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时代的毛泽东,职业理想有两个:教师和记者,立志通过稿费谋生。1921年1月初,他已经是中国共产党长沙早期组织的负责人,在新民学会的新年大会上,还明确表示:“我可愿做的工作,一教书,一新闻记者,将来多半要赖这两项工作的月薪来生活。”这年秋天,在参加中共一大后,毛泽东补填《少年中国学会会员终生志业调查表》,在“终身欲研究之学术”栏中,郑重填写“教育学”,在“终身欲从事之事业”栏中,填写的是“教育事业”,在“将来终身维持生活之方法”栏中,填写的依然是“‘教育事业之月薪酬报’及‘文字稿费’”。
尽管后来经人劝说毛泽东打消了从湖南一师退学的念头,尽管历史没有让毛泽东去当一名教师或记者,但终其一生,对阅读的痴迷、对作文的热爱,始终未改。
值此毛泽东诞辰120周年之际,我们约请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副主任陈晋、人民日报原副总编辑梁衡、当代中国研究所原副所长程中原撰文,从阅读和作文的视角,讲述作为读书人和文章家的毛泽东。
毛泽东是政治领袖,不是一般的文人或专业作家。依其公务之身和领袖之责,文章内容总脱不了谈工作、谈政治,但是毛泽东骨子里有文人的一面,有追求文章审美的情怀。
毛泽东的文章源于他的政治生活。一般来讲,政治家的文章天生的高屋建瓴,有雄霸之气;另一方面又理多情少,易生枯燥之感。但毛泽东巧妙地扬长避短,他假文学之手来行政治之责,在工作之时不自觉地创作政治美文。
政治美文要能写出美感,能将政治理念表达为美好的可欣赏的东西,这是一门学问,是一门跨界的综合艺术。纯文人或单纯的政治家都干不了。
一篇文章美不美有三个标准:描述的美、抒情的美和哲理的美。在一般专业文人的作品中大都止于前两个层次的美;而一般政治家的文章大都没有前两个层次的美,哲理倒是有一点但常常表达笨拙、枯燥,也不甚美。我们在毛泽东的文章中除了可以读到深刻的思想,经常能同时欣赏到描述的、抒情的和哲理的美。
这是毛泽东文章的一大特点,是毛泽东的过人之处。毛泽东从政治跨入了文学,古典文学、民间文学、诗词赋等抒情文学、小说笔记等叙事文学,无所不通。
历史上能为政治美文的大家不多。毛泽东曾说: “在中国历史上,不乏建功立业的人,也不乏以思想品行影响后世的人,前者如诸葛亮、范仲淹,后者如孔孟等人。但二者兼有,即‘办事兼传教’之人,历史上只有两位,即宋代的范仲淹和清代的曾国藩。”这也可以看出毛泽东心中的文章观和伟人观。造就这种人大概有三个条件:一是有非凡的政治阅历和政治眼光;二是有严格的文章训练,特别是要有童子功的基础;三是能将政治转化文学,有艺术的天赋。可见一个政治领袖的美文是时代铸就,天生其才。
毛泽东由于正当新旧时代之交,既有旧学的功底,又有新学的思想。他一生处于战争和政治漩涡中,形格势逼,以文章打天下,不得不搜尽平生所学,拿出十八般武艺,来应酬这复杂的局面。但正是这种实践造就了他文章的多样性。从大会的报告、讲话到新闻稿的消息、评论,及署名文章、电报、命令、公告、书信,直到祝词、祭文等等,无所不用。这在古今作家、政治家中是绝无仅有的。检点中国政治文库,贵为皇帝,只用诏书、批奏;权臣重相也只有些谏、表、书、奏之类;八大家文人也不过是些记、赋、辞、说。就是近现代的中外政治家也不过再加上演讲、报告。而毛泽东几乎用尽了中国古今文库中的所有文体,随手拈来,指东打西,挥洒自如。
亦文亦政,亦古亦新,古今领袖唯此一人。
-
相关文章
- 隔夜的寿司能加热吗
- 陆地上的交通工具有哪些
- 荣城归哪个地级市
- 咬人的是公蚊子还是母蚊子
- 农村常见的鸟
- 老小区分户后暖气费用几个月交几个月吗
- 集中供暖用的是不是暖气片
- 集中供暖安装循环泵有用吗
- 集中供暖家里没人住需要关闭吗
- 集体供暖没交暖气费会被停暖吗
德迅网 » 毛泽东的读书生涯和文章艺术
免责声明:本文由网友提供互联网分享,不代表本网的观点和立场;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