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哈尔滨9月20日电 题:“给精神补补钙”——残障人士励志教育走进黑龙江省大学校园
新华社记者杨思琪
“每次讲出自己的故事都需要很大勇气,但我愿用自己的经历,激励各位弟弟妹妹珍惜校园时光,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19日晚,被誉为“80后拐杖妈妈”的齐文英在哈尔滨师范大学开讲,为700余名师生送来一堂“精神补钙课”。
开学伊始,东北农业大学、哈尔滨师范大学、哈尔滨商业大学等多所高校一同迎来四位特殊的演讲嘉宾——“学习张海迪小组”成员。这些成员患有不同程度的身体残疾,但凭借自己的毅力和才智,读完大学、找到工作,获得应有的报酬来养活自己,更赢得了社会的尊重。
身穿浅蓝色小西装,梳着黑亮的齐肩长发,33岁的齐文英稳稳坐在讲台前,脸上洋溢着自信而温暖的笑容。她小时候不幸患上脊髓灰质炎,又接连遭受病痛折磨和父亲离世。顽强的她用双手撑起一副拐杖,一路苦读,考入长沙理工大学,并取得了硕士学位。
2012年,经湖南省残联介绍,齐文英进入当地福利企业湖南安邦制药有限公司工作,并担任“学习张海迪小组”组长。从那时起,她开始潜心公益,用自己的力量帮助更多的人。短短几年时间,齐文英带领小组成员,走访慰问了上千名脑瘫、智障、自闭症等特殊群体。
“人生没有注定的结局,只有别人口中的限制。”“90后”李莹因儿时感冒,听力受损、右耳失聪。找工作过程中,她因无数次被拒而伤心流泪。加入“学习张海迪小组”之后,李莹从企业行政专员做到销售内勤,在不到两年时间里,她一次次实现自我超越。
受当地农村医疗条件限制,29岁的胡华众在出生时因缺氧造成脑瘫,大学毕业后成为企业仓库管理员;身高只有1.25米的屈金艳身患先天性软骨病,从湖南中医药大学硕士研究生毕业后,成为一名医药研发人员……“学习张海迪小组”的成员纷纷讲起自己的成长经历。
台上激情满满,台下泪眼盈盈,不少师生被深深感动着。东北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大二学生李赫达感慨:“我第一次如此深刻地了解到生命的顽强与伟大。即便命运不公,仍然可以通过努力和奋斗,为自己的人生高歌。”
“每个故事都是洗礼,每次聆听都是‘补钙’。”在东北农业大学文法学院的大三学生吕思莹看来,这次励志教育让“海迪精神”如无声细雨般走进心里,让自己意识到人生的格局不仅限于自己的方寸天地,还要为了世界的和谐美好贡献力量。
东北农业大学党委副书记陈延良认为,“学习张海迪小组”将海迪精神带进校园,通过每位成员自强不息、奋斗不止的成长故事影响和教育大学生,是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新探索。学校也同时成立校园版“学习张海迪小组”,激励更多大学生勇敢顽强、追逐梦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