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民族是一个历史十分悠久的民族,五千年来有着许许多多值得称赞的美德。其中,最闪亮的那颗珍珠,就是孝!“孝”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几千年来,它始终是衡量一个人品质高低的重要标准之一。在当今社会,孝心教育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基础工程,这赋予“孝”字更深刻的内涵,不仅要求我们对父母尽儿女之孝,还提倡我们尊老爱幼、扶弱济贫,要求我们对祖国尽忠心,对社会有责任心以及懂得回报父母、老师、他人和社会的感恩之心。
孝顺在辞海中是这样解释是:原指爱敬天下之人、顺天下人之心的美好德行。后多指尽心奉养父母,顺从父母的意志。看来现在的孝顺的含义可以分为两个层面:第一层面是奉养或赡养;第二层面是听从父母的“教导”。
历史上,有许多的人的孝行都是值得我们学习的,它们就如同浩浩夜空下明亮的星斗,那么光辉,那么耀眼。《二十四孝》中有“郯子孝母”的故事。讲的是:春秋时人郯子,对其父母很孝顺。其父母年迈时,均患眼疾,他很难过,后听人说鹿乳能治其父母眼病,就披着鹿皮,去深山混于鹿群中,想取鹿乳供双亲。不料,一次,被猎人误当为真鹿,要射死他,他惊恐,将实情告之猎人。猎人听后,非常称叹,受感动,不但不射他,反而赠以鹿乳,并护送他出山回家。
道教认为孝顺有不同的四种层次:
(一)小孝:《报恩经》云:“尽孝父母奉养拥戴”就是说儿女要尽心奉养父母,还要珍爱父母,关心父母,照顾父母,爱敬父母,父母病了治病,父母冷了送衣服,父母饿了给吃的,父母烦躁时安慰,父母老了照顾,多时看望父母,耐心沟通,心连心地交流,这种孝叫做“尽孝”;
(二)中孝:《报恩经》云:“忠孝顺从父母意志”就是说,顺从父母的意志,就是按父母的意思去做事情,或者依父母的意志为主,不是表面上,而是实行上,比如,若是父母让你死,你能死,父母让你活,你能活,这样的思想和行为叫做顺从父母的意志,而且尊重父母的心意,让父母开心、愉快、幸福,有功成名就,光宗耀祖,使父母光彩愉悦,这些都属于中孝;这种孝叫做“忠孝”;
(三)大孝:《报恩经》云:“重孝父母脱离苦厄”就是说,顺从父母意志的基础上,能给父母指点正理,引导父母趋向正信,远离烦恼颠倒,永断三途之苦,远离各种灾难,获得内心的快乐;这种孝叫做“重孝”;
(四)无上孝:《报恩经》云:“圣孝父母永久快乐”就是说,不光是为自己父母获得永久的快乐,而且三界六道里的一切众生都视为自己的父母,发出菩提心,尽一切的力量,获得永久的快乐,这种孝叫做“圣孝”。经典里记载的事,小孝和中孝是世间的孝心,大孝和无上孝是出世间的孝心。
那么,孝顺具体有那些特征呢?个人认为主要有以下五点:
孝顺是一种善心。古人云:孝乃百善之首。孝顺是人最普通、最珍贵的感情,虚心向善,定有大,古往今来,圣贤英雄,没有一个是不孝的人。不孝是会被世人斥责的行为,会得到不好的报应。家家有老人,人人都会老。善待老人其实就是在善待自己。人生在世最需要一颗善心;因为这善心两字中包括尽了别人所说的一切。因为有着善心的人,对自己,则能自安自足,能去做一切与自己适宜的事;对他人,则是一个良好的侣伴,可亲的朋友。我们尽量地给予别人我们的关爱,同情,鼓励,扶助,对我们本身,是不会“给予”而减少的,我们给予的越多,收回的也越多.。只有保持一颗善良的心,一举一动符合古圣先贤所教诲的道理,以此来告慰父母而得到父母的欢心,才称得上是真正孝顺的人。
孝顺是一种爱心。爱心是每个人所具备的优良品质。人,从生命诞生那一刻起,父母亲就开始倾诉自己毕生的心血来浇灌儿女这棵生命之树。孝是爱心形成的基础,孝是整个伦理乃至人文大厦的根基。孔子认为,只要是“人”,就应当具有仁德,而“孝敬父母”就会有仁德;人之所以为人,孝是一个基本标志。孝心是一片河流,爱心是一片海洋孝字在人的生命中的分量,没有孝心就没有爱心,没有爱心就无所谓人格。孝心是高尚人格的基础,如果一个人对自己的长辈都没有孝心,还会对别人有爱心吗?如果能将孝心转化为爱心,出自本能的喜爱,这肯定要比承担责任的压力,让人感觉更为妙。
孝顺是一种良心。“孝”是一种良心的本能也是一种朴实的魅力。良心不管社会咋变,不管人心咋变;自己要良心在前,自己要良心不变。一个人守住了良心,思想的航向才能正确光明。思想航向正确光明的人,才有人跟你打交道,才会有美好的前景!一个人丢掉了良心,思想的航向是错误黑暗的。如同断线的风筝,没人与你打交道,最终是步入人生迷茫的黑洞!一个人良心的起点和表现与升华,首先就是懂得感恩。一个人感恩的第一步就是行孝,就是尽孝父母。一个感恩父母,报答父母的人才能心静神宁,宽以处世,专注前行。心静神佑,才能在社会上做一个真正顶天立地的人!
