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产要素是在生产经营活动中利用的各种经济资源的统称,一般包括土地、劳动力、资本、技术和信息等。市场经济要求生产要素商品化,以商品的形式在市场上通过市场交易实现流动和配置,从而形成各种生产要素市场。
生产要素价格的性质
生产要素进入市场配置资源,自然会形成资本要素价格、土地要素价格和劳动要素价格。土地、劳动、资本等生产要素的价格形成与变动,具有两重性质。
一方面,生产要素既然已经商品化,其价格形成和变动就具有一般商品的性质和规定性,其价格形成和变动过程就与普通商品的价格形成和变动过程具有共同之处;
另一方面,生产要素虽然是商品,但毕竟是特殊的商品,其价格形成与变动必然具有自身的特点。
生产要素市场的构成
一.土地市场
1.土地的内涵
土地作为生产要素范畴,是未经人类劳动改造过的各种自然资源的统称,既包括一般的可耕地和建筑用地,也包括森林、矿藏、水面、天空等。土地是任何经济活动都必须依赖和利用的经济资源,比之于其他经济资源,其自然特征主要是它的位置不动性和持久性,以及丰度和位置优劣的差异性。相对于其它经济资源和生产要素,土地是最难以增加的,其稀缺性比其它生产要素更显著。特别是随着人口的增多、经济活动规模的扩大和深度的发展,土地的稀缺性具有明显加强的客观趋势。如何保护和利用好现有的各种土地资源、开发新的土地资源,始终是经济活动的重要问题。对于人口众多、人均可用土地资源严重不足的我国来说,土地资源的保护、利用和开发更为重要,而使土地资源商品化、配置市场化,是提高土地资源配置和利用效率的重要途径。
2.土地市场的构成
在私有制市场经济中,土地是私有的生产要素,土地市场实际上有两个层次:一是土地交易市场,以土地的最终所有权为交易对象,相应地形成土地价格;二是土地租赁市场,以土地的使用权为交易对象,相应地形成地租。在我国,土地实行国家所有制和集体所有制两种制度。城市土地和非农业用地实行国家所有制,农业用地实行集体所有制。以此为基础,在改革中形成两种彼此分隔的土地市场,即城市土地市场和农村土地市场。
3.城市土地市场
城市土地市场,包括土地使用权出让市场(一级市场)和土地使用权转让市场(二级市场)等两级市场。城市土地使用权出让市场是由国家的地产机构垄断经营的市场,农村集体所有的土地必须在被国家征用为国有土地之后,才能进入城市土地转让市场。城市土地一级市场就是国家将国有的城市土地包括国家有偿征用的原属集体所有的土地的使用权有偿出让的市场。
4.土地使用权的出让方式
土地使用权的出让方式有“零租制”和“批租制”两种。“零租制”对出让的土地按不同等级逐年收取不同水平的土地使用费;“批租制”是有限期地出让土地使用权,一次性地收取地价款,并每年收取为数不多的使用金。在二级土地市场上,土地使用权的转让有租赁、抵押等不同的具体形式。
5.土地价格
在土地出让和转让过程中,受让者向出让者交纳的土地使用费是由两部分组成的,一部分是投入土地并形成土地生产力的固定资本即土地资本的折旧和利息,另一部分是为使用土地而支付的地租。地租资本化就表现为土地价格。土地作为生产的自然要素条件,自身不能创造价值,而是凭借所有权分享生产剩余或利润收入,地租收入的价值源泉是“剩余劳动的产物”。土地价格不是土地作为自然力要素价值的货币表现,而是土地所有者索取地租收入权利商品化、市场化、实行市场交易的买卖价格,实质是地租收入资本化的货币表现。尽管地价的高低不仅取决于地租量和利息率水平,而且受土地供求、地理区位、生态环境、心理偏好等相关因素影响,但这些都不是创造价值的源泉。土地价格是没有价值而有价格的“不合理形式”。
二.劳动力市场
1.劳动力及其价值
