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迅网德迅网德迅网

后勤部


简介
                                                                                                          后勤部就是以后勤保障为主要工作的部门
  中国人民解放军四大部门,司令部、政治部、后勤部、装备部。
  后勤部就是以后勤保障为主要工作的部门。该部门直接作用于团体内部其它部门,对其它部门的正常运作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对实现团体目标任务起间接作用;简言之,后勤部是为其它各部门职能能够顺利实现提供物质服务的一个部门。
  在中国人民解放军队伍里, 后勤部是师以上单位后勤机关部门,是主管 部队 后勤工作的机构。当前军队后勤保障主要有“指挥、保障合一型”与“指挥、保障分离”型两种。前者指

后勤部就是以后勤保障为主要工作的部门

的是后勤领导机关与后勤部队合而为一,后者则是后勤领导机关与后勤部队相互分离。中国人民解放军实行的是前者!
  关于后勤部到底是机关还是部队的问题,还得从我军后勤保障体制说起:当前军队后勤保障主要有“指挥、保障合一型”与“指挥、保障分离”型两种。前者指的是后勤领导机关与后勤部队合而为一,后者则是后勤领导机关与后勤部队相互分离。中国人民解放军实行的是前者(美军实行的是后者)。
  有了这个知识背景再来看我军各级后勤部(处)就不难理解了:首先他与司、政是同样的领导机关,同时又有别于司、政机关而是部队建制——因此设有自己独立的司令、政治、后勤和装备机关与下属部、分队!总后勤部
  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后勤部,在中共中央和中央军委领导下,负责军队后勤专业勤务和后勤保障工作的最高统率机关。它始建于土地革命战争时期,1936年12月7日,中央军委成立后方勤务部,叶季壮任部长兼政治委员。其后,随着人民军队的发展壮大和战争的需要而发展变化。至解放战争时期,先后任过部长的有:范树德、杨至成、叶季壮、杨立三。新中国成立前夕,朱德总司令指出:现代的战争,离开后勤工作是不能取得胜利的,要进一步加强后勤工作,要有计划、有系统地组织大规模的后勤体系,要逐步做到统一集中。新中国成立后的基本任务
  新中国成立以后,总后勤部的正规化机制逐步健全和完善。其基本任务是: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关于国防建设和作战的方针、原则,依靠国家提供的人力、物力和财

中国人民解放军 序列表

力,组织计划管理全军后勤保障工作和后勤建设,以适应现代化、正规化革命军队建设和现代战争的需要。1949年11月,中共中央军事委员会总后勤部改称中央人民政府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总后方勤务部,杨立三继任部长。1950年5月,贺诚、张令彬(原总后勤部军需部部长)任副部长。6月19日,中央军委决定建立和充实总后勤部机关,组建财务部、军需部、军械部、卫生部、运输部、生产部营房管理部、油料部直属工作部等。8月6日,总后勤部在广西南宁设立办事处,加强援越物资的运送和卫生医疗保障工作。11月,宋裕和任副部长。1951年10月,总参谋部副总参谋长黄克诚兼任总后方勤务部部长,杨立三改任第一副部长,免去宋裕和副部长职务。1953年7月,免去贺诚副部长职务。10月周纯全任副部长兼副政治委员。1954年1月,财务部直属中央军委领导,改称中央人民政府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财务部,杨立三任部长。同年2月,洪学智任总后勤部副部长。1954年10月,中共中央军事委员会成立后,将中央人民政府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总后方勤务部改称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后方勤务部,黄克诚任部长兼政治委员,邱会作任副部长兼副政治委员,免去周纯全副部长兼副政治委员职务。同时,军委财务部改称为中国人民解放军财务部。11月,杨立三任财务部部长。同月,杨立三病故。此时,总后勤部下设干部部(1951年2月)、军需生产部(1952年8月由军需部改称)、军械部、卫生部、营房管理部、油料部、训练部、车辆兽力管理部、政治部、司令部、马政局、兽医局等,原直属工作部于1952年9月撤销。1955年5月,李耀任副政治委员。8月,中国人民解放军财务部改称中国人民解放军总财务部。1957年1月,人民解放军总财务部改称总后勤部财务部。5月,免去黄克诚部长兼政治委员职务,洪学智任总后勤部部长,余秋里任政治委员,唐天际、饶正锡、张贤约任副部长,李雪三任副政治委员。1958年3月,免去余秋里政治委员职务,李聚奎任政治委员。1959年10月,免去洪学智部长职务,邱会作任部长。12月,彭嘉庆任副政治委员。这时,总后勤部机关在1954年11月的基础上,增设汽车拖拉机管理部(1955年5月)、后方工程建筑部(1955年9月)、学校管理部(1955年10月);撤销马政局(1955年8月)、车辆兽力管理部(1955年10月)、后方工程建筑部(1957年8月)、学校管理部(1958年4月)、干部部(1958年10月)、兽医局(1959年1月)、训练部(1959年3月)。历史

