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主流学派经济学家试图用总供给曲线和总需求曲线来解释宏观经济波动。他们把向右上方倾斜的总供给曲线称为短期总供给曲线,把垂直的总供给曲线称为长期总供给曲线。根据长期总供给曲线、短期总供给曲线以及其与总需求曲线的相互关系对经济波动做出如下的解释:
从短期总供给曲线不变,总需求曲线变动来看,总需求水平的高低决定了一国经济的萧条和繁荣状态下的均衡水平,如图1所示。
图1
在图中,Y*为充分就业条件下的国民收入,在此点垂直的曲线LAS就是长期总供给曲线。SAS为短期总供给曲线,AD为总需求曲线。假设经济的初始均衡状态为E点,即AD与SAS的交点,这时国民收入为OY,价格水平为OP,显而易见,国民收入OY小于充分就业的产量Y*。这意味着国民经济处于萧条状态。但是,如果政府采取刺激总需求的财政政策,则AD曲线会向右方移动。在商品、货币和劳动市场经过一系列调整后,经济会移动到新的短期均衡点,比如随着AD 曲线的右移会使SAS、LAS、AD三条曲线相交于同一点,即达到充分就业的均衡点。如果在政府采取扩张性宏观经济政策的同时,市场上另有强烈刺激总需求扩张的因素,则AD曲线有可能移动到充分就业的Y*的长期总供给曲线右方的某一点与SAS曲线相交于E点,这时,均衡的国民收入为OY,大于OY*点。表示经济处于过热的繁荣状态。这说明引起国民经济由E点移动到E'点的原因是需求的变动方面。这时市场价格上升到OP点,出现了通货膨胀与经济增长同时出现的状况。总之,经济的总需求的扩张可以使社会就业水平和总产出水平提高,但经济扩张一旦超过潜在的充分就业的国民收入时,则会产生经济过热和通货膨胀。
二、经济滞胀分析
下面考察总供给曲线变动,需求曲线不变条件下的市场价格和国民收入的变动。在短期内,如果AD不变,AS曲线发生位移,则会产生市场价格与国民收入反方向的运动。如果AS的水平下降,市场价格会上升,而国民收入则下降,产生经济发展停滞和通货膨胀共生的“滞胀”现象。如图6-7所示:
图2
上图中LAS为长期总供给曲线,AD为总需求曲线,这两条曲线不发生位置的移动。但是,短期总供给曲线可能由于投入的生产要素价格发生变动而发生位置的移动,比如:农业歉收,外汇市场的波动,石油价格的上涨等。
由于生产要素投入的价格(或成本)的上升,使得企业在同等产量条件下,要求更高的物价水平,或者在同等价格水平下,被迫减少产量。从而SAS曲线向左上方移到SAS,使原先超出潜在国民收入OY* 的产量OY减少至OY。均衡点由E移动至E,市场物价水平由P移动到P。结果是生产降到小于充分就业的水平,价格水平则提高到高于充分就业时的水平,出现 “滞胀”。显然,由于影响宏观经济的某些外部因素的作用,使总供给状况恶化,使政府原先的宏观经济政策目标遭到破坏。
三、长期均衡分析
上述的萧条状态、繁荣状态和滞胀状态都被认为是短期存在的状态。根据西方学者解释,在短期内,例如在几个月或在一两年内,企业所使用的生产要素的价格相对不变,因而总供给曲线向右上方延伸。在长期内,一切价格都能自由地涨落,经济具有达到充分就业的趋势,因而总供给曲线成为垂线。如图6-14所示:
图3中的LAS是长期总供给曲线,它和潜在产量线完全重合,当总需求曲线为AD时,总需求曲线和长期总供给曲线的交点E决定的产量为Y,价格水平为 P。当总需求增加使总需求曲线从AD向上移动到AD时,总需求曲线和长期总供给曲线的交点E决定的产量为Y,价格水平为P,由于Y=Y=Y*,所以在长期中总需求的增加只是提高了价格水平,而不会改变产量或收入。
图3
因此,主流学派认为总供给——总需求分析可以用来解释萧条状态、繁荣状态和滞胀状态的短期收入和价格水平的决定,也可以用来解释充分就业状态的长期收入和价格水平的决定。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