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记者 张奂雅)这本书’太令我感动,比起纸质书籍,这第一次接触到的‘真人书’更让人难忘!”作为本报“真人图书馆”活动出借的首本“真人书”,昨日,失去双臂却谱写出精彩人生的姚伟走进社区,面对面地为居民讲述自己的故事,让大家获得了一次特殊的阅读体验。
“今天我就带大家读一本残疾人的‘励志书’。”这句开场白过后,姚伟便熟练地用右脚趾点击鼠标打开了PPT,翻开了书的第一页,“我的童年”。
看着屏幕上一张黑白照片,姚伟讲述道,这是自己找到的唯一一张有手臂的照片,“6岁那年因为一次电击事故,我失去了双臂,但我依然想和其他小伙伴一样上学读书。”自此姚伟艰难地练习用嘴写字,然而这样写不了多久他就头晕眼花,还有口水不断流下。进入情景的读者们纷纷发问,“那后来咋办的呢?”姚伟解释道,之后自己就开始学习用脚写字,终于在长时间苦练之后得到了一家乡村小学的接收。
听到这里围坐一圈的居民们纷纷鼓起了掌,几名到场的残疾居民眼里已经泛起了泪花,“姚老师不简单!您快继续往下讲!”点击鼠标,屏幕上出现了一张张姚伟进入残联工作后组织的各类采访、文体活动,“这就是我现在的工作,也是我这本书的重要一章。”
接下来,一个关于书稿的故事令“读者”们体会到了姚伟的敬业精神,2008年5月12日,完成了“感恩生命”残疾人征文作品集第三遍校稿以及封面设计定稿的姚伟,正要背着文稿去印刷厂时,发生了汶川大地震,一时间人心惶惶、手机通信中断。但姚伟却一刻没停地打车赶往了郊区印刷厂,终于在助残日当天,将这本《感恩生命》赠送给了残疾人朋友们。
“这就是我的故事,我想用我的经历告诉大家,即使身有残障,我们依然该坚信明天会更好!”阅读完“最终章”,小小的活动室里响起了经久不息的掌声,第一次作为“真人书”出现的姚伟也欣慰地笑了。
居民王凤霞是最认真的“读者”之一,她觉得听故事的阅读形式很适合自己,“这样的阅读是一种双向交流,对于书中的内容,我有啥不理解的,都可以直接向‘书籍’提问。”
在活动的最后,姚伟用脚在自己编撰的《穿越生命的冰河》扉页写下了给南党社区居民的祝福。南党社区主任满选利接过书承诺道,社区会把这本书充实进社区图书馆,让更多没能来参加真人图书馆的居民也分享到精彩的故事。
与社区居民在一起分享自己的人生经历
(记者 王旭东 摄)
核心提示:读会行走的书,阅有故事的人。真人图书馆是指通过面对面的对话方式,让读者“阅读”来自不同领域、有着不同经历人物的真实故事。昨日,本报“寻找书香社区”第一场真人图书馆活动在汉城街道南党社区举行,这种新型的阅读形式令居民大开眼界。
居民初体验 积极面对现实
记者 张奂雅
在昨天的真人图书馆活动中,一位名叫刘晓侠的读者有些特别。
今年47岁的她先天患有小儿麻痹,无法正常行走。1988年在高考前体检,因身患残疾而无法参加考试,“当时真是特别失落。”
此后刘晓侠便买了台缝纫机在家接些零散的缝纫活计,但她从来没有自暴自弃,在工作之余经常看些关于残疾人的书籍,张海迪、海伦凯勒都是她心目中的榜样,“几年前就在媒体上看到姚伟老师的事迹,觉得他特别励志,没想到这次能以真人图书馆的方式和他交流。”
刘晓侠说自己曾在网上看到过北京、上海等地开展的真人图书馆活动,十分向往这种从交流中丰富人生的阅读方式,和姚伟面对面的聊天,“阅读”他那些自己看过许多遍的经历,就像看到书中的主人公走入现实中一样震撼。
76岁的居民李玉香对这次“阅读”赞不绝口,“我文化水平低,没看过书,这样说来这就算是我读的第一本书了。”老人的儿子是先天性聋哑,孙子也是残障儿童,对于姚伟的经历感同身受,听到姚伟艰难求学的经历时,老人不住地抹眼泪,口中说着“孩子辛苦了,辛苦了。”
如今儿子打零工负担着一家的开支,她在听完姚伟的“真人书”后获得了极大的力量,失去双臂的姚伟谱写精彩人生,老太太说自己也会调整心态,让儿子积极面对人生。
作者:张奂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