孝顺是一种本分。中国人自古讲究孝道。所谓身体发肤,受之父母。又有言,人这一生唯一不能选择的是父母。不管父母是贫穷或者富贵,都是赋予自己生命的人,都要用一生的情感去善待和服侍,尽人子之孝,此乃天经地义。孝心是一个人的品行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我们每个人都应该知道孝敬父母,因为这是做人的准则。孝敬父母不仅是一种责任,同时也是一个人立身处世的根本。所谓“百善孝为先”,如果一个人只顾自己舒适、安逸,自私得连自己的父母都不孝敬,又怎么会去关爱他人呢?人都应该坚守自己的品行、坚守自己的孝道。抛弃孝道的人不可能为社会和民众做出贡献,只能被社会所唾弃。
孝顺是一种美德。孝心是一个人高尚的道德行为和优良的道德品质。中国古代儒家提出孝、悌、忠、信四种美德。在社会主义社会,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的五爱是每个公民应当具备的基本美德,同时肯定勤劳、勇敢、节俭、诚实等历代劳动人民的传统美德。有一句古言叫:孝在于质实,不在于饰貌。意思是真正的孝是陪在父母身边,而不是天天在外面,只寄钱回家,不陪在父母身边。
那么,孝顺具体怎样养成呢!个人认为主要有以下四点:
怀有孝顺之心的人,就要弘扬社会美德。美德是一种一直感觉到环境对自己好的心态,或是对它人的恩惠表示感谢。美德心则是时辰抱有戴德的一种心态。继承和发扬“尊敬长辈、孝顺父母”等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有句古语说得好:“百善,孝为先”。意思是说,孝顺父母是我们人类各种美好品德中最为重要和占第一位的品德。它是做儿女的必做的天经地义的事情。我们中华民族几千年来就一直具有这种尊老敬老的优良传统。尊重长辈,孝敬父母,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诗经》上有一句“哀哀父母,生我劬劳”,感叹和赞美了父母的养育之恩。唐朝孟郊诗云:“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更是表达了孝敬父母的渴望。而“祭而丰不如养之厚,悔之晚何若谨于前”的古训,则督促后辈履行对父母的赡养和孝敬。可以说,以爱护幼儿和孝敬长辈为核心的家庭美德,几千年来代代相传,形成了中华民族伦理观念和道德品质的精华部分。
怀有孝顺之心的人,就要做到义不容辞。家家有老人,人人都会老。善待老人其实就是在善待自己。应从自身做起,以自我的实际行动,树立孝顺的榜样。这颗孝顺之心是真孝、真顺,发自内心,比责任心更进一步,这是做人的一种美德。有的人对待老人虽然尽到了责任、物质得到了满足,但他并不一定真正具备一颗孝顺之心,还有的人在社会上尽职尽责、干得不错,但是对待老人却不能尽职尽责尽孝。连自己的老人都不能赡养尽孝的人,是靠不住的人,是不能结交的人,在社会上并不是一个真正优秀的人。其实,今天,对大家来说,孝敬父母,回报父母,不必像上面所说的那样,要做一番惊天动地的事情。只要在平时多注意从身边小事做起,从一点一滴做起,就完全可以尽到我们对父母的孝敬之心。
怀有孝顺之心的人,就要坚持付诸行动。古人有云:在家敬父母,何必远烧香;千拜佛万磕头,不如扎扎实实敬父母。家有父母老人,是子女的最大幸福。堂前敬孝,是最大的善事。千万不要等到“子欲养而亲不在”的时候,那就什么都晚了。平常时,就是平常要不断地关心照顾父母的生活、身体,照顾好老人的衣食住行。所谓活着时,就是在人活着的时候好好尽孝,不要等老人过世了在那哭哭啼啼,悲伤不已。三病两痛时,主动关心和问候,请医生看看病,为他们端药送水,擦洗身体,和老人一起吃吃饭、说说话,减少其痛楚,让他得到心灵的慰藉。所谓远离时,就是自己在外地工作或出差远行了,记得经常经父母打个电话,报个平安问个好,看看有什么困难和需要帮助的,抽时间回去看望老人,不让老人操心着急。总而言之,怀有孝顺之心是义不容辞的责任。做一个孝顺的人,其实很简单。孝就是在父母回家时送上的一杯热茶,孝也是在父母劳累时送上的一个笑话,孝还是在远离父母时的一声问候……孝,就是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孝要从生活中的小事做起,孝就是不跟父母顶嘴,不惹父母生气,不让父母担忧。
怀有孝顺之心的人,就要缅怀已故亲人。古训有一句词“子欲养而亲不待”,提醒了人们在忙碌的时刻:祭之以丰,不如养之以厚!人生在这个世界,长在这个世界,都源于父母。是父母给了我们生命,是父母哺育我们成长。父母的养育之恩,我们终生都应该报答。在清明这一天为故人墓上赠一盆花,瞌一个头,许一个愿,送一条祭文,放一串鞭炮,亦能表达对逝者的感念和祭奠。
总而言之,孝是春天,是暖的。孝是大地,最肥沃。孝是雨露,最滋润。孝是溪流,最清澈。有古语云,羊有跪乳之恩,鸦有反哺之义。用春天般的暖去温暖父母,用溪流般清澈的爱去回报父母,尊敬父母,孝顺父母,从我做起!请从现在开始!从每一件小事做起!让孝滋润着每个人的心田。
热门专题:-
心态校园命运漂亮放弃亲人黄昏希望辉煌遥远
-
相关文章
德迅网 » 人生应该怀有一颗孝顺之心
免责声明:本文由网友提供互联网分享,不代表本网的观点和立场;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