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人变更、退出海外市场
ofo卖身传闻不断
从今年4月,摩拜被美团收购后,关于ofo何时被收购就一直流传。
7月开始关于ofo、滴滴和阿里之间的收购博弈就数次见诸报道,收购金额也一变再变。
1ofo的运营公司法定代表人突然发生变更
10月22日,ofo的运营公司法定代表人突然发生变更。陈正江替代戴威,成为东峡大通(北京)管理咨询有限公司的法定代表人,被解读为戴威交出控制权。ofo解释称,此举是为简化办公流程、提升工作效率。
2海外大撤退,从8个国家和地区撤出或暂停业务
10月30日,ofo宣布正式从日本和歌山市退出,在此之前,今年8月,据媒体公开报道,ofo从印度、以色列、中东、澳洲、德国、美国、西班牙等8个国家和地区撤出或暂停业务。以下是不完全统计:
7月8日,ofo停止中东地区及以色列的运营业务;
7月10日澳大利亚媒体称,ofo将在60天内结束澳大利亚的运营业务;
7月18号德国媒体报道,ofo将在未来几周退出德国市场;
7月19日《华尔街日报》消息,ofo将关闭美国部分城市业务。
8月14日,美国圣地亚哥市当地媒体kusi news报道,ofo将于8月31日全面退出西雅图市场,45天内退回用户押金。
10月30日,ofo进驻城市和歌山市相关负责人表示,已收到ofo正式书面通知,将于本月31日停止服务。
国外大撤退,ofo国内的日子也不好过。“资金链断裂”、“押金难退”等一系列传闻也是甚嚣尘上。
3ofo 准备破产重组方案出炉?
10 月 31 日下午,一则 「ofo 开始准备破产重组方案」 的消息再度把小黄车推上风口浪尖。
根据界面新闻的报道,已有一家大型券商中介机构入场做ofo破产重组的方案,一份半年前ofo的负债表显示,彼时ofo整体负债为64.96亿元,其中,用户押金为36.50亿元,供应链为10.20亿元。
这种种现象都被认为是ofo的“卖身”传闻的“证据,ofo始终一个表态——谣言。然而这些回应,却难以扭转ofo如今的局面。
2015年到2018年
眼见他起高楼,眼见他楼塌了
2015 年 6 月,北大研究生戴威自掏腰包收买 200 辆小黄车投进在北大学校,并在学校推出「共享方案」,向学生收回单车作为共享单车。这样用户共享了一辆车,就能取得一切小黄车的使用权。
2016 年 ofo 逐步向全国 20 多个城市的 200 多所高校推广,在学校里积累了 80 万用户,日均订单到达 20 万。
2017 年开端,ofo 和摩拜等共享单车开始了蒙眼狂奔,尽管还没有哪一家能找到共享单车的盈利模式,但好像只需敢入局就有资本敢接盘,所以开始了无止境的融资、烧钱、补贴、扩张……
2017年3月至7月是ofo采购最疯狂的五个月。据《财经》了解,每个月采购量为300万-400万辆,总计采购1600万辆单车,实际履行约1200万辆。这五个月的采购应付金额72亿人民币,这部分尾款也成为ofo资金链紧张的因素之一。
9月,竞争转入焦灼。ofo在低迷几个月后力压摩拜。10月20日,订单冲到3200万单——这是ofo有史以来的最高点,也触到了整个共享单车行业昙花一现的顶峰。
短短三年时间,在资本的助推下,ofo以无可复制的速度攀上巅峰,而又以始料未及的速度跌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