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苏联文学和战争电影中的人道主义传统和对个人生命的悲悯情怀及观照也深深地影响到了童道明的实际创作。他创作的朗读剧《塞纳河少女的面模》是为了纪念冯至先生(“二十世纪中国杰出的抒情诗人”——鲁迅语)的一部原创话剧。在剧本的最后,他借剧中人物的独白喊出了“再也不能避开人道主义”这样的口号,可谓是对国内有些虚假文学创作方式的抵制和反讽。
对于前苏联文学和战争电影的钟爱让童道明终于在2002年有了展示的机会,在中国国家话剧院的开院大戏中,由他编剧的话剧《这里的黎明静悄悄》集中展示了他对战争中女性命运的关注,该剧的导演则是查明哲。
聊起这部话剧,童道明头头是道:《这里的黎明静悄悄》这部电影改编自作家鲍里斯·瓦西里耶夫于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发表的同名小说,小说发表后,得到了很高的评价,相继被改编成了话剧和歌剧。1972年,导演斯坦尼斯拉夫·罗斯托茨基把它搬上了银幕,并由他和小说原作者鲍·瓦西里耶夫共同编剧。影片获1973年威尼斯国际电影节纪念奖、全苏电影节大奖,1975年又获列宁奖金。
“这是一起发生过的真实事件,但是有一点不同,就是小说和电影中的五名女性在真实事件中是五名男战士,作家考虑到了这一点,如果被牺牲掉的是五名女性,相信更加能够引起观众和读者的心灵震撼,女性在人们的眼中是脆弱和需要被照顾的,她们的逝去更加能够展现出战争的残酷性和悲剧性。”
跟电影中的情节不同,在改编成话剧时,童道明在开头就展示了剧中五名女战士已经战死,随后通过闪回的方式,表现她们在战前的生活状态和对幸福生活的向往。
童道明还在剧中用了西蒙诺夫创作的一首在卫国战争期间最出名的歌曲《等着我吧》,这首由苏杭在1941年翻译成中文的歌曲这样写道:等着我吧——我会回来的;死神一次次被我挫败……
话剧《这里的黎明静悄悄》一共公演了两轮,在第二轮演出时,有一名年轻的女性观众让童道明印象深刻,“因为她告诉我,自己居然看了五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