操作风险计量是指对业务中的操作风险进行量化,操作风险计量是操作风险管理的一部分。
">编辑]操作风险计量的基本框架
操作风险的计量是操作风险防范和监督的前提与基础,是确定资本充足水平的重要依据。目前对操作风险的计量方法远远不如对市场风险和信贷风险的计量方法完善。根据新巴塞尔协议的建议,对操作风险的计量主要有三种方法:基本指标法、标准法和高级计量法。其中高级计量法又可以分为内部衡量法、损失分布法和计分卡法,本文探讨的操作风险计量方法就是损失分布法的一种。
操作风险的特殊性决定了对其计量也不同于市场风险和信贷风险。首先是操作风险发生的突发性和不可预测性。对于市场风险,可以根据市场因素的变化对标的资产的价值变化进行预测;对于信贷风险,可以对目标企业的经营状况进行评估来对信贷资产的价值进行衡量。而操作风险通常是突发的,没有可以据以预测其发生的客观指标对其发生进行判断,就如同财产和灾害保险中的索赔事件的发生,因此具有更大程度的不可预测性。
其次是操作风险损失的不可预测性。对于市场风险,可以根据市场因素变化的程度计算出标的资产相应的损失状况,而市场因素变化的范围通常是可以大致估计的;对于信贷风险,根据目标企业经营及资产状况,对信贷资金的回收状况可以有一个大致的评估。但操作风险发生造成的损失,不同的事件发生造成的损失是不一样的,即使同样的事件发生造成的损失也通常是不一样的,这样造成了操作风险损失上的不可预测性。
第三是操作风险分布的不平衡性。对于市场风险,当市场因素变化时银行标的资产在不同部门、不同分支机构的损失状况是基本相同的。而操作风险在不同的部门、不同的分支机构中分布是不同的,在业务规模大、交易量大、结构变化迅速的业务领域操作风险的损失也较大。
由于操作风险的这些特性,对它直接进行计量具有很大的困难,因此在对操作风险计量的时候首先根据操作风险的内容将操作风险划分为两个部分:低频高冲击事件风险和高频低冲击事件风险。所谓高频低冲击事件风险是指发生概率比较高,发生时损失比较小,在经营过程中经常会发生的事件给银行带来的风险。对于这一类风险,可以建立比较准确的计量模型,并且对未来预期损失作出较为准确的估算。这一类风险主要是日常业务流程处理上的小错误,比如清算失误、交易记录错误等。所谓低频高冲击事件风险是指发生的概率比较小,很难对它准确预期,一旦发生就会对银行造成很大损失的事件发生给银行带来的风险。对于这一类风险,属于一种极端的情况,通常并不会发生,因此对它的测度要采用情景分析的方法。这类风险主要是导致损失较高的自然灾害、大规模舞弊等。对待不同特性的风险类型需要采用不同的计量方法对其计量,最后将风险资产的数额加总获得银行面临的全部操作风险的度量。
">编辑]商业银行操作风险计量的方法
一、基本指标法(Basic Indicator Approach)
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提供的计算操作风险资本金的三种方法中,基本指标法是最简单的方法。根据基本指标法,银行持有的操作风险资本金等于其前3年总收入的平均值乘上一个固定比例(α),α为固定值15%。计算公式如下:
Capital Charge=α×Gross Income
其中:Capital Charge指基本指标法衡量所需要的资本
Gross Income指银行前三年总收入平均值(此处总收入定义是,利息收入、非利息收入、交易净收入和其他收入的总和)
α取固定值15%,由巴塞尔委员会自定
巴塞尔委员会指出,基本指标法的适用范围是小型的、业务范围限于某一国内银行。它可以直接把操作风险资本同商业银行业务指标相联系,而不考虑银行具体业务范围。其中总收入指标具有易于获取、可以校验、连续性和可比较性以及反周期性的特点,所以选取总收入是一个比较简便的做法。总收入反映的是业务规模,后者与操作风险暴露相关,但二者之间的相关性是不确定的。总收入并不反映操作风险管理质量,如果两个银行收入相近,其中总收益大的、利润率低,但按基本指标法提取的操作风险资本要高。这样银行会选择通过降低成本来提高收益,而不会通过提高总收入,但减少成本往往会削减储备和风险缓释工具。由于存在上述弊端,需要选取新的指标代替总收入指标,新指标需要同操作风险暴露有更高的相关度,且不会导致上述逆向选择问题。从这个意义上看,营业费用较总收入更合适。
二、标准法(Standardised Approach)
标准法的基本思路是:将银行业务活动划分为若干标准化业务种类(BusinessLine),并各设定一项指标以反映该类业务的规模及业务量。另对每类业务设定一固定百分比系数β,将其乘上相应的指标,即为该业务所占用的操作风险资本金配置要求。所以业务种类所占用的资本金配置要求汇总相加,即为银行的总操作风险资本金配置要求。
Capital Charge=∑
Capital Charge表示标准法计算的资本要求
βi表示8个业务类别中各类别过去3年的平均总收入
表示巴塞尔委员会设定的固定百分比
EI表示有关业务种类的指针
与基本指标法相比,标准化法细化了银行的业务部门,不同的业务部门被赋予不同的操作风险权重,但并不意味标准化法具有更高的风险敏感度。
表巴塞尔委员会设定的不同业务类别的β值
三、高级计量法(Advanced Measurement Approach,AMA)
1.内部衡量法 (Internal Measurement Approaeh)