劳动力是最重要的经济资源和生产要素,在市场经济中必须通过市场实现其配置和形成价格。“劳动是价值的实体和内在尺度,但是它本身没有价值”。工资不是劳动要素价值的货币表现,而是劳动力价格的表现。在资本主义条件下,劳动力成为商品并具有价值。劳动力价值取决于再生产劳动力所必需的生活资料价值,通过劳动力商品交易市场的雇佣劳动关系,实现劳动者与资本的结合。工资在现象形态上表现为劳动的报酬,实质是劳动者再生产劳动力所必需的生活资料价值的货币表现。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劳动力作为生产要素进入市场,通过市场供求双方的契约合同关系,实现劳动者与公有生产资料的结合。在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中,实行按劳分配原则,工资的实质是劳动者按劳分配个人消费品价值的货币表现。
2.失业及其原因
在劳动力价格形成和变动的过程中,供求关系的作用很大。在现代经济中,无论是资本主义经济还是社会主义经济,都存在着程度不同性质各异的失业。失业就是劳动者与生产资料处于相分离的状态,依其形成的原因不同可以区分为四种。第一,摩擦性失业。这是在劳动力正常流动过程中,劳动者正处于寻找工作的时期,其原因是劳动者同工作之间的不适应、信息不充分、劳动力流动不畅等。第二,结构性失业。这是在经济结构发生变动时,衰落部门的劳动者因与扩张部门的工作不适应或工作岗位与劳动者距离太远而不能就业。第三,季节性失业。这是由于生产过程存在很大变动而引起的暂时失业。第四,需求不足的失业。这是由于经济增长速度相对较低而使就业机会增长赶不上劳动人口的增长速度所引起的失业。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失业都是难以完全避免的,但可以通过努力降低其程度。
三.金融市场
(一) 金融、金融市场的内涵:
金融即货币资金的融通,是指在现代银行制度下的货币流通和信用活动的总称。金融市场,就是货币资金的供给者和需求者进行货币资金的融通和交易的场所、机构和供求交易关系。通过买卖各种信用工具而进行货币资金的收集、发放、转换等活动,金融市场可以实现社会闲散资金向生产经营性资金的转化,提高资金和社会经济资源的配置和利用效率。
(二)金融市场的构成:
金融市场主要由参与者、金融工具和组织方式等三个基本要素构成。
1.金融市场的参与者
金融市场的参与者主要有政府、中央银行、商业银行和非银行性金融机构、企业和居民个人等五类。
(1)政府在金融市场中主要是充当资金的需求者和金融市场的管理者。
(2)中央银行是银行的银行,是商业银行的最后贷款者和金融市场的资金供给者,通过在金融市场上吞吐有价证券直接调节货币供给量,影响和指导金融市场的运行,是货币政策的制定和执行者。
(3)商业银行和非银行性金融机构作为金融中介机构,是金融市场的最重要的参与者,资金供求双方是通过这些中介机构实现资金融通的,因此,它们实际上是金融商品交易的中心。
(4)企业在金融市场上既是资金的供应者,又是资金的需求者。企业在经营中形成的闲置资金是金融市场的重要资金来源,而企业对资金的需求又构成资金需求的主要部分。
(5)居民在金融市场上主要是资金供给者,也提供一部分资金需求。
2.金融工具
(1)金融工具的内涵:金融工具也称为信用工具,是在金融市场上借以进行金融交易的工具,是证明资金交易双方债权债务关系的书面凭证,是一种具有法律效力的金融契约。
(2)金融工具的分类:金融工具种类繁多,一般分为两大类。一是债权债务凭证,如票据、债券等;二是所有权凭证,如股票等。
3.金融市场的组织方式
金融市场的组织方式是指金融交易所采取的方式,主要有三种。一是在固定场所、有组织、有制度、集中进行交易的方式,如交易所交易方式;二是在金融机构柜台上买卖双方进行面议式的、分散交易的方式,如柜台交易方式;三是场外交易方式,是一种既没有固定场所,也不直接接触,而是主要借助电讯手段完成交易的方式。
