.分析《木兰诗》的艺术特色。
#p#分页标题#e#这是一首叙事诗。诗虽叙写木兰从军的故事,但主旨却不在于写她杀敌立功,而在于表现她的高尚品德与情操,所以在叙事的详略和谋篇布局方面独具匠心:详写她代父出征的情况,征途情景及凯旋后的欢庆场面,而略写其十年戎马生涯。成功地塑造了木兰这样一个女英雄形象是这首诗最突出的特色之一。在塑造人物方面作者主要采用了如下方法:一是始终把木兰放在尖锐的矛盾冲突中来充分展示其性格:如开始时在可汗点兵与木兰的父亲和弟弟都不能从军的矛盾中,木兰决定代你从军;在旅途和征战生活的艰辛与一个女子身体条件的矛盾中,木兰成了一位巾帼英雄;在天子赐赏与还乡和亲人团聚的矛盾中,她毅然放弃了功名利禄。二是作者极善于刻画和揭示人物的内心世界,如木兰织布时异乎寻常的叹息情态,旅途中思念亲人的情怀,还乡后的一系列行动,都细腻而真实地揭示了木兰丰富的内心世界。诗中不仅刻画了木兰这一有血有肉的现实英雄形象,而且还采用了夸张手法写她十年未露女人本来面目的奇迹,她的卓著功勋以及还乡后的精神风貌,使这位女英雄更富浪漫的传奇色彩。丰富多彩的语言离心是此诗的重要特色之一。诗中大量运用排比和复叠的句子,如“东市买骏马”四句的排比和“爷娘闻女来”、“阿娣闻妹来”、“阿弟闻秭来”的排比:“不闻爷娘唤女来”的重复以及“唧唧”、“溅溅”、“啾啾”、“霍霍”等迭字的运用,都大大增强了诗歌的抒情性和表现力。全诗以五言为主,又杂有七言至九言句,长短相间,错落有致,再加新颖的比喻,设问句的巧用,使全诗语言既刚健质朴,有浓郁的民歌风味,又丰富多彩,显示了极高的语言造诣。
80.简析《敕勒歌》的诗歌意境
《敕勒歌》歌唱了辽阔无垠的草原,以及草原上的放牧生活。诗歌虽然短小,却描绘出一个壮丽、奇伟的场景,它轻巧地揽括了浩瀚的天穹、无边的原野,给人以极其震撼的力量。诗中“穹庐”的比喻,显示了敕勒人以天地为家园的豪放气魄和广阔的胸怀,极有气势。“风吹草低见牛羊”一句,写出了草原的富庶和敕勒人的自豪,显示了他们热爱草原、热爱生活的乐观精神。全诗意境雄浑奔放,散发着积极昂扬的精神,在文学史上的有着很高的声誉。
81.把握《野望》这首诗描写景色动静相结合的特点。
这是王绩诗作中最为人称道的一首,也是出现得较早的成熟的五言律师。此诗起句点明时间、地点、次句抒发情感,茫然,惆怅。中间四句写望中所见。静态的景色是树树秋色,山山落晖,冷落萧瑟;动态的是牧者驱犊,猎者带禽,返归家中,富有生机。众人皆有所归,更衬显出作者无所归依的苦闷。最后两句也是抒情。作者感慨遇见的人都不相识,只好长歌以遣怀,追念古代伯夷和叔齐那样的隐者。
82.《简述》在狱咏蝉的艺术特色。
这是一首咏物诗,通过咏蝉,抒写了自己高洁的品性和无罪入狱的愤郁不平之情,同时也表达了辩明无辜、昭雪沉冤的愿望。咏物诗最讲体物真切、寄托遥深,这首诗在这方面均非常突出。诗人咏蝉是实写,但主旨又不在于单纯模写物态;诗人将蝉作为高洁的象征来歌颂,但又只侧重写其身世处境和居高饱洁的特征。这样,蝉既是自然之物,又是诗人人格、遭遇和思想感情的化身,诗人以蝉自喻,寓情于物,寓悲愤沉痛于比兴,达到了物我合一,既作到了体物真切,又作到了寄托遥深。此诗前六句均对仗,而且十分工整,语言也概括、凝炼。这首五律是骆宾王的代表作,颇负盛名。
83.分析《滕王阁序》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
这是一篇借登临之会感怀世界的赠序文。文章通过对饯别宴会盛况的记叙,抒发了作者远大的政治抱负和怀才不遇之情。文中对所谓的“圣君”、“明时”,曲折地表现了自己的不满。文中虽流露了明显的宿命悲观情绪,但又表明了自己坚决的态度;虽然时运不济,命运多舛,但仍要“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表明了积极的人生态度,全文的感情基调是健康的。
这是一篇出色的骈体文。文章构思精妙,布局严谨,条理清晰。全文以滕王阁饯别宴会为中心展开叙述,采用铺叙手法,融叙事、写景和抒情为一体,首叙天文地理,次叙贤王嘉宾,再写时令景物,然后转入抒情。先感慨古之失志者,再劝勉当今失志者,最后转到自己,抒怀言志,以逊词作结。全文严谨、清晰,转承自然,和谐统一,十分得体。写景雄佛壮丽,抒情真挚委婉,情景交融,境界阔大,气势奔放、充分表现了文章工于写景,长于抒情的特色。本文虽为骈文,但能突破六朝骈文的旧格局:文章辞采华美,但不流于繁缛、晦涩,佳句迭出,为人传诵;用典虽多,但贴切自然,而不流于堆砌和卖弄。此文内容充实,文辞华丽,音调铿锵,气势奔腾,具有雍荣华贵的特色,而又不失奔入,自然,确为历来传诵之句作。
补:《腾王阁序》表达了王勃怎样的感情?