总后勤部成立

  1960年4月,总后方勤务部改称总后勤部。12月,周玉成任副部长。1962年10月,汤平、张池明、韩振纪任副部长。1963年1月,免去唐天际副部长职务。1964年3月,张天云任副部长。1965年6月、7月,先后免去周玉成、韩振纪副部长职务。从1960年3月至1966年5月,总后勤部机关又先后作了一些调整:增设物资计划部(1960年3月)、运输部(1960年4月)、科学技术部(1960年9月)、第一、第二物资计划部(1960年10月)、工厂管理部和管理局(1963年3月)、军马部(1965年5月);军需生产部改称军需部(1965年3月);撤销汽车拖拉机管理部(1960年4月)、科学技术部(1962年1月)、油料部(1965年4月)、第二物资计划部(1965年10月)、第一物资计划部(1966年3月)、工厂管理部和军马部(1966年5月)。到“文化大革命”前,总后勤部下设有:司令部、政治部、财务部、军需部、卫生部、军械部、运输部、油料部、物资部、营房部、军需生产部、管理局等12个部门。

总后勤部建设受到干扰破坏

  “文化大革命”中,总后勤部建设受到干扰破坏。1966年下半年至1967年底,总后勤部机关开展了“大鸣、大放、大字报、大辩论”,一些领导干部遭受批斗,机关部、局曾一度陷于瘫痪、半瘫痪状态。林彪、邱会作等人以加强战备和精简机关为名,将总后勤部连同新改隶该部的原总参谋部装备计划部和军事交通部等14个部(局)合并为9个部(局)。财务、军需、油料、物资4个部合并为供给部;军械、运输、装备计划3个部合并为装备部。这次机构变动,打乱了原来总后勤部比较合理的组织体制和业务管理关系,削弱了总后勤部的建设,使不少工作难以开展。1967年3月,免去彭嘉庆副政治委员职务。4月,免去饶正锡副部长和李耀副政治委员职务。7月,免去李聚奎政治委员职务,张池明任政治委员。1968年1月,免去汤平副部长职务。9月,邱会作任副总参谋长兼总后勤部部长。1969年8月,免去李雪三副政治委员职务。9月,陈庞、王希克、伊文、封永顺、张明远、严俊、丁先国任副部长,戴金川任副政治委员。1970年12月,邱创成任副部长。
  1971年9月,邱会作因参与林彪反革命集团的阴谋活动,被隔离审查,并免去陈庞、王希克、伊文、张明远、严俊、丁先国副部长和戴金川副政治委员职务。1972年11月,卢南樵任副政治委员。1973年6月,张宗逊任部长,7月,郭林祥、张池明任政治委员。同时,徐斌、张汝光、詹海英、孙洪珍、栾学文任副部长,康立泽任副政治委员。10月,白相国任副部长。1975年5月,贺诚任副部长。8月,免去张池明、郭林祥政治委员职务,免去张天云、徐斌、詹海英、张贤约、栾学文、白相国副部长职务和卢南樵、康立泽副政治委员职务。饶正锡、张震、张元培、李元任副部长,李耀、李雪三、曹思明、李真、白相国任副政治委员。8月底,又免去饶正锡、李耀、李雪三的职务。林彪反革命集团被粉碎以后,总后勤部重新调整了业务部门的设置,装备部改为军械车船部,装备计划工作重归总参谋部负责;供应部和企业部调整为财务物资部和军需部;司令部改为办公室。经过这次调整,虽然在业务部的设置上较前后合理一些,但仍没有理顺被林彪反革命集团搞乱了的后勤编制体制和业务管理关系。

