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迅网德迅网德迅网

自我传播

什么是自我传播
  自我传播也称为内向传播、内在传播或人内传播,是指发生在个人身体内部的信息交流活动,是自己对自己的传播。在这个过程中,信息的发出者和接受者是同一个人。它存在的反馈,是由人的自我感觉和自我意识构成的。
自我传播的过程
  自我传播表现为人类个体内的意识活动和思维活动,在这样一个抽象白勺意识层面,信息是否存在双向的流动?信息传播是在哪两个“主体”之间发生?虽然体外传播的过程结构可能并不适合于自我传播过程,然而学者们依然努力用“主体间信息互动”的结构对自我传播作出了多种解释。一般的解释是:人的意识中存在着多元的“自我”,自我传播就是这些不同“自我”之间的信息互动。
  (一)弗洛伊德的“本我”、“自我”、“超我”
  弗洛伊德从心理学的视点认为个体的人格由本我、自我、超我三个系统组成。
  本我(the id)即原我,是指原始的自己,由生而有之的某种心理本性——诸如本能的所有东西构成,包含生存所需的基本欲望、>中动和生命力。本我是一切心理能量之源,本我按快乐原则行事,它不理会社会道德、外在的行为规范,它唯一的要求是获得快乐,避免痛苦,本我的目标乃是求得个体的舒适、生存及繁殖,它是无意识的,不被个体所觉察。
  自我(the ego),其德文原意即是指“自己”,是自己可意识到的执行思考、感觉、判断或记忆的部分,自我的机能是寻求“本我”冲动得以满足,而同时保护整个机体不受伤害,它遵循的是“现实原则”,为本我服务。
  超我(the superego),是人格结构中的社会成分,代表着自我控制。它是个体在成长过程中通过内化道德规范,内化社会及文化环境的价值观念而形成,其机能主要在监督、批判及管束自己的行为。超我的特点是追求完美,所以它与本我一样是非现实的,超我大部分也是无意识的,超我要求自我按社会可接受的方式去满足本我,它所遵循的是“道德原则”。
  弗洛伊德认为,“本我”的目的在于追求快乐,代表着人身上原始的动物性;“自我”的目的在于追求现实,满足我最大的利益;“超我”的目的在于追求完美,代表着人的社会性,也可以理解为我们常说的“良心”。在人类个体的行为过程中,“我”之内经常存在着“本我”和“超我”的>中突,也就是动物性与社会性的深刻冲突,这种“情”与“理”、“灵”与“肉”、“本能”与“道德”、“卑劣”与“崇高”的冲突需要“自我”来作出判断和解决。“本我”不停地强制“自我”做某些事,“超我”又不断地谴责“自我”,“自我”服从“超我”的强制规则,它不仅必须寻找满足“本我”需要的事物,而且还必须考虑到所寻找的事物不能违反“超我”的价值观。弗洛伊德这样论述“自我”难扮的角色:“有一句格言告诫我们,一仆不能同时服侍两个主人,然而可怜的自我却处境更坏,它服侍着三个严厉的主人,而且要使它们的要求和需要相互协调。这些要求总是背道而驰并似乎常常互不相容,难怪自我经常不能完成任务。它的三位专制的主人是外部世界、超我和本我。”
  “自我”通过与“超我”和“本我”的对话来解决经常存在的矛盾,这经常表现为人的判断过程。回忆一下向恋人表白前一刻“告白”与“不告白”这两种观点的激烈碰撞和作出决定的过程,我们就可以深刻地理解“自我”是如何通过对话或者“谈判”来解决这种矛盾的。而从自我传播的角度看,这种通过对话来解决矛盾的过程就是无数次的自我传播过程。
  (二)米德的“主我”和“客我”
  米德最早从传播的角度对人的自我意识及其形成过程进行了系统研究。在詹姆士多重自我以及库利的“镜中我”理论的基础上,米德阐释了“自我概念”,并将“自我”划分为“主我”(I)和“客我”(me)两个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方面。“主我”是行动的自发意向或冲动,是作为意志和行为的主体,它通过个人对事物的行为和反应具体表现出来;“客我”是个人自我采取的一组有组织的其他人的态度,即个人已经从他人那里学到的有关自身的看法和观点,也就是“被类化的他者”,是自我意识的社会关系性的体现。当一个人作为“客我”时,他将按照他人对他的态度和期望来左右“自我”,他反映了法律、道德及共同体的组织规范和期望;当一个人作为“主我”时,他按照自己的冲动来自发地行事。
  自我传播就是指发生在“主我”(I)和“客我”(me)之间的信息交流和对话,类似我们常说的思考。“主我”与“客我”的交流是作为主体的“我”与作为社会角色的“我”之间的交流,是一种最完全、最彻底、也是最纯真的交流。人的思维、内省活动就是一个“主我”与“客我”之间以信息为介质的双向互动过程。
  (三)布鲁默的“自我互动”