文章表达的感情具有一定的典型性。
首先,宴会本为乐事,乐事之中却兴起悲伤的感慨,本文集中体现在“遥襟甫畅”一段,“极娱游于暇日”一句之前,铺写宴会之乐,随后“天高地迥,觉宇宙之无穷;兴尽悲来,识盈虚之有数”几句,情感由喜悦突变为悲伤,转折大。王勃的悲,为的不是生命的短暂,他有一种廓大的宇宙意识,涵盖面广,视野、境界开阔,还含有哲学思辨的意味。
其次,王勃表达了一种怀才不遇的情感,他特别提出“屈贾谊于长沙,非无圣主;窜梁鸿于海曲,岂乏明时”这样的疑问。即,在所谓圣主明君统治的时期,仍然会有才人志士得不到应有的重视与任用,还要遭遇打击排挤。这就为对君臣遇合问题的思考,提供了另一个思路。
84.把握《独不见》以景衬情的艺术特点。
全诗以景衬情,寒砧落叶,明月清光,肃杀的秋声秋景,更使思妇愁情满怀,苦苦相忆。还巧妙自然地把思妇与其丈夫、长安与边地两组不同的场景,通过想象联接起来。第三句写思妇,第四句转到远人,主要写时间不久;第五句写远人,第六句写思妇,一北一南,主要突出空间距离的遥远。这样,通过时空交错,暗示了戍守边地将士的辛苦,揭示了少妇的心理。而且,地名的运用也给人以不同的感觉,与所写人物的性别特征相符。白狼河,听起来就恐怖,是征人所在之地;丹凤城,听起来优美,是思妇所居之所。此诗取景广远,流转自然,是以思妇为题材的律诗中很出色的一首作品。
85.简述《登幽州台歌》的艺术特色。
#p#分页标题#e#这是一首登临抒怀之作。通过诗人登台远眺、仰天长啸,抒发了理想破灭、生不逢时的孤寂忧伤之情,表现了对统治者不能重用贤才的强烈不满和无限悲愤,喊出了封建时代正直知识分子的共同心声,具有深刻意义。此诗没有对收入眼底的景物进行具体描绘,也不着力于主观感情的曲折倾诉,而是着重刻画人物的内心世界,前三句从宇宙时空之无限和人生之短暂、功业之难成,深刻揭示了主人公强烈的苦闷悲愤之情,末句用一典型动作突现诗人自我形象,这就使一个忧国忧民而怀才不遇的封建士人形象展现在读者面前。此诗语言朴质、凝炼,具有极强的概括力,前三句是蓄势,第四句是感情高潮,于高潮处戛然而止,使全诗充满慷慨悲凉的格调,发人深思,引人共鸣。
-
相关文章
- 想要挽回一段感情的话语 精心整理感人话语15句
- 如何选股?对称三角形整理形态好选股
- 创业板退市有提示吗 有退市整理期吗
- 整理主要是排除什么浪费
- 家居整理时建议的整理顺序
- 创业成功案例
- 【中融投最新通告】深圳中融投P2P投资理财平台整理六条个人网
- 个人理财必读书籍整理推荐
- 股票退市整理期多久
- 无退市整理期是什么意思
德迅网 » 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一)课后题整理(2)
免责声明:本文由网友提供互联网分享,不代表本网的观点和立场;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