姐的欢喜

欢迎光临
皆大欢喜传递正能量

刘彭芝和人大附中学生的故事(2)

  教育是一项播种的事业。播下什么样的种子,就会在学生心田开出什么样的花。人大附中的校园里活跃着各种各样的学生公益社团:ICC支教团远赴艾滋病重灾区河南上蔡县农村小学支教,用爱在当地孩子心中播撒希望;根与芽社团、跳格子社团将爱献给了离异家庭、打工子弟学校的学生,帮助他们走出心灵阴霾,树立生活信心;已走过十多年发展历程的人大附中志愿团,2003年第一任团长季萌和团员在敬老院进行志愿活动的照片,在时隔多年之后,仍被作为完美诠释“北京精神”的宣传画,张贴在了首都的大街小巷……

  “我承诺,尽己所能,不计报酬,帮助他人,服务社会……”国旗下,人大附中学生们的庄严宣誓是那么地动人。

  创造适合每个学生发展的教育

  在刘彭芝的观念里,没有什么不好的学生,有的只是一个个鲜活而独特的生命,一块块等待着教育者去发现和雕琢的璞玉。她愿意为他们做量体裁衣的事。

  “爱与尊重”是刘彭芝教育思想的核心,其极致表现,就是要创造适合每个学生发展的教育,使每个学生都能通过教育获得尽可能全面、充分和自由的发展,进而使社会和自己的生活变得更美好、更有意义。

  2013年底,全球权威科技商业杂志《麻省理工科技创业》评出年度35位35岁以下的科技创新俊杰,21岁的赵柏闻是其中最年轻的一位。

  赵柏闻是人大附中2007届高中生。初中时,他从父亲的一位朋友那里接触到基因课题,并产生了浓厚兴趣。进入人大附中后,学校推荐他进入北京市中学生拔尖创新人才“翱翔计划”,但他并不想做指定的课题。刘彭芝知道后,亲自出面协调,为他联系特批了导师和项目,使他得以沿着自己感兴趣的方向深入研究下去。

  高二暑假,赵柏闻去深圳华大基因实习。在那里,他仅仅用了一个下午加一个晚上的时间,就破解了一道千人基因项目组的难题,令那里的科学家无比震惊。这个为科研痴狂的十七岁少年,作出一个大胆的决定:放弃高考,留在华大基因做研究。“我想用别人复习备考和读大学的时间来做一些自己真正想做的事。”他说。

  得知这件事后,刘彭芝当即对他说:“好,我支持你。”在她看来,创新人才的培养并非都是一个模式,必须尊重学生的选择,支持他们走一条非常之道。随后,她马上奔赴深圳华大基因,就如何联合培养赵柏闻这样的科学领域奇才、怪才,与研究院领导进行深入协商。

  果然,入职华大基因后,赵柏闻书写着新的传奇。19岁成为研究院的项目负责人,入选“2011年生命科学十大风云人物”……“赵柏闻年纪轻轻便在这个世界上最大的基因组学研究中心挑起大梁”,《美国华盛顿邮报》记者在2010年6月的报道中声称,“中国人正奋力攀登科技高峰,在巨大的决心面前,体制、资历不再成为阻碍前沿科技发展的障碍。”

  但令刘彭芝深感遗憾的是,她曾多次向有关大学推荐赵柏闻,但因为没有高考成绩,不符合大学招生的一些硬性规定,最终没有一所中国大陆的大学肯接收他。“改革高考招生制度,为创新人才培养打开绿色通道,依然任重而道远。”刘彭芝慨叹道。

  “别认为自己没有前途,从来就没有人比你特殊。天赋是每个人心中的主,你和我都有通向罗马的路。”这是李天行创作的歌曲《天赋》中的歌词。曾经,他是一个那么平凡的学生,连能否考上大学都成问题,前途一片迷茫。直到在人大附中的校园里,他才找到了自己的兴趣所在。从小不曾受过音乐专业训练的他,立志走一条音乐的路,却遭到了家人的极力反对。矛盾僵持不下,一家人找到刘彭芝出面调解。

