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迅网德迅网德迅网

产业结构调整

什么是产业结构调整
  产业结构调整则是指产业之间相互关系的变动和调整.
">编辑]产业结构调整的理论依据
  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的产业结构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第一阶段是从2O世纪5O年代初到7O年代末,中国改变了半殖民地经济的特点,初步奠定了工业化的基础;第二阶段是从1979年到2O世纪9O年代初,中国实行了改革开放的方针,使中国进入了工业化的中期阶段;第三阶段是从90年代初中国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以后,至2020年左右,中国将在实现工业化的同时,完成初步信息化。“从一系列实证研究的结果来看,我国产业结构的调整构成了改革开放3O年来经济增长的主导力量。”要想继续发挥产业结构对经济增长的主导作用,使我国国民经济协调发展,就要对不合理的产业结构进行调整与优化。而进行产业结构调整的理论依据就是马克思的再生产理论。该理论虽然产生于资本主义主导的生产关系中,但它所揭示的是社会化大生产条件下社会再生产的一般规律,其基本原理对于社会主义的再生产仍是适用的,它给我们诠释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总量平衡观和结构平衡观。马克思首先通过批判“斯密教条”提出了研究社会资本再生产的两大理论前提,即社会总产品在价值形态上分为c+v+m三部分,在实物形态上分为Pm+Cm 两部分,与实物形态的划分相对应,把社会生产分为生产Pm 的第一部类(工)和生产Cm 的(Ⅱ)。然后设计社会资本简单再生产的图示,具体分析社会总产品的实现过程,得出了社会资本简单再生产的实现条件:
  I(v+m)=Ⅱ ①
  I(c+v+m)=Ic+ Ⅱ ②
  Ⅱ(c+v+m)=::I(v+m)+ Ⅱ(v+m)③
  ①式说明第1部类的可变资本和剩余价值之和等于第Ⅱ部类的不变资本,它反映在社会资本简单再生产条件下,社会生产两大部类之间存在着互为条件、相互依存、相互制药的内在联系,即第工部类生产资料的生产和第Ⅱ部类对生产资料的需求之间,第Ⅱ部类消费资料的生产和第工部类对消费资料的需求之间,在使用价值和价值两方面都必须保持一定的比例关系,否则社会资本简单再生产就不能正常进行。
  ②说明第工部类的全部产品在价值上必须等于两大部类所耗费的不变资本之和,它反映了生产资料的生产同整个社会对生产资料的需求之间,必须保持一定的比例关系。
  ③示说明第Ⅱ部类生产的全部产品,在价值上必须等于两大部类创造的新价值之和,它反映了消费资料的生产同整个社会工人和资本家对消费资料的需求之间,必须保持一定的比例关系。这三个条件从不同的角度揭示了社会生产和需求间的内在联系,表明了两大部类间所应遵循的基本比例和平衡关系。
  当前述的等式达到平衡后,我们把②式和③式相加可得出:
  I(c+v+m)+ Ⅱ(c+v+m)={I c+ ⅡC}+ {I(v+m)+ Ⅱ(v+m)}④
  这个等式表明的是社会总供给和社会总需求保持量的平衡。由此可以看出,只要社会两大部类各部门按比例协调发展,那么总量平衡就是顺理成章的事。即结构平衡是总量平衡的基础,离开了结构平衡,总量平衡就不可能得以实现,宏观调控的目标不能完成,国民经济就不可能健康发展。所以当社会再生产的各个部门以及各部门内部的比例不协调时,就必须进行产业结构的调整。
产业结构调整的原则
  坚持市场调节和政府引导相结合。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加强国家产业政策的合理引导,实现资源优化配置。
  以自主创新提升产业技术水平。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调整产业结构的中心环节,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大力提高原始创新能力、集成创新能力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提升产业整体技术水平。
  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安全有保障、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发展道路,努力推进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转变。
  促进产业协调健康发展。发展先进制造业,提高服务业比重和水平,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优化城乡区域产业结构和布局,优化对外贸易和利用外资结构,维护群众合法权益,努力扩大就业,推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编辑]我国产业结构调整的中长期趋势
  从中长期趋势看,我国产业结构调整面I 着两个问题:一是三次产业结构的比例偏差问题,二是各次产业的升级问题。其中第二个问题是未来我国产业结构调整所要解决的核心问题。
  我国三次产业的结构偏差问题,主要表现为第二产业、主要是工业的比重过高,而第三产业、尤其是现代服务业的比重过低。改革开放以前,长期的重工业优先发展战略导致第二产业比重畸高,1978年,按照现价计算的第二产业增加值比重达到47.9% ,第三产业的比重仅为24.2%;上世纪8O年代,随着市场化水平和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需求增长拉动了第三产业的增长,三次产业结构偏差有所矫正。到1990年的时候,第二产业增加值比重下降到41.6%,第三产业比重增长到37%;但是,9O年代以后,特别是90年代后期的工业化和城镇化带动了第二产业的新一轮快速增长,其在国民经济中按现价计算的增加值比重由1998年的46.2%上升到2006年的48.7%。与之前不同的是,第三产业比重并没有出现下降,而是由1998年的36.2%上涨到39.5%。与相同收入水平国家或发达国家的可比时期相比,我国的三次产业结构偏差较为明显。
  从整体上看,三次产业结构是伴随经济发展过程出现的结果,而不是推进经济发展的先导性因素,因此,虽然我国的产业结构偏差较为显著,三次产业结构有向标准模式收敛的要求和趋势,但从未来5一lO年的中期看,目前第二产业快速增长和第三产业较快增长的增长格局是比较理想的。与发展中国家比,我国的工业发展速度快是资源优势的体现,这表明基于收入增长和经济集聚的城市化以及基于比较优势的国际产业转移等有利因素还在发挥积极作用;与发达国家相比,服务业相对增长速度慢则是发展阶段和制度结构的问题。而从反映经济效率的各项指标看,第二产业均好于第三产业。因此,工业和服务业都保持相对比较高的增速、且工业略高于服务业的增长格局,有其合理的因素。未来我国产业结构调整面临的首要问题,不是三次产业结构调整,而是如何突破各次产业升级的瓶颈。从第一产业看,结构问题主要表现为农产品品种、品质结构不优化,农产品优质率较低。其升级缓慢的原因是农业生产技术没有显著改进,传统农业仍然占较大比重,优质高效农业未能快速发展,农业生产结构不适应现代农业发展和农业生产率提高的要求,农业产品结构不能满足城乡消费结构升级的需要。
  从第二产业看,问题主要在于工业结构升级缓慢。由于工业技术更新改造和技术创新状况没有明显改善,工业结构不能实现由高加工度向技术集约的转变,传统工业的技术含量和附加值低,高技术产业在国际价值链中的分工地位低,工业结构还不能完全适应资源和要素价格上涨、国际贸易摩擦和产品竞争日益激烈的新情况和新问题。从第三产业看,结构升级缓慢主要表现在第三产业的发展仍然以传统服务业为主,现代服务业的比重低,服务业的产品结构和质量不能满足工、农业结构升级的要求。由于以农业、工业和服务业为主的各次产业结构之间的关联性,各次产业结构的升级问题不是孤立的,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因此必须找到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的突破口。
  考虑到国内外环境和我国的资源要素特征,工业结构升级应当成为我国产业结构升级的突破口。这是因为,第三产业发展相对滞后的根本原因是第二产业升级缓慢,而第二产业的升级缓慢又直接制约了第一产业的技术进步和结构调整。第三产业中的消费性服务业的产业升级是居民生活水平提高和市场竞争的结果。而作为第三产业主要部分的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则是第二产业分工深化的结果:一方面生产性服务业是工业发展的引致性需求;另一方面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可能又是现存于工业,内部部门的研发和财务管理等职能在市场规模发展到一定阶段分离的结果。因此,生产性服务业的规模和增长速度,反映的是工业增长方式和机制的变化。从这个角度看,我国生产性服务业和整个第三产业发展不足的问题,归根到底是由第二产业中的高度化不够和分工深化不足导致的。各次产业的升级应当通过第二产业升级的带动和推动作用渐次实现。
  产业结构优化和升级的突破口是工业结构升级,产业结构优化和升级的实现方式则是工业技术创新。未来我国产业结构优化过程中,首先要解决的问题就是如何通过自主技术创新实现工业产业升级,进而提升产品的附加值和国际市场竞争力、缓解经济发展的资源和环境约束、促进经济的持续增长和发展。从这个意义上看,具有中国特色的自主创新已经成为影响中国经济发展和结构调整的基础性和战略性问题。具有中国特色的自主技术创新除了要强调在前沿性、战略性领域有所突破以外,还要注意在适用性技术、环境保护和资源节约技术等方面取得进步。这种自主技术创新的实现方式,一是要尽可能地充分利用既有的技术资源降低技术投入成本;二是要努力通过组织和制度创新提高技术创新的效率;三是强调提高技术成果的应用率、特别是商业化率。对于第三产业而言,保证通过工业升级带动服务业升级的前提是打破行业垄断。长期以来,抑制我国第三产业增长的主要因素不是需求不旺,而是供给能力不足。我国第三产业中的铁路和航空运输业、通信服务业、银行业、教育、技术服务业、文化艺术和广播电影电视业、以及公用事业、体育和医疗等现代服务业,都是国有资本比例高的高度垄断行业。由于缺乏民营资本和外资的竞争,行业的相对供给弹性低。在这种情况下,面对消费性需求和生产性需求的快速增长,第三产业的价格上涨相对快于产出增长,这是我国第三产业的(按照不变价格计算的)实际结构比重高、而(按照当年价格计算的)名义结构比重低的一个重要原因。
">编辑]扩大内需过程中进行产业结构调整的必要性
  (一)扩张性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实施对需求的拉动效果不明显