重新编制

  1977年12月,王平任政治委员,饶正锡、张贤约、贺彪、范子瑜任副部长,李耀任副政治委员。1978年2月,免去张宗逊部长职务,张震任部长。粉碎江青反革命集团后,随着军队现代化建设的全面展开,“文化大革命”期间形成的组织体制已明显不适应工作的需要。1978年,根据中央军委的统一部署,总后勤部机关再次进行整编。其机构设置:司令部、政治部、财务部、军需部、卫生部、军械部、军事交通部、车船部、油料部、物资部、基建营房部、工厂管理部(后改称军需生产部)、管理局等13个部局。通过调整充实,该体制与军队后勤现代化的建设基本适应。此后,总后勤部的组织体制相对稳定。1980年1月,免去张震部长职务,洪学智任部长。5月,胥光义任副部长,免去孙洪珍、封永顺副部长职务。12月,王政柱任副部长,陈瑛任副政治委员。1981年3月,免去曹思明副政治委员职务。1982年2月,免去邱创成副部长职务。12月,白相国、张祥任副部长,免去张令彬、张汝光、贺诚、张元培、饶正锡、张贤约、贺彪、范子瑜、王政柱副部长职务和李真、李耀、白相国副政治委员职务。1985年3月,免去王平政治委员职务,洪学智任部长兼政治委员。同时,赵南起任副部长兼副政治委员,刘明璞、张彬、宗顺留任副部长,免去李元,胥光义、白相国、张祥副部长和陈瑛副政治委员职务。1987年11月,免去洪学智部长兼政治委员职务。赵南起任部长,刘安元任政治委员。1990年4月,免去刘安元政治委员和宗顺留副部长职务,周克玉任政治委员,李九龙任副部长,许胜任副政治委员。1992年10月,傅全有(原兰州军区司令员)任总后勤部部长,免去赵南起部长职务。1992年11月,王太岚任副部长。1993年12月,苏书岩、周友良任副部长。1994年12月,左建昌、沈滨义任副部长,杨德清任副政治委员。1995年7月,周坤仁任政治委员。1995年9月,王克(原沈阳军区司令员)任总后勤部部长,免去傅全有部长职务。1996年7月,温光春任副部长。1999年5月,董宜胜任副政委。1999年12月,孙志强任副部长。2001年12月,王谦任副部长。2002年11月,廖锡龙任总勤部部长,免去王克部长职务。详细演变过程
  1928年4月,中国工农红军第4军在井冈山成立。红四军在建立军事、政治机构的同时,建立了相应的后勤机构,设有军需处(经理处)、留守处、医务处、军械处。
  1930年1月,中共中央军事委员会颁布《中国工农红军编制草案》,编设了参谋部和总政治部,同时,设置了经理卫生部(即后勤部)。
  1931年1月,经理卫生部改为经理部。11月,红军经理部改称总经理部,这是我军历史上最早设立的总后勤部,范树德担任部长。同期与总经理部平级的后勤机构还有总医处,后方办事处、总兵站部和抚恤委员会。
  1932年9月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总经理部改称总供给部,杨立三担任部长,叶季壮担任政委。总医处改称总卫生部,后方办事处、总兵站部和抚恤委员会名称不变。
  1934年2月中华苏维埃共和国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后产生了新的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中国工农红军的后勤保障部门又设立了总兵站部,杨立三调任总兵站部部长,政委潘自力;总供给部部长一职由杨至诚接任,政委叶季壮;4月叶季壮担任总供给部部长兼政委。
  1935年1月遵义会议后,根据中革军委的指示,总供给部与中革军委第四局合并,叶季壮仍担任部长。
  1935年6月,红一方面军和红四方面军会师以后,红军后勤机构只设有总供给部和总卫生部,林伯渠担任总供给部部长,叶季壮调任军实处担任处长,贺诚任总卫生部部长。
  1935年11月,中华苏维埃西北革命军事委员会成立,决定设立中革军委后方办事处,周恩来担任办事处主任(后来叶季壮接任),此时红军的主要后勤保障部门有总供给部,部长叶季壮;总兵站部,部长杨立三(后来杨至诚接任);总卫生部,部长董克诚(后来姬鹏飞接任)。
  1936年12月西安事变后不久,后方办事处改称中国工农红军总后方勤务部,叶季壮兼任部长,李文楷任政委。
  1937年8月,中国工农红军主力部队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此时我军的后勤保障建设分为前方和后方两部分。在延安的原总后方勤务部精编为:供给部,部长张元寿;卫生部,部长姬鹏飞(吉洛):副官处,处长徐曰文。供给部、卫生部和副官处直属于军委总参谋部。八路军前方后勤部门主要有供给部,部长赵尔陆、副部长谢古今(黄达);兵站部,部长杨立三、副部长周玉成;卫生部,部长姜齐贤。此外八路军总部也设立了副官处,唐延杰任处长,余忠良任副处长。
  1937年10月12日南方八省红军游击队改编为新四军,原中革军委供给局局长宋裕和担任新四军供给部部长。
  1938年12月,中央军委决定成立八路军前方指挥部,杨立三担任前方指挥部后勤部部长,周玉成担任前方指挥部供给部部长。
  1939年6月,中央军委成立后勤部,叶季壮任部长兼政委,杨立三任副部长,下辖供给部、卫生部、副官处。1940年上半年,军委后勤部进行扩编,下辖总务处、供给部、兵站部、卫生部、工业局和副官处。1940年下半年,军委后勤部精简为供给部、兵站部、卫生部。1941年下半年,又恢复了总务处、工业局。1943年10月,中央军委后勤部进行了精简,只设立供给部、兵站部、卫生部;与此同时,八路军前方后勤部也进行了精简和调整,杨立三调任八路军前方指挥部副参谋长,前方只设供给部,部长周玉成。
  1944年8月中央军委后勤部只保留后勤部这一机构名称,所辖后勤事宜均由第十八集团军后勤部统一管理。
  1945年8月,抗日战争胜利后,晋冀鲁豫军区成立,八路军(第十八集团军)前方后勤部门统一改变为晋冀鲁豫军区后勤部。同年11月,中共中央军委后勤部改称总后勤部,杨立三担任新成立的总后勤部部长兼第十八集团军后勤部部长。
  1947年6月,中国人民解放军总部在延安成立,根据中央军委命令,全军各部队统一称作中国人民解放军。中央军委总后勤部不久也改称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后勤部,杨立三任部长。
  随着解放战争的迅速发展,全国各大战略区和野战军的后勤保障采取自行供给,中共中央军委只保留了总后勤部的名称。历任总后勤部部长