  “孩子在哪方面闪光,咱们就应该往哪方面引导。搞艺术没什么不好,只要孩子有追求,有梦想,我们就应该鼓励和支持。”刘彭芝做起了李天行家人的工作。同时,她还成了李天行最坚实的后盾。他想去参加电视台歌唱比赛,她特批他停课去练歌;他想报考音乐院校,她就找来专业的音乐老师辅导他。

  后来,李天行如愿考上了理想的大学和专业。入学仅一个学期,他就创作了十几首歌曲,其中大多数是写给刘彭芝和母校老师的。他还先后为人大附中创作了两首校歌。“我会用百倍的努力来证明人大附中培养的学生不仅能成为清华北大的骄子,也能在歌唱的天地里展翅。”他信心满满地说。

  小新是一个有着严重暴力倾向和行为的学生,经常打架,同学们都避之惟恐不及。经了解,他很小的时候父母离异,长期生活在缺少温暖的环境里,心理逐渐扭曲,功课也跟不上。有他在的课堂,正常的班级教学都无法进行下去。得知这一情况,刘彭芝没有退缩,而是为他单独编班,开设了“一个人的班级”,并为他精心挑选了一支优秀的教师团队,还专门配备了教学班主任和生活班主任。

  这当然意味着教育资源和精力的格外投入。但刘彭芝说:“学校既然可以为热爱舞蹈的学生举办个人舞蹈专场,为立志从事台球运动的学生开辟台球室,为什么就不能给心理受过创伤的学生一些特殊帮助呢?如果这些学生得不到及时帮助,很可能自暴自弃,甚至会危及社会。”

  就这样,对一个学生的特殊帮助持续了整整三年。初中毕业时,刘彭芝应约和他进行了一场乒乓球赛——这是他想要的和母校、和校长的告别仪式。

  “这个学生后来怎么样了?”有人问刘彭芝。

  “毕业后他就走了,没有联系。”刘彭芝回答。其实,她早就知道这个学生念了大学,还听说他要等自己“混出个样子来”再回到人大附中看望校长和老师。她,至今还在默默地等待着。

  近些年,人大附中出了不少成绩,很多不知情的人都说,这是因为人大附中把社会上好学生都挖来了。但事实上,人大附中什么样的学生都有。在刘彭芝的观念里,没有什么不好的学生,有的只是一个个鲜活而独特的生命,一块块等待着教育者去发现和雕琢的璞玉。她愿意为他们做量体裁衣的事。“教育是育人的事业,学生在学校几年,但教育者要对他们的几十年负责,更要对国家和民族的几百年负责。”

  给学生一片自由放飞的天空

  人大附中的学生相信奇迹,因为这是一个经常被奇迹眷顾的地方;人大附中的学生相信自己,因为“尊重个性,挖掘潜力”让他们发现了自己身上蕴藏的那座宝矿。

  2013年4月,人大附中早培班七年级学生发明的“桥牌无线计分系统”在41届日内瓦国际发明博览会上摘得金奖特等奖,同时获得国际计算机发明协会发明金奖和香港科学院最佳创新奖。他们中,年龄最小的才12岁。

  《向上吧,少年发明家!》《少年缘何爱发明?》……这个鼓舞人心的消息,引起了社会关注。人们关注的目光中,有振奋、有厚望、也有疑问。

  可这几个稚气未脱的学生,却一副“没什么”的样子,他们说,这个世界冠军其实是从学校的校本选修课中“玩”出来的。

  1. 刘彭芝和人大附中学生的故事
  2. 到美国讲天津故事
  3. 浙江卫视倾力打造《爱上中国》《中华好故事》 文化大餐献礼十九
  4. 毛笔:中国独有的文化发明
  5. 护士发明“神器” 患者叫好!

打赏

取消

感谢您的支持,我会继续努力完善网站!

扫码打赏
扫码打赏,1元、5元、10元...

打开支付宝扫一扫,即可进行扫码打赏哦

分享给小伙伴们:

相关推荐

评论

说点什么吧
  • 全部评论(0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