(三)金融市场的分类:
①金融市场根据融资方式的不同可以区分为直接融资市场和间接融资市场等两大类:
直接融资:直接融资是指资金供给者与资金需求者直接进行资金的借贷或有价证券买卖的融资活动。例如,资金供给者直接向资金需求者提供贷款,或者购买资金需求者所发行的有价证券,如企业债券。直接融资所使用的证券叫直接证券。
间接融资:间接融资是指以金融机构为媒介而进行的融资活动。在间接融资中,资金供给者将其闲置的资金存入金融机构或购买金融机构所发行的有价证券,然后由金融机构向资金需求者提供贷款或购买资金需求者所发行的有价证券。金融机构所发行的证券叫间接证券。
在金融市场上,直接融资主要是筹集中长期资本,而间接融资则主要是筹集中短期周转资金。
②根据融资期限的长短,金融市场可以分为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两类:
第一,货币市场:货币市场即短期资金市场,是融资期限在一年以内的短期资金的交易市场,其信用工具主要是商业票据、短期债券、可转让定期存单等。目前我国的货币市场最主要的是银行同业之间所进行的短期资金融通,即同业拆借市场。除此以外,还有企业短期融资券市场、商业票据承兑、国库券市场和大额可转让定期存单市场等。
第二,资本市场:资本市场即长期资金市场,是融资期限在一年以上的中长期资金的交易市场,因其信用工具主要为长期债券、股票等有价证券,所以资本市场又称证券市场。证券市场的组成:证券市场可以分为发行市场与流通市场两个部分。
1.证券发行市场
证券发行市场也称为初级市场或一级市场,其基本职能是将新发行的证券从发行者手中转移到最初的证券投资者手中,一般由发行者、投资者和中介机构等构成,没有固定集中的场所。
2.证券流通市场
证券流通市场又称为次级市场或二级市场,是已经发行的有价证券的转让或交易市场,主要由证券交易所市场和场外交易市场组成。证券交易所是为证券交易双方提供交易场所和清算、信息发布、规范交易制度等服务和功能的组织机构,其场内交易市场是证券流通市场的中心和主体,在具体交易中主要有现货交易、期货交易和期权交易等三种方式(电影资料:我国的证券交易所)。场外交易市场是在证券交易所外买卖已发行证券而形成的证券流通市场,一般没有正式的组织和固定的场所;近来,场外交易也有集中化、固定化和规范化的趋势。
(四)金融市场价格
在资本融通过程中,资本的转让是有代价的,在市场运行中这种代价表现为资本要素价格。资本要素价格分两种情形。一种是借贷资本价格,表现为利息。利息不是资本价值额的表现,而是体现资本化收入的不合理的价格形式。利息是借贷资本所有者贷出资本使用权分享生产剩余或利润的表现形式,本质上是一种资本化收入。其价值源泉是劳动者劳动创造的一部分剩余价值。一种是虚拟资本价格,如股票、债券等有价证券价格。股票本身没有价值,“只是代表取得收益的权利”,本质上是股息资本化收入的货币表现,是比借贷资本价格更为虚幻的不合理的价格形式。
四.技术市场
1.技术与技术商品
技术是人类在实践基础上通过经验总结、科学研究和实验等方式创造和发明出来的可以直接地改进生产或改善生活的知识和技能。技术一般以知识形态存在,在生产上,技术具有创造性和单一性,在使用和消费上具有持续性,并能在使用和消费中得到改进。技术具有使用价值,也是人类劳动的成果,如果投入市场交换,自然就表现为商品。
2.技术成为商品的条件
技术成果要成为商品,必须具备先进性、成熟性、适用性和经济性等条件:技术的先进性是指新技术必须优于原有技术;技术的成熟性是指新技术必须稳定和可靠;技术的适用性是指新技术能满足使用者的生产和市场需要,适应使用者的生产技术条件与环境,能为使用者消化掌握;技术的经济性是指技术的转让价格要合理、应用成本和投入为使用者所能承担。技术商品与普通商品不同的是,技术商品的交易具有延续性和重复性。