范树德

  范树德(1931年11月,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总经理部部长)
  范树德,1906年生,河北无极人。1925年10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参加北伐战争。任国民革命军第四军叶挺独立团第十一连政治指导员,第二十四师七十三团(叶挺独立团改编)辎重队副队长。1927年夏任国民革命军第二方面军总指挥部警卫团少校团附兼辎重队长。后改编为江西省防军暂编第一师,任经理处长。同年8月改编为工农革命军第一军第一师,任军法处长。9月参加湘赣边界秋收起义,任工农革命军第一师经理处长。三湾改编后任第一师第一团辎重队长。1928年5月任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军需处长。1930年6月红一军团成立,任第一军团第六军第二纵队辎重队长,红三军军需处长。1931年5月任中华苏维埃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经理部部长。同年11月任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总经理部部长。1932年9月总经理部改称总供给部。任部长,并任中央军区供给部长。1933年调任中革军委总参谋部第四局局长。参加中央革命根据地第一至五次反“围剿”作战后勤保障的组织领导工作。1934年11月中央红军长征后,留江西任中共军区供给部副部长,后改任赣南军区参谋长。1935年春任湘粤赣游击队支队参谋长,在湘南遭敌袭击受伤,离开游击队后脱离革命队伍,入国民党军队做事。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被捕入狱。1975年3月特赦获释,随子往广西桂林居住。曾任桂林市政协委员。1989年病故。

杨立三

  杨立三(1932年9月,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总供给部部长)
  杨立三,1900年生,湖南省长沙县金井人。1925年参加农民运动。1927年 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后被派往武昌国民革命军第二方面军总指挥部警卫团任排长,参加湘赣边秋收起义,随队上井冈山。曾任中国工农红军团军需处处长,第一方面军司令部副官长兼总经理处处长。1932年9月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总经理部改称总供给部,杨立三担任部长。参加长征到达陕北后,任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兵站部

杨立三

部长兼政治委员。抗日战争时期,任八路军兵站部部长兼政治委员、八路军副参谋长兼后勤部部长,中共晋冀鲁豫中央局常务委员兼经济部部长。解放战争时期,任晋冀鲁豫军政联合办事处主任,华北财经办事处副主任,中共中央军事委员会总后勤部部长兼华北军区外线司令,曾协助刘少奇制定兵工生产计划。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人民解放军总后勤部部长兼中央人民政府食品工业部部长,人民解放军财务部部长,致力于统一军队供给制度和后勤工作建设。1954年 6月,因患脑癌去莫斯科治疗。1954年11月28日病逝于克里姆林宫医院,终年54岁。骨灰运抵北京后,12月7日为他举行了隆重的追悼大会,周恩来总理主祭并作了长篇讲话。他是人民军队后勤工作的创始人和卓越领导人之一,被公认为军事财务专家。

杨至诚

  杨至诚(1934年2月,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总供给部部长)
  杨至成,1903年生,贵州三穗县人,侗族。1919年在贵州甲种农业学校学习期间,曾参加过贵州学生声援北平青年“五四”运动的爱国游行活动。1926年3月,在广州考取黄埔军官学校第五期,在军校经周逸群介绍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次年3月转人中国共产党,接着在贺龙的二十军任连指导员。8月1日,参加南昌起义。1928年1月参加湘南起义,在作战中右腿受伤。同年4月随朱德、陈毅到井冈山,任工农革命军第4军28团连长。1929年后,历任红4军、红12军副官长,中央军事政治学校校务部部长,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总经理部兼红军总兵站主任、总供给部部长兼政治委员。1934年10月参加

杨至诚

长征。1935年1月遵义会议后,任军委先遣工作团主任。到达陕北后,任红一方面军后勤部部长,军委后勤部部长兼红军前敌总指挥部总兵站部部长。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任中央军委总供给部部长兼黄河两延(延长、延川)卫戍司令员、抗日军政大学校务部部长。1938年冬因病到苏联就医,后入苏共远东局党校、伏龙芝军事学院学习。1946年1月回国后,任东北民主联军总后勤部政治委员。1948年任东北野战军军需部部长。1949年起任华中军区、中南军区军需部部长,中南军政委员会轻工业部部长,中南军区第一副参谋长兼后勤部部长,人民解放军武装力量监察部副部长,军事科学院副院长兼院务部部长,高等军事学院副院长等职,为军队现代化正规化建设作出了重要贡献。1955年被授予上将军衔。1967年2月3日于北京病逝。

叶季壮

  叶季壮(1934年4月,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总供给部部长)
  叶季壮,1893年生,广东省新兴县人。1912年9月考入广东省立法政学堂。后受聘任《四邑平报》社长兼总编辑。1925年年底加入中国共产党。1926年任中共广东区委巡视员、江门支部书记。1927年1月任中共广东四邑地方执行委员会书记兼任广东新会县委书记。同年5月任中共广东五邑地方执行委员会书记兼中共广东新会县委书记。1927年12月参加广州起义。1929年到香港,任中共广东省委机关报《香港小日报》总经理兼编辑。1929年7月任广西警备第四大队财政委员会主席、中共支部书记。12月参加百色起义,任红七军政治部调查科科长、右江苏维埃政府财经委员会主席。1930年春任红七军经理处处长。19

