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一度的毕业季到了,自主创业的励志故事也多了起来,在就业难的形势之下,为初出茅庐的大学生们提供自强不息的心灵鸡汤。
比如,重庆一名90后大学生,大三时就当上手抓饼小老板,在两年时间里发展了4家直营店、1个加工厂和8家加盟店,如今年入250万元;而南京一名今年7月毕业的研究生,去年创立集装箱活动房有限公司,已经为他带来超过100万元的净利润。
这些励志故事都很生猛,告诉你一个“别人能我也能”的道理,令人豪情满怀、壮志在胸。不过,心灵鸡汤毕竟只是心灵鸡汤,如果拿来当主食,未必能解馋充饥。梦想往往很丰满,现实却总是很骨感。能够年入百万的大学生创业者,不说凤毛麟角,至少也是百里挑一吧。这不是要说丧气话,而只是对这些励志故事的标本价值表示怀疑其所谓成功能被大面积复制吗?
答案很明显。但是,很多人却总是喜欢在这时对大学生们谆谆教诲,上堂凌空蹈虚的励志课。比如,有人就在京城大报上发文称,与其对别人拼爹“羡慕嫉妒恨”,不如趁年轻好好奋斗拼搏。还举例说:如果依赖拼爹,身为保安的甘相伟恐怕只能躺在床上做做北大梦,棉纺厂工人张艺谋也许只能在下班后落寞地艳羡别人拍的电影……总之他们都很励志,大家要以他们为榜样,在逆境中坚强奋起,莫等青春散场,才后悔来不及、回不去、得不到云云。
这样的励志说教,用意当然是好的,但是从另一个角度看,总是拿几个惊艳的成功故事画饼充饥,也有替社会卸责的嫌疑。不错,大学生当然要自力更生,对自己负责,可这个道理用得着讲吗?一个理性的人会不对自己负责吗?在鼓励大学生要创业要拼搏之外,是不是更应该为他们的创业和拼搏创造更好的条件呢?难道真的是环境越艰难,成功越不易,才更悲壮更励志?如果创业故事的成功概率更高一些,不是更有励志效果吗?
比如,创业的条条框框能不能少一些?税负能不能减一些?对中小企业扶持的力度能不能大一些?推而广之,就是让市场更自由一些、社会更公平一些。就此而言,国务院最近决定进一步公平税负,暂免征收部分小微企业增值税和营业税,就是一个令人欣慰的消息。因为大学生创业,无疑将从中受惠。当然,能做的还可以更多。有更好的创业环境,创业者的创富源泉就会充分涌流,这才是最好的励志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