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财经新媒体“华尔街见闻”的CEO吴晓鹏。我管他叫华尔街金融侦探。他之前是21世纪经济报道驻美金融记者。
这是一个在厕所里融资的故事。是一个金融记者自我救赎的故事。
吴晓鹏说:“他们都在忙着看空,我们坚持做多。新闻依然创造价值。”
我们先来看一段晓鹏的VCR自述。
我们和平安创投的三位老大第一次见面聊完后,他们去厕所呆了一会儿,回来就说,“今天我们会给一个报价,但有一个条件,要么你们现场就接受这个报价,要么我们就不投了。”
接下来我和另外两个合伙人也跑去厕所商量,但我们觉得这两个选项都没法接受,因为过两天还有另外一家很好的公司会给一个报价,我们至少想比一比。最终我们在厕所里憋了半小时,投资人跑来催时才想出第三种方案,“今天我们直接回家,不听平安的报价。”
后来另外那家公司给出了6000万元的报价,但他们希望100%收购。接下来的两日辗转难眠,最终我决定还是想做自己的事情。如果被收购,和我一起战斗了两年多的团队成员大多数人都不会有什么收益。另外,我自己也是一个高风险偏好者,自己独立发展道路会艰难得多,但这样的人生才更有意思。
当时也有一家国内顶尖的财经媒体有意入股,但那会我们还未成立公司,对方又是国有企业背景,我们在注册公司及员工激励制度方面可能会碰到些问题。
最终,我们选择了平安创投做我们的机构天使。我报了一个价,平安同意。时至今日,我们仍然不知道当初他们在厕所里商量的是个什么价格。
创业初衷
华尔街见闻最初是一个个人博客,创建于2010年11月,当时我是21世纪经济报道(下称21)驻纽约的记者,负责报道美国经济与金融市场。
21是中国第一个国际化扩张的市场化媒体,我有新闻和英语双专业背景,因此有幸在2008年4月成为第一位海外记者派驻华尔街。那年我24岁。
报社在海外最想要的是高端采访,所以在华尔街驻站近五年期间采访过伯南克、盖特纳、巴菲特、格罗斯等金融人士。
但我逐渐发现,还有比高端采访更有价值的事情值得做,那就是全世界最重要的金融新闻在中国几乎很少有人知道!
过去几年,美联储等西方主要央行的量化宽松(QE)货币政策主导着金融市场走势,政策的任何变动都可能造成所有市场剧烈波动。但最初几年,这些政策在中国的主流财经媒体上没有报道,或者接近被忽略。在公共的财经舆论空间中,几乎没有人讨论这些最重要的议题。
受制于报纸时效性,21在这些重大新闻主题上也很难操作。举一例,美国政府每月第一个星期五会发布上月的就业数据,这是全球投资者每个月最兴奋也最紧张的一天,因为就业数据会决定QE政策下一步走向,很可能就会成为全球所有市场的重大转折点。但这个数据公布时,报纸已经过了周五的截稿时间,最快也要等到下周二才能见报。
有关这些政策的任何动向都应第一时间向中国投资者发出警报,于是我创办了华尔街见闻网站,希望帮助投资者更好地理解我们所处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