叶季壮

30年11月任红七、红八军总指挥部经理处处长。1931年7月任中共红军第七军委员会书记。同年10月任红七军政治部主任、党务委员会委员。1934年4月任总供给部部长兼政委。1934年10月参加中央红军长征。1935年1月任中革军委总参谋部管理局局长。1935年11月任红军总供给部部长、政治委员。1936年12月任中央军委后方勤务部部长兼政治委员。抗日战争爆发后,1938年上半年任八路军总部野战政治部军需处处长。同年12月起任中共中央财政经济部副部长。1939年1月起任中共中央财政经济委员会委员、生产运动委员会委员,中共中央军委后勤部部长兼政治委员兼中央军委军事工业局局长。1941年3月被任命为中共七大大会总务处处长。4月任中共中央后方工作委员会委员。1942年6月任中共中央西北局财经委员会成员。10月任西北局财政经济办事处成员。同年底任陕甘宁边区政府物资局局长。1944年任陕甘宁边区贸易公司经理。1945年出席中共七大。抗日战争胜利后任中共中央东北局委员。1945年10月任东北人民自治军(1946年1月改称东北民主联军)总后勤部部长兼东北银行总行行长。1946年任东北各省(市)行政联合办事处行政委员会财政委员会主任。1946年4月任东北局财经办事处副主任,8月任秘书长,同年11月任东北局财经办事处第二副主任。1946年10月任东北行政委员会财政委员会主任,1948年8月任第二副主任。1948年7月任东北行政委员会财政部部长兼商业部部长。同年10月任东北局财经委员会第二副主任。1949年7月任东北一级整编委员会委员。同年8月任东北人民政府委员。1949年8月任东北人民政府对外贸易部部长、东北人民政府财政经济委员会副主任。建国后,历任中央人民政府贸易部部长,贸易部党组书记;政务院财政经济委员会副主任;对外贸易部部长、党组书记;国务院第五办公室副主任;国务院财贸办公室副主任;中共中央外事小组成员。中共八届中央委员。1967年6月27日因病在北京逝世。

林伯渠

  林伯渠(1935年6月,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总供给部部长)
  林伯渠,1886年生,原名祖涵,号伯渠,字邃园,湖南安福(今临澧县)修梅镇凉水井村人。16岁投考湖南公立西路师范学校,开始接受进步思想。1902年入湖南西路师范学堂。1904年春,到日本东京弘文学校公费留学。1905年8月在东京加入中国革命者同盟会。1907年被派往东三省联络绿林,从事起秘密的反清活动,黄花岗起义失败后,回湘参加反袁独立活动,后被袁世凯通缉,于1913年5月逃亡日本,加入到孙中山重新组织的中华革命党,受命回国后,曾任湖南省署秘书兼总务科长、政务厅长等职。191

林伯渠

7年与湘军旅长林修梅退至衡阳起义,参加了护法之役,担任湖南护法军总司令部参议。1920年,林伯渠出任孙中山大元帅府参议。1921年1月,经李大钊、陈独秀介绍,加入上海共产主义小组,继续留在国民党内工作,参加国民党一、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当选为中央执行委员会委员、常务委员、两任农民部长和武汉国民政府军委会秘书长。1926年3月20日,蒋介石制造“中山舰事件”后,他逃出国民党中央,出任第六军党代表兼政治部主任。1927年参加南昌起义,起义失败后,受党中央派遣,去莫斯科中山大学学习。1932年冬,林伯渠由海参崴学成回国。翌年三月,进入江西中央苏区,出任苏维埃中央政府国民经济部长,后任财政部长调任没委会主任及总供给部长。长征到达陕北后,先任中央政府财政部长,继任陕甘宁边区政府主席。1937年8月,任八路军驻陕办事处党代表。1945年4月,在党的七届一中全会上,他当选为中央政治局委员。1949年9月21日至30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在北平召开,作新政协筹备工作报告,并当选为政协第一届全国委员会委员和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委员。在10月1日召开的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第一次会议上,被选为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秘书长。下午3时,他在天安门城楼上主持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大典。1954年9月,在第一届全国人大一次会上,他当选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1956年9月,在党的八届一中全会上,他继续当选中央委员和中央政治局委员。1959年召开的第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上,再次当选全国人大常务委员会副委员长。1960年5月29日,病逝于北京,享年74岁。
  6、叶季壮(1935年11月,中华苏维埃西北革命军事委员会总供给部部长)
  (已介绍,略)
  7、叶季壮(1936年12月,中国工农红军总后方勤务部部长)
  (已介绍,略)
  1937年8月,中国工农红军主力部队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此时我军的后勤保障建设分为前方和后方两部分。在延安的原总后方勤务部精编为:供给部,部长张元寿;卫生部,部长姬鹏飞(吉洛):副官处,处长徐曰文。供给部、卫生部和副官处直属于军委总参谋部。八路军前方后勤部门主要有供给部,部长赵尔陆、副部长谢古今(黄达);兵站部,部长杨立三、副部长周玉成;卫生部,部长姜齐贤。此外八路军总部也设立了副官处,唐延杰任处长,余忠良任副处长。1937年10月12日南方八省红军游击队改编为新四军,原中革军委供给局局长宋裕和担任新四军供给部部长。1938年12月,中央军委决定成立八路军前方指挥部,杨立三担任前方指挥部后勤部部长,周玉成担任前方指挥部供给部部长。
  8、叶季壮(1939年6月,中央军事委委员会后勤部部长兼政委)
  (已介绍,略)
  9、杨立三(1940年,中央军事委委员会后勤部部长兼政委)
  (已介绍,略)
  1944年8月中央军委后勤部只保留后勤部这一机构名称,所辖后勤事宜均由第十八集团军后勤部统一管理。
  10、杨立三(1945年11月,中央军事委委员会总后勤部部长兼第十八集团军后勤部部长)
  (已介绍,略)
  11、杨立三(1947年6月,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后勤部部长)
  (已介绍,略)
  12、杨立三(1949年11月,中央人民政府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总后方勤务部部长兼政委)
  (已介绍,略)

