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晓辉:关键还是要独立,有自己的声音。社会分两个层面,一个是面向公共事务的,一个是面向私人事务的,应该在两个方面都有充分的发言权,如果只能面对私人事务发声,不能讨论公共事物,自然就很难出现榜样,即使出现了榜样,人们也会更多从私德的角度去衡量,结果是哪个榜样都站不住。如果没有榜样,则社会想自我提升,也没有方向。
北京晨报:能举个例子吗?
郝晓辉:比如说韩寒事件吧,求真当然很重要,但一定要把边界搞清楚,有些内容属于隐私范围,这个就不能放到公共领域中去讨论,我们有时很有趣,对公共问题很少去追问,很少拿出不得出真相决不罢休的精神,对私人问题却吹毛求疵。这一方面是文化问题,从历史上看,我们缺乏尊重隐私权的传统,另一方面是利益衡量的问题,追问个人代价比较小。
警惕非此即彼思维
北京晨报:既然选择去当公众人物,就要付出部分隐私权的代价,全世界都是这样的吧?
郝晓辉:这是一个约定俗成的说法,我也同意。但我们也要警惕这样的危险,即将批判思维无限扩大,批判思维是理性的基础,但理性本身不能构成价值,不能用它来判断一切事物。在历史上,理性思维的僭越给人类带来了深重的灾难,两次世界大战夺走了上亿人的生命,我们是理性的人,但更是有价值底线的人,失去了任何一维,都有可能走向偏颇。在现代化的大潮中,中国是后发国家,应警惕走入盲目崇拜理性的误区,因为我们对理性主义的负面影响没有深刻的体会,看到的只是它好的一面。至少在当下,科学解决不了所有问题,在面对有的问题时,一定要谨慎,要坚守尊重人的前提。以“抄袭”来说,要么抄了,要么没抄,非此即彼,可当下就做判断,万一判断错了怎么办?它对人的伤害已经造成了,难以挽回,所以我认为,宁可暂时放过,也尽可能不错判,而不要走到“宁可错杀三千,不能放过一个”的死胡同中。鲁迅先生也曾被诬为“抄袭”,这件事让他终生耿耿于怀,今天我们正致力于建设一个更文明的社会,应尽可能避免类似的伤害。
调整心态至关重要
北京晨报:我们的社会更多元化了,励志人物反而少了,这是否有点奇怪?
郝晓辉:励志人物仍然有很多,只是他们的影响变小了,大家不太知道了而已。要解决这个问题,首先还是要有更多的平台,更多的发声机会,其次,我们也应调整心态。
北京晨报:您说调整心态,指的是什么?
郝晓辉:应该看到,以往励志人物身上往往承载着时代的使命,功用性特别明显,他们首先是时代特色,其次才是他们自己。在高速发展时期,这是必要的,但在多元化的背景下,情况就应不同,在今天,励志人物的涌现不应该仅仅是对社会有贡献,更应是不同价值的体现。比如慈善、修身、环境保护、保护传统等等,只要我们不把不同价值看成是异己,或者是对我有用就提倡,对我没用就忽视,那么,就会有更多的励志人物涌现出来。总之,要去除功利心态,平等地倾听,中国社会是有创造力的,只要鼓励大家去创造,就必然会走向繁荣,怕就怕只想让别人听你的,却不想听别人的,甚至不允许别人自说自话,而这,就需要有一个好的制度框架来保障。
年轻人依然有梦
北京晨报:不知您注意到没有,今天许多年轻人更现实,不太相信梦想。
郝晓辉:可以理解,因为工作压力太大,竞争压力太大,在本应该培养梦想的年龄,他们不得不为学业和考试而忙碌,如果按正常收入,他们买一套属于自己的房子实在太难了,难免会有些灰心。相比之下,我们迈出大学校门时,压力没这么大。不过年轻人也应该理解,每个人都不容易,每一代人都不容易,大家都有困境,都需要不断跨越难关,没有梦想并不能增加你的成功机会,而有梦想,虽然会有挫折感,会有些迷茫,却能给自己一个清晰的自我,不至于麻木和失落。
北京晨报:回到林书豪的话题,您觉得这个励志故事给我们的启迪是什么?
郝晓辉:李开复(微博)在网上总结了十条,我比较同意。其实成功学原理全世界都差不多,也没什么更新鲜的东西,中国和美国每年都出版大量的成功学书籍,相信看过的人会很多,但真正做到的人就寥寥无几了。一个社会,当年轻人都相信奋斗,相信用光明的手段就能获胜,相信真理一定会战胜暂时的邪恶,这就是有希望的社会,相反,大家都缺乏目标,浑浑噩噩,对公共事物漠不关心,只会窝里斗,能凑合一天就凑合一天,这就是危险的社会。其实我觉得今天许多年轻人依然有梦想,只是他们不太愿意表达而已,所以,应该给他们更多的时间与支持。
陈辉/文
郝晓辉
作家,专注于中国传统文化的研究,著书《我所知道的慈禧太后》、《我所知道的末代皇后》、《勾栏胭脂》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