3.技术商品的流通
技术商品的流通表现为技术贸易,具体形式有很多,其中最典型的形式是技术转让。技术转让是将具有一定技术水平和实用价值的科技成果包括专利技术和专有技术由一方转让给另一方的活动。技术转让的形式最主要的是许可证贸易。许可证贸易是指由技术贸易双方以签订许可证协议的形式进行的一种技术交易,具体地说有三种形式:第一,独占许可证贸易。它要求在确定的区域内,被许可方对所购技术具有独占的使用权,许可方和任何第三者不能在该地区内使用所转让技术制造和销售产品。第二,排他许可证贸易。其特征是在确定的区域内,被许可方独家使用所购技术制造和销售产品,任何第三方不得在该区域内使用所转让技术制造和销售产品,但是,许可方本身仍然保留在该区域内使用所转让技术制造和销售产品的权利。第三,普通许可证贸易。其特征是许可方被允许在规定的区域内使用所购技术制造和销售产品,同时,许可方仍然保留在该区域内将同一技术再出让给第三方的权利。
4.技术商品价格
技术商品的价格是指科技出让后从技术受让方获得的技术使用费。技术商品价格形成的特殊性在于:首先,形成技术商品价值的劳动是高级复杂劳动,是倍加的简单劳动。其次,形成技术商品价值的劳动不仅要包括应用技术研究所耗费的劳动,而且要包括与此直接有关的基础研究所耗费的劳动。再次,形成技术商品价值的劳动是通过技术应用后节约的劳动量,即一项科技产品新增的经济效益来表现。在具体的价格形成和变动过程中,供求关系、技术商品的成本、潜在经济效益、寿命周期、转让次数、研制与推广风险、实用性和实施条件、以及价格的支付方式和技术流通方式等,都具有程度不同的实际影响。
五.信息市场
1.信息的内涵
信息是人们对外界事物的某种了解和知识,以消除不确定的认识,它是人类认识的一种成果。(“信息”概念还没有公认的定义。信息论创始人香农在《通信的数学理论》一书中认为,“信息是用于消除不确定的东西”;维纳在其《控制论》一书中认为,信息是“同外部世界进行交换的内容的名称”)经济信息是人类对社会生产、交换、分配和消费等活动特征和规律性的认识,其中的部分内容具有特殊的使用价值,应作为商品成为市场交易的对象。
2.信息的使用价值和价值
在市场经济中,被投入市场交易的信息是具有商业价值或经济功能的经济信息。这类经济信息都具有现实的经济应用价值,能给掌握这种信息的经济活动主体带来实际的经济利益,提高其经济活动的效益水平,这就是信息产品的使用价值。从信息产品的生产来看,信息产品特别是有经济功能的信息产品,一般地说都是耗费了人类劳动而专门生产出来的,是人类劳动成果的一部分。从事信息收集、加工和创造的劳动作为一种必不可少的生产性劳动,也需要通过某种方式实现补偿,这就要求将信息产品商品化,通过市场交易实现劳动补偿及相应的利益。信息产品成为商品,必然形成以信息商品为交易对象的市场即信息市场。
3.信息市场的构成
信息市场主要是信息咨询市场,进行信息产品的生产、流通和服务等活动的产业就是信息咨询业,它是信息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科学技术对生产的作用日益增强的现代经济中,信息业已经逐渐成为整个社会经济的主导产业,并被称为“第四产业”。
4.信息商品的价格
信息商品化,不仅可以使信息生产的消耗得以补偿,而且能促进信息的生产和流通,优化信息资源的配置,提高整个社会的经济效益。在信息交易中,信息商品的价格,一方面以信息商品的生产加工成本和社会劳动消耗数量为基础,另一方面也与信息商品的经济效益有很大关系。信息商品价格与其直接成本存在较大背离,这一方面是因为信息生产所消耗的劳动是一种极为特殊的高级复杂劳动,单位劳动消耗会形成较大的社会价值,另一方面主要是因为其潜在的经济效益较大,有较大的市场需求。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