黄克诚

  13、黄克诚(1952年11月,解放军副总参谋长兼总后勤部部长、政治委员)
  黄克诚,1902年生,湖南省永兴县下青村人。1925年参加中国共产党。1926年起在国民革命军唐生智部任营政治指导员、团政治教官等职。1928年湘南起义中参与领导永兴起

黄克诚

义,任永兴红色警卫团党代表兼参谋长。率部随朱德、陈毅到井冈山,任工农革命军第4军第12师第35团团长,不久改任第2路游击司令。1930年后历任中国工农红军第5军的团、师政治委员,军政治部主任,第3军团代理政治部主任。在“左”倾冒险主义领导时期,“肃反”扩大化等数次被指责为“右倾”,并受到撤职处分,长征中参加了3军团进行的主要战役、战斗。到陕北后曾任第一方面军政治部和红军总政治部组织部部长。抗日战争初期,任八路军第115师第344旅政治委员。1940年春任八路军第2纵队政治委员,率主力一部南下豫皖苏和皖东北地区,先后任八路军第4纵队政治委员,第5纵队司令员兼政治委员。1941年后,任新四军第3师师长兼政治委员和苏北军区司令员兼政治委员,苏北区党委书记。1945年6月被选为中共第七届中央候补委员(1950年递补为中央委员)。抗日战争胜利后,于1945年9月底率3师主力进军东北。后任西满军区副政治委员、司令员,中共西满分局副书记、代理书记。1947年后历任东北民主联军副司令员兼后勤司令员、政治委员,中共冀察热辽分局书记兼军区政治委员,东北野战军第2兵团政治委员。1949年1月任中共天津市委书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中共湖南省委书记,湖南军区司令员、政治委员。1952年11月调任人民解放军副总参谋长兼总后勤部部长、政治委员。1954年兼任国防部副部长。1955年被授予大将军衔和一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1956年被选为中共第八届中央委员、中央书记处书记。1958年10月任总参谋长,参与制定军队现代化、正规化建设的方针和各项规章制度。1977年12月出任中共中央军委顾问。1978年在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上被增补为中央委员,并被选为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常务书记。1982年至1985年为中共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第二书记。1986年12月28日在北京逝世。

洪学智

  14、洪学智(1956年2月,解放军总后勤部部长)
  洪学智,1913年生,安徽金寨人。1929年3月,参加红军游击队,曾任分队长。同年5月,参加商(城)南起义并加入中国共产党。1930年任红一军班长、排长,红四军机枪连副连长、连长、政治指导员。1932年后,任红四军第十师第二十九团第一营政治委员、团政治处主任,红三十一军第九十二(后九十三)师政治部主任,红四军政治部主任。1935年5月,随红四方面军长征。1936年至1941年先在红军大学学习,后任抗日军政大学支队长、副大队长、四团团长、五分校副校长。1941年至1945年任苏北盐阜军区司令员,新四军第三师参谋长、副师长兼参谋长。1945年后,任辽西军区副司令员,黑龙江军区司令员。1947年起,任东北野战军第六纵队司令员参加辽沈战役。1948年11月任第四十三军军长,参加辽沈、平津、渡江等战役。1949年6月任第十五兵团第一副司令员兼参谋长,兼任广

洪学智

东军区副司令员和参谋长,兼海防司令员。1950年,参与指挥海南岛登陆作战和解放万山群岛之战。同年10月,参加抗美援朝,任中国人民志愿军副司令员。1951年,任中国人民志愿军副司令员兼后方勤务司令部司令员。曾获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一级国旗勋章、一级自由独立勋章。1954年回国后,任人民解放军总后勤部副部长。1955年,被授予上将军衔,一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1956年任总后勤部部长、党委第一书记。受所谓彭德怀反党问题株连,1960年至1977年调任吉林省农业机械厅厅长、吉林省重工业厅厅长。“文化大革命”中受迫害。1977年任国务院国防工业办公室主任、党组书记。1980年任解放军总后勤部部长兼政治委员,中共中央军委副秘书长、军委委员。1988年再次被授予上将衔。1990年3月至1998年3月任政协全国委员会副主席、中共政协全国委员会党组成员。是中共第八届候补中央委员,第十一、十二届中央委员,第十二届中央顾问委员会委员;第一、五、七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第五届全国人大常务委员会委员。2006年11月20日22时10分在北京逝世。