该方法假定预期损失和意外损失之间具有固定和稳定的关系。这种关系既可以是线性的,即资本配置要求是预期损失的简单倍数,也可能是非线性的,即资本配置要求是预期损失的复杂函数。内部衡量法在标准法的基础上进一步对每一个业务类别划分为7个损失事故类型,对每一个业务类别/事故类型组合(共56个组合),银行可以使用自己的损失数据来计算组合的期望损失值(EL)。与标准法相同,巴塞尔委员会把金融机构的业务分为不同的类型并对组合类型规定一个风险暴露指标(EI),该指标表示业务类型操作风险暴露的规模或数量。金融机构通过内部损失数据计算出给定损失事件下操作风险的发生概率(PE)以及该事件的损失程度(LGE)。然后监管者根据全行业的损失分布,为每个业务类型组合确定一个将预期损失转换成资本要求的转换因子,利用该因子计算出每个业务单位的资本要求。用内部度量法计算的总资本要求(K),其计算公式为:
KIMA=∑i∑jγijELij=∑i∑jγijxELijxPEijxLGEijxRPIij
其中i=银行的八大业务类型;j=操作风险的七大事件类型;Y=将预期损失转换成资本要求的转换因子;EL=操作风险的预期损失;EJ=操作风险的损失风险暴露;PE=损失事件发生的概率; LGE=给定事件概率下每个损失事件的平均损失比例率;RPI=各银行具体风险状况与行业风险区别的风险特征指数。操作风险需要的总资本是每个产品线和损失类型组合所要求的资本的加总。
与基本指标法和标准法相比,内部度量法允许银行使用内部损失数据估计预期损失量(ELA),并作为计算资本要求的关键指标。内部度量法为银行提供了一种用内部损失数据度量操作风险状况的选择。然而由于模型所隐含假设的本质和复杂程度的不同,不同银行所采用的模型有很大差异。最大的问题在于模型的建立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不同银行对不同的操作风险的定义和衡量方法不一致,导致了相对之间难以比较。
2. 损失分布法(Loss DIStribution Approae)
在损失分布法下,银行针对每个业务类别/风险类型估计操作风险损失在一定期间 (比如一年)内的概率分布,这种概率分布的估计建立在对操作风险损失发生频率和损失额度的估计之上,与内部衡量法相比,损失分布法的特别之处在于需要使用蒙特卡罗模拟等方法或者实现假设具体的概率分布形式。在一定的置信水平下,操作风险损失分布F(x)的风险价值VaR直接度量了最大可能损失。设x表示操作风险损失的独立同分布的随机变量,其分布函数为:
F(x)=P{Xi≤x}≤q
其中,q为一定的置信水平,给定q,对于分布函数F(x),则可以确定其VaR值,即:
VaRq=F-1(q)
其中,F-1为分布函数F的反函数。相应的,监管资本要求就是每个业务类别/事故类型组合VaR值的简单加总。
损失分布法与内部度量法的区别主要在于:
(l)内部衡量法是通过估计总体损失分布的预期损失入手,假定预期损失与非预期损失之间的关系是固定的,而不考虑相同预期损失水平下损失幅度和损失频率之间的可能存在的不同组合方式,直接估计出非预期损失即操作风险的大小。损失分布法则是直接估计出非预期损失。
(2)在内部衡量法中,监管当局为每一业务/损失类型规定一个系数Y,这个系数可以将预期损失转换成资本要求,它由监管当局按照行业数据确定。在损失分布法中,业务类型和事故类型的结构由银行自定,监管当局无须确定乘数因子Y,能较好地体现银行的业务类型。
(3)损失分布法强调建立模型,而不像内部衡量法是运用统计原理将历史数据作为未来预期的无偏估计,更具有前瞻性。
各种计量方法的特征
基本指标法最为简单,其逻辑是银行资产越大,非利息收入越高,操作风险就越大,分配的经济资本就越多。这类方法虽然容易实施,但缺陷也非常明显,它没有区分出银行之间的风险管理水平,不能起到激励银行提高管理操作风险管理水平的作用。由于各银行使用统一的α参数,这样具有不同风险特征和风险管理状况的银行每单位的总收入被要求配置相同的监管资本,使得操作风险管理优劣奖惩机制不能自动发挥作用。
标准法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不同业务风险特征的差异,且计算简单,各项指标系数由巴塞尔委员会统一具体给出,被许多国际活跃银行所使用。与基本指标法一样,该方法下的监管资本计算并不直接与损失数据相联系,而且也无法反映各银行自身的操作风险特征,在使用上有一定的局限性。
内部度量法与前两个模型相比最大的优势在于银行可以使用自身的损失数据来计算监管资本要求,监管资本的大小能够随银行操作风险管理和损失特征的不同而有所不同。这更加真实地反映了银行所承受的操作风险,银行可以因此做出及时有效的风险管理措施防范和化解银行面临的操作风险。内部度量法的使用必须满足协议规定的一般标准和特定的定性定量标准。
损失分布法要求银行自主划定业务产品线,事故类型组合,通过计算VaR直接衡量非预期损失,而不是通过假设非预期损失与预期损失之间的关系而得到,具有更强的风险敏感性;其次损失分布法采用银行自身的历史数据对风险进行模拟,较其他方法更能体现银行自身的风险特点,而且损失分布法强调建模,而不是利用历史数据对未来预期做出估计,具有一定的前瞻性,代表了操作风险量化管理的发展方向。
参考文献
- ↑ 代桂霞.商业银行操作风险计量的损失分布法研究.税务与经济
- ↑ 王振宇.商业银行操作风险计量方法比较研究.商场现代化2009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