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励志书,其实就是能够提供某种人生、事业、成长的参照价值的书籍。有的是某个专业专家、名人撰写,有的则是普通人现身说法。”江苏文艺出版社副总编辑于奎潮认为,从Aisa,到她的两名“后继者”,他们的文章会受到网友如此热烈的追捧,并不奇怪。 “越来越多的人有自我表达的需要,而通过网络,人人都找得到发表的渠道。”
“平凡人说自己的事,更容易给读者增加认同感。”江苏文艺出版社副总编辑于奎潮认为,平常人的生活经历,具有更大的普遍性,更接地气。读者之所以爱看,其中的秘密,是人们对于“真”的需求,“真实永远是有力量的。”此外,还有一个关键因素,是“切近”:由于“切近”,所以有可参照性。“太成功的人士,固然有励志性,但对大多数人来说,毕竟显得高不可攀,有多少人可以成为马云,柳传志,潘石屹?”在于奎潮看来,人们固然需要有宏大抱负,但是也需要面对现实,而由和自己相差不多的“小人物”写自己的成功故事,传授人生经验,则没有那种“隔膜感”,这正是这些书或网帖受热捧的重要原因之一。
于奎潮认为,事实上,只要有丰富的人生经历,在某一个方面有心得、有体会、经历过实践的检验,加上有写作能力,每个人都可以写作“励志书”。特别是对70后和80初来说,他们中的一些人,已经历经坎坷、达到事业巅峰,因此更有抒发人生的欲望。而对于普通读者来说,这种由“草根”出身的作者现身说法,更有说服力、启发性和可参照性,因此他们也更喜欢阅读。但是,由于一些写作者的经验和思考不足以支撑一本书,或者不具备驾驭长篇写作的功力,使得作为专著出版的“草根”励志书籍,还较为少见。
能否成为市场热点
仍难预测
至于此类励志书,是否会形成一个新的出版热点,于奎潮表示,不好妄测。“出版此类图书,对出版人的眼光和能力都是一大考验。”他指出,毕竟此类选题,不像名人那样具有强大的号召力,也不具备那么高的可信度,因此,如何选准作者、选准文稿,同时通过有力的手段,将此类图书推到读者面前,从营销上来说,有很大的难度。而做这些图书时,从设计包装、文案宣传等各方面,都要体现出草根性。与此同时,于奎潮也表达出自己对励志书的看法。“对于别人的励志故事、成功经历,该怎么看,需要遵循多少,值得读者思考。”他认为,全信书,不如不信书,对任何的励志书,都不能“迷信”,不能亦步亦趋照着做,“一本书里有那么几处能给自己以触动、启发,也就值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