邱会作

  15、邱会作(1959年10月,解放军总后勤部部长)
  邱会作,1914年生,江西省兴国县人。1928年在家乡参加苏维埃革命,1929年12月参加兴国县地方武装,不久编入中国工农红军第3军9师25团,任通信员、宣传员。1930年11月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历任团青年委员、少共区委书记。1931年7月任红5军团宣传队队长。1932年4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34年9月起任红军军委总供给部党支部书记兼统计员,军委总供给部政治指导员,军委军事工业局党总支书记。1935年任军委四局三科科长,1936年7月任西北供给部【红军总供给部】粮秣处处长。抗日战争爆发后,1937年7月起任中央军委供给部副部长、部长。1940年任豫皖苏边区财政委员会主任兼新四军第6支队供给部政治委员。1941年1月任新四军第4师政治部组织部部长。解放战争时期,1946年起任军调处北平执行部秘书人事组组长,热辽军区政治部主任,热河第二十二地委书记兼赤峰军分区政治委员。1947年8月任东北民主联军第8纵队(后为第四野战军第45军)、东北野战军第8纵队副政治委员兼政治部主任。1948年3月任东北野战军第8纵队政治委员。1948年11月任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野战军第45军政治委员。率部参加了辽沈战役、平津战役,以及衡宝战役等许多重大战役。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51年1月

邱会作

任中国人民解放军第15兵团副政治委员兼政治部主任。1951年4月任中国人民解放军华南军区政治部副主任,1952年1月任中国人民解放军华南军区政治部主任。1952年7月任中国人民解放军中南军区政治部第二副主任。1954年10月任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后勤部副部长兼副政治委员。1959年10月至1968年9月任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后勤部部长、总后勤部党委第一书记(1959年11月起)。1962年12月至1969年12月任国务院国防工业办公室副主任。1968年9月至1971年9月任中国人民解放军副总参谋长兼总后勤部部长、总参谋部党委副书记、总后勤部党委第一书记,军委办公会议成员、中央军委国防工业领导小组组长。1967年8月至1971年9月任中共中央军委办事组成员。1969年4月至1971年9月任中共中央军委委员。1955年被授予中将军衔。曾获二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文化大革命”中参与林彪夺取最高权力的阴谋活动。1973年8月被开除党籍,撤销党内外一切职务。1981年被中华人民共和国最高人民法院特别法庭作为“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案”的主犯判处有期徒刑16年,剥夺政治权利5年。曾是中共第九届中央委员、第九届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军委办事组成员、中央军委委员。2002年7月18日上午8时在北京协和医院逝世。

张宗逊

  16、张宗逊(1973年6月,解放军总后勤部部长)
  张宗逊,1908年生,陕西渭南赤水镇堰头村人。1920年,进入赤水镇法济寺小学读书。1922年7月,转入赤水职业学校学习,并开始接触马克思主义。1924年5月,加入了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1925年,张宗逊根据组织决定,加入了中国国民党。同年秋天,前往广东,报考黄埔军校。1926年2月,考入黄埔军校后,编入第五期入伍生二团二营五连,并由社会主义青年团员转为中共正式党员。1926年3月20日,蒋介石策划“中山舰事件”后,张宗逊毅然决定退出国民党。1926年7月9日,随入伍生部学生调往东江,担任巩固革命根据地的任务。同年9月,入伍生团回到黄埔,升入本科,编在第四期政治科第二队学习。1927年4月毕业,任国民革命军第八军三师九团政治指导员办公室干事兼第二营政治指导员。1927年7月15日,汪精卫叛变革命后,张宗逊奉命离开国民党军队。1927年9月9日,张宗逊参加湘赣边界秋收起义,随毛泽东上井冈山。1930年,任红一方面军十二军三十六师师长。1932年12月,任红十二军军长。1933年6月,任红一方面军独立第一团团长。同年11月,又调任红五军团十四师师长,并兼任广昌警备司

张宗逊

令。参加了长征。抗日战争爆发前,张宗逊先后任第四方面军第四军参谋长,第四方面军红军大学参谋长兼高级指挥科科长,红军大学第二分校上级干部队队长,军委第一局局长兼甘泉警备司令,红二方面军第四师师长等。抗日战争爆发后,张宗逊任第一二0师三五八旅旅长。1939年1月,任纵队司令员。1940年夏,率部参加的百团大战。1945年7月任吕梁军区司令员兼政治委员。后任晋绥野战军副司令员。1946年11月,任晋绥军区第一纵队司令员。1947年2月,任陕甘宁野战集团军司令员。1947年7月,陕甘宁野战军正式命名为西北野战军,彭德怀任司令员,张宗逊任副司令员。后西北野战军改为第一野战军,张宗逊任第一野战军副司令员。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张宗逊任第一野战军暨西北军区副司令员,西北军政委员会委员,最高人民检察署西北分署检察长。1952年11月,任中国人民解放军副总参谋长,先后兼训练总监部副部长和院校部部长、总参谋部军训部部长。1955年被授予上将军衔,荣获一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1971年2月任济南军区副司令员。1973年6月任总后勤部部长。1988年7月,被授予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1998年9月14日在北京逝世。

