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信,作为中华文化的重要载体,千百年来已成为中华文脉的重要支撑。2015年春节团拜会上,习总书记指出“不论时代发生多大变化,不论生活格局发生多大变化,我们都要重视家庭建设”,而“家信”正是家庭共同记忆的最好见证。为深化践行习近平总书记“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的讲话精神,重温家信情结、呼吁笔墨真挚,12月2日,中国人民大学家书文化研究中心主任、全国抢救民间家书项目秘书长张丁做客人民网,畅谈家书与传统文化的故事。
笔尖上的温度,承载着浓浓的亲情与期盼
2005年春天,怀揣着对中国家书文化与民间传统文化的热爱,张丁发起了抢救民间家书活动。在他看来,家书是弥足珍贵的,家书上的每一个字都饱含着亲情与温度,它们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我们民族继续前行不竭的精神动力。
张丁用浩如烟海、辉煌灿烂两个词来形容传统家书文化,在中国绵延两千多年的家书历史中留下了许多名篇、美文。几乎每封家书都有不同的历史背景,它们背后都有一个精彩的故事。除了历史价值以外,家书还饱含教育意义,例如我们耳熟能详的诸葛亮的《诫子书》、《曾国藩家书》、《傅雷家书》等都成为了教子名篇,还有老一辈革命领袖毛泽东、刘少奇、陈毅等人都留下了大量家书供后人学习。
为了不让这些宝贵的家书遗失,张丁开始了他抢救家书的道路。为了与家书捐赠者和广大读者、收藏者保持联系,每次搬了办公室后,他第一件要做的事情就是马上把以前固定电话的号码赶快迁移过来。他说“这些家书都是咱们海内外的老百姓无偿捐献的,他们捐献了家书之后,我们要继续挖掘家书背后的故事,虽然我们现在有了更多的联系渠道,但是很多老人还是习惯用电话,所以我们保留这个电话,以便与更多的家书捐赠者保持密切的联系。”
所托必有所依,中国传统文化需要传承
曾几何时,家书在中国人的生活中占据着极其重要的地位,它不仅是分隔两地亲人之间维系情感的重要方式,也是一种重要的艺术表现形式。
拍卖市场上充斥着很多名人家书、书信,不乏人们热捧,而张丁却关注到了民间老百姓们的家书。在他看来,民间家书具有重要的文化价值:它们能够传承礼仪、美德,是中华传统礼仪制度和伦理道德规范的载体;它们能够反映当时的社会背景,是研究当时社会文化、经济甚至政治、军事等各种历史的第一手资料;除此以外,民间家书非常讲究书法和纸张、信笺的运用,具有重要的艺术价值。正是由于发掘了民间家书中隐藏的宝贵价值,使得张丁励志用后半生投身于民间家书的抢救活动中去。他说,“当我阅读家书的时候,当我和这些家书当事人、家书捐赠者面对面的时候,我就进入了家书的那种境界,仿佛进入家书写作的时代,走进家书作者的内心,而且我的内心也得到了一种平静和得到了一种平复,仿佛和外界的喧嚣隔离开来了。”
张丁对于家书的那份热爱逐渐转化成了一种信任感,一种责任的担当。在抢救家书的十年间,张丁在克服困难的道路上不断前进。在这其中,如何获得家书收藏者、捐赠者的信任是最大的难题。为此,张丁花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与时间,用诚信与耐心打动了家书的持有者,赢得了他们的认可,建立了自己的诚信。
将传统家书文化与信息化结合
在信息通讯高速发展的今天,家书似乎渐渐被人所遗忘。张丁表示,科技进步是历史发展的必然,我们应该高兴地迎接这种新的通信手段。家书传承不应该排斥网络,重要的是要把家书文化传承下去,鼓励人们将传统家书的格式、称呼、落款等融入新的通讯手段。
在当今社会,我们快节奏一直在奔波,人不可能一直处于快节奏的旋转和运动中,我们必须走一段时间停下来。要使自己放慢节奏的时候,我们何不尝试拿起笔拿起信纸,给家人写一封信,踏踏实实地回归平静,让自己的内心平静下来,对自己整个人生,整个心灵的滋养,是大有益处的。
用张丁自己的话说“我们中华传统文化是一个非常广博的大世界,那么我们能否从家书文化切入,去领略中华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我希望我们中华民族优秀的家书文化能够在传统文化接力过程中发挥非常重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