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阜:创造作品 打造精品 修炼人品 剪辑:樊东林
2017年元宵节晚会上苗阜(左)和搭档王声表演相声《打灯谜》。图片来源于网络
他,曾登上央视春晚的舞台,作为语言类节目的压轴演出轰动一时;
他,扎根基层不懈努力将西安“青曲社”打造成为广受观众喜爱的相声艺术品牌;
他,坚持“名,源之于民,用之于民”,积极投身公益事业,常年深入基层举办“下乡送温暖活动”,将传统文化艺术送到老百姓身边;
他,积极参加青年网络文明志愿行动,以自己的公众影响力传递社会新风尚,弘扬青春正能量……
他就是著名青年相声演员、西安青曲社主席--苗阜。
陕派相声开山祖师张玉堂先生。图片来源于网络
重开西北相地 雏凤清于老凤声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张玉堂等一批京津一带曲艺艺人陆续内迁来到西安,从街头卖艺开始,扎根西安。相声本分两派:京派“帅”、津派“怪”,到西安后结合西北民风民俗,逐渐形成了西北派的“迈”(豪迈)。当时在游艺市场,也就是今天的民乐园附近,撂地演出。
到了1952年,张玉堂先生和赵文增先生代表陕西曲艺界奔赴朝鲜,进行抗美援朝演出,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接见。1953年,从朝鲜回国后,在西安平安市场,如今的钟楼电影院后身,改进相声社中进行演出。
与全国的传统文化艺术样式相同,西北的相声没有能够抵挡新时代的冲击,逐渐面临着“前不着村、后不着店”的断层与尴尬。
这些,并没有影响苗阜对坚守相声阵地的决心。他从铁路技术学院毕业后工作于西安铁路局梅家坪供电段一线,但依然怀揣着自己的相声梦想。一个冬日,在野外的电线杆上抢修线路的苗阜接到搭档王声电话,聊起相声,苗阜忘了危险和寒冷,工作了一宿没睡的他,顶风冒雪连夜赶往西安与搭档相见。
2007年,苗阜创办了“西安青曲社”,集合一批热心传统相声艺术的“80后”青年,从最初没有固定场地,在广场、校园、城墙根脚下像老前辈一样“撂地画锅”,传播口碑,到后来逐渐形成气候,拥有两个固定演出茶楼,青曲社以西北五省资历最深的老艺人三名为首,以收纳的年轻力量为主体,在老曲艺精髓的基础上开拓创新,不断成长。
苗阜(左)和搭档王声相声表演。苗阜工作室供图
坚守西北相声 一举成名天下知
苗阜,相声师承曲艺名家郑小山,是中国文联第十届全国委员会委员、中国文联文艺工作者职业道德建设委员会委员、全国青联委员、中国曲艺家协会会员、全国喜剧美学研究会副秘书长、全国总工会小品创作表演示范基地指导员、陕西省青联副主席、陕西省曲艺家协会副主席等。个人曾荣获文化部第十四届群星奖表演奖、2014年获得第13届陕西青年五四奖章、第八届中国曲艺牡丹奖新人奖、“全国向上向善好青年”称号。
苗阜自幼酷爱传统艺术,从艺以来,编导小品30余部,创编、表演相声400余段,在全国、省部、地市比赛中多次获奖,多次参加全国、陕西省、部级大型文艺演出、比赛,执导各类大型晚会40余台。
2014年初苗阜与搭档王声在北京卫视春节晚会节目《满腹经纶》一经播出,敲开他们“一举成名天下知”的大门。其时,苗阜已带领青曲社守茶楼、收学员、进校园、下基层、入剧场、走全国,从艺术的传承与推广角度来说,“青曲社”已经形成完备的架构,将西北的相声推到了新的高度。
成名后,苗阜更加冷静沉着,他开始加强社团年轻演员技术学习与培养,加大社团深入陕西基层一线演出场次与力度,加快社团经营的转型升级建设,加速青曲社走向全国推广传统曲艺的巡演脚步。2014年,苗阜带领青曲社完成驻场演出110余场,下基层慰问演出35场,全国巡演28场。而他个人也荣获中国曲艺最高奖--第八届中国曲艺牡丹奖“新人奖”、第七届CCTV全国相声大赛《满腹经纶》获“作品金奖”等国家级奖项。
2014年底,苗阜和搭档王声接到2015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邀约,以“反腐”为命题,完成晚会的相声节目创作与演出。时间紧、任务重,以小节目完成“反腐”宏大题材的创作,苗阜深知面临的困难。认真采风,立足相声本身,完善剧本架构,最大化实现表演讽刺的效果,反腐相声《这不是我的》在春晚成为压轴语言类节目,也成为最受媒体与观众期待关注的焦点。其间,新华网、人民网、澎湃新闻、凤凰、腾讯、新浪、搜狐、网易等门户媒体,《北京晚报》、《新京报》、《法制晚报》等各大平面及上亿网民,对这一反应当代社会主题的春晚相声,投以关注。
一举成名天下知给苗阜带来对自己、对青曲社、对相声事业更加清醒的体认:哪怕名满天下,我也会继续坚守相声本行,为祖国守好“相声西北大门”,为传承发展传统文化与艺术,贡献自己的绵薄之力。
苗阜(左)和搭档王声相声表演。苗阜工作室供图
弘扬社会正能量 传递公益力量
谈到作品的创作,他说,“以相声为例,相声是最有生命力的喜剧形式.我认为相声首先得有娱乐,但娱乐是表象,娱乐之上还得有审美,要净化语言、提升格调,使一些低俗的东西变通俗,让各个层面的观众都能接受。审美之上是引领,中华民族有文以载道的传统,弘扬”真善美“,贬斥”假恶丑“,歌颂与讽刺并存,对阴暗的讽刺也是对光明的歌颂,引领人心向上。引领之上是认知,让历史告诉未来,这样才符合社会发展规律。”
他坚持“名,源之于民,用之于民”,将公众及社会给予他的巨大影响力和社会话题公共影响力,积极应用之于弘扬社会正能量,传播公益力量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