张震

  17、张震(1978年2月,解放军总后勤部部长)
  张震,1914年生,湖南省平江县人。一九二六年任平江县劳动童子团副团长。1928年3月,参加了著名的平江20万农军攻打县城之役。一九三○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同年转入中国共产党并参加中国工农红军,在彭德怀的红五军团第二纵队特务大队任宣传员,后任红三军团第一师第一团四连政治委员、红三军团第四师十团营长、红一军团第四师十二团参谋长。参加了长征。到达陕北后,任红一军团第四师第十二团参谋长,参加吴起镇、直罗镇、山城堡与东征、西征等战役。抗日战争时期,任八路军驻山西办事处参谋、科长,新四军游击支队参谋长、第六支队参谋长兼豫皖苏保安司令部司令员,八路军第四纵队参谋长,新四军第四师参谋长,十一旅旅长兼淮北路西军分区司令员。参与开辟豫皖苏边抗日根据地,协助彭雪枫率部挫败日伪军一九四二年冬季“扫荡”,并参与指挥山子头战役。后兼任新四军第四师第十旅旅长兼淮北路西军分区司令员,率部参加华中抗日根据地一九四五年攻势作战。曾兼抗日军政大学四分校副校长。解放战争时期,任华中野战军第九纵队司令员兼政治委员,华东野战军第二纵队副司令员、一兵团参谋长,第三野战军参谋长,华东军区兼第三野战军参谋长。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参谋部作战部部长,第二十四军代军长兼政治委员,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学院副院长、院长,武汉军区副司令员,葛州坝水利工程指挥部政委,总后勤部副部长、部长,中国人民解放军副总参谋长,国防大学校长。一九五五年被授予中将军衔。荣获二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一九八八年授予上将军衔。是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中国共产党第十一届候补中央委员、第十二届中央委员。一九八五年在中国共产党全国代表会议上被增选中央顾问委员会委员。一九九二年任中央军委副主席。
  18、洪学智(1980年1月,解放军总后勤部部长)
  (已介绍,略)

赵南起

  19、赵南起(1987年11月,解放军总后勤部部长)
  赵南起,1927年生,朝鲜族,吉林省永吉人。1945年12月参加人民解放军。1947年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45年12月任东北军政大学吉林分校学员、班长,吉林省民运工作队队员。1947年12月任吉林省延边地委组织部文书、干事。1948年3月任吉林省延边地委总务科副科长、地委秘书,中共吉林省委政策研究室研究员。1950年10月任志愿军司令部作战处参谋。1952年5月任志愿军后勤部司令部参谋处参谋、运输科副科长、运输科科长(其间:1955年至1957年在解放军后勤学院指挥系学习、后勤学院教员)。1957年11月任志愿军后勤部司令部组织计划处计划科科长。1959年任吉林省延边军分区政治部副主任。1963年8月任吉林省延边军分区政治部主任。1964年8月任吉林省延边军分区副政委。1966年3月任吉林省延边军分区第二政委。“文化大革命”中受冲击。1973年4月任吉林省通化军分区政委。1977年4月任吉林省军区政治部主任。1978年10月任吉林省延边军分区第一政委。1979年6月任吉林省军区副政委兼延边军分区第一政委。1984年任吉林省军区政委(1978年4月至1985年3月任中共吉林省延边自治州委第一书记,州革委会主任、州人大常委会主任,吉林省副省长,中共吉林省委副书记、省委书记)。1985年3月任解放军总后勤部副部长兼副政委。1987年11月任解放军总后勤部部长、总后勤部党委书记,中央军委委员。1988年授予上将军衔。1992年10月任解放军军事科学院院长。1998年3月当选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共第十二届、十三届、十四届中央委员。第五届全国人大民族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相关资料
  后勤部

职责一

  职责表述:后勤管理制度建设
  工作任务 1.负责制定企业后勤相关管理制度,上报行政总监、总经理审批 2.后勤管理制度经行政总监、总经理批准后贯彻执行,并对执行情况进行监督 3.根据企业发展及出现的新情况,及时对后勤管理制度进行修订、完善 考核重点:各项制度的完善及有效执行程度

职责二

  职责表述:食堂宿舍管理工作任务 1.负责员工食堂、宿舍的日常管理,监督各项制度、计划的执行情况 2.及时妥善处理员工对食堂服务质量问题的投诉 3.根据企业发展及员工建议,适时对员工食堂、宿舍条件提出改进建议 考核重点:员工投诉事件件数及处理满意度

职责三

  职责表述:清洁绿化管理工作任务 1.定期或不定期对企业清洁工作进行检查,发现问题及时解决,保证良好的办公环境 2.对办公区域内的绿化工作进行指导、检查,发现问题及时纠正 考核重点:员工对工作环境的满意度

职责四

  职责表述:安全保卫管理工作任务 1.建立企业安全保卫系统,配置保安员等 2.定期或不定期对企业内安全情况、安全设施进行巡检,发现问题及时解决 3.出现安全事故及时协助有关部门进行处理 考核重点:安全事故的发生率
  职责五
  职责表述:车辆管理工作任务 1.负责企业公务车辆的调度与管理,协调各部门的车辆使用情况 2.组织人员做好车辆的日常保养及车辆年检等事宜,控制企业的交通费用支出 考核重点:公务车辆的使用状况,交通费用的控制成果职责六职责表述:

其他管理职责

  工作任务 1.严格执行后勤部各项费用审批制度,确保后勤费用支出控制在预算范围之内 2.配合人力资源部定期组织本部门员工进行工作技能培训,提高后勤服务水平 3.负责本部门人员工作的安排、调配及日常事务管理 考核重点:本部门各项工作有序开展,计划及时完成的程度
    相关文章

德迅网 » 后勤部
免责声明:本文由网友提供互联网分享,不代表本网的观点和立场;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