  布鲁默是现代象征互动理论的集大成者,在1969年出版的《象征互动论》一书中,他提出了“自我互动”理论:人能够与自身进行互动,即自我互动(self interaction)。他认为,人是拥有自我的存在,人在将外界事物和他人作为认识和行动的对象的同时,也把自己作为认识和行动的对象。在这个过程中,人能够与自己进行沟通与传播,并能够对自己采取行动。这种人与自己进行的沟通与传播便是自我传播。
自我传播的媒介
  人脑就像是个信息储存中心一样,储存着大量的“内储信息”,这些内储信息可以是知识、经验,也可以是情感、思路等,它们是“主我”与“客我”进行交流的不可缺少的材料。那么人脑中的信息是通过什么符号来交流的呢?米德认为,“主我”、“客我”之间双向互动的介质是所谓的“有意义的象征符”(significant symbol)。米德认为,“有意义的象征符”不但能够引起他人的反应,而且能够引起使用者自己的反应,人内传播的思考活动,就是通过“有意义的象征符”来进行的。在这里,“有意义的象征符”可以是声音的,也可以是形象的,也就是说,可以是声音、文字或图像。我们这里探讨的是自我传播所采用的声音符号系统是否就是人类的社会化语言符号系统?
  布鲁默认为,人们在沉思默想时的无形的自我传播,用的是内部言语;把思维结果表达出来的有形的体外传播,用的是外部言语。内部语言是一种私人语言,用来指称或标识自己的私人感觉,这种语言有的根本不能用声音表达出来,有的即便能表达出来别人也不能理解,人的很多心理活动都是不能用语言向他人传达的。当然,自我传播所使用的内部语言大部分情况下是与外部语言采用同一套符号系统,自我传播的信息,也就是思考的内容,是可以记录并向他人传播的,例如自我传播的信息有时会以自言自语的形式传播至外界的他人。其实,个人的思维和意识都是在与他人通过社会化的语言互动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的。
  总体上来说,内部言语和外部言语虽有区别,但都是对“有意义的象征符”的运用。科学家曾做过这样的实验:将细针状的电极嵌入舌头或下唇的肌肉内,并令被试者心算一道数学题,或默诵一首诗歌。这时被试者虽然不作声,可是他的思维却始终有电位变动伴随着。然后再让被试者13算这道数学题,或朗诵这首诗歌,所得的电位变动记录与前者是完全相同的。可见,沉思默想的自我传播是离不开语言的。
自我传播的特性
  (一)自我传播是个体(个人)信息系统内的传播活动,与人体内部的生理机制密切相关。正常的神经系统是自我传播的基础,大脑存储的信息多少也与自我传播的活跃程度有着直接的联系。
  (二)自我传播并不是绝对地与外部环境隔绝,它具有一定的社会性。自我传播的范围严格地限定在个体内部,信息在自我意识内流动,不能为他人所共享,因此我们说,自我传播并不属于社会传播的范畴。但是,由于人的意识、思维的形成是具有社会性的,所以自我传播这种非社会传播也具有社会性。
  首先,人类的“自我”意识来自于社会性互动。库利的“镜中人”理论认为,一个人的自我观念是在与其他人的交往中形成的,一个人对自己的认识是其他人关于自己看法的反映。人们是在想象别人对自己的评价之中形成了自我的观念。“我想象在你眼里我是什么人,我就是什么人。”米德接受了库利的理论,他指出自我是通过与他人的互动的社会过程而得到发展的。个体在许多其他个体的平均期望的基础上逐渐建立起一个“普遍化的他人”(thegeneralizedother)。这个过程主要是在儿童时期完成的,当然成人也不断地通过与他人的互动调整“自我”的概念。但是,自我并不是与他人的社会互动在头脑中的简单再现,而是具有独自的特点。即个人会在自己的立场上以自己的方式对他人期待的意义进行能动的理解、选择、修改、加工,并在此基础上予以重组。
  其次,自我传播的内容来自体外环境,包括社会环境。按照唯物主义立场,人的意识都是来自于人与外界环境互动的实践。自我传播的信息内容,也就是人类思考的内容都是源自外部的信息,或是直接受到外界信息的刺激,或是早已存储在大脑中的信息。自我传播是建立在人类的知识结构基础上,也就是人脑存储的信息的基础上,而这都来自个体与环境的互动中。
  最后,自我传播的过程也是模拟社会传播进行的,是“主我”与“客我”的互动,是社会传播的内化。
  (三)自我传播是其他传播方式的基础。自我传播以思考为核心,是人体内的信息处理过程,其他任何传播所传递的信息在经由个体感觉器官进入大脑后的一切流动,包括选择、解码、判断、决定、编码等思考的过程都属于自我传播的范畴。自我传播构成一切外向型(人际、组织、大众)传播的前提和基础。


    相关文章

德迅网 » 自我传播
免责声明:本文由网友提供互联网分享,不代表本网的观点和立场;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