  为了扩大内需。刺激经济增长,中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的政策措施。中国人民银行多次下调存贷款利率和再贴现率,政府出资4万亿资金用以扩大内需.各地方政府针对房地产市场出台了一系列的救市政策。山西对煤炭产业下发了新的管理规定。从经济运行的实际情况来看,上述政策对经济的刺激作用确实初显了一定的成效,投资需求的增幅明显上升。但从其对经济发展所产生的拉动效果来看则远不如我们所预期的那样显著,消费市场持续疲软,居民的最终消费率继续下跌,储蓄率仍保持较高的上扬趋势,企业和个人的投资仍旧清淡。这就表明在我国现有的经济条件下,仅通过从总量上增加投人来对经济进行刺激是不够的。
  (二)有效需求的不足实质上是供需结构失调矛盾长期积累的结果

  我国目前所存在的有效需求不足不是绝对的,而是需求总量不足而潜在需求巨大。供给总量过剩而有效供给不足并存的表现,是供需结构性失调长期积累的结果。市场急需的产品不具备首先扩张的生产条件。而所能提供的产品大多数与市场需求不符合。比如,一方面.我国许多传统产业面临着生产能力过剩和市场需求疲软的艰难处境,军工产业尤为明显;而另一方面许多的外国产品和外资投资企业所生产的产品在国内的市场上的市场占有率却在不断扩大。而是不断涌向国外市场。对这种现象进行进一步的分析我们就会发现占领我国市场的外国产品要么是国内不能生产的。如计算机芯片;要不就是国内虽然能生产但产品质和性能不能满足使用要求的产品,如某些先进的电子元器件。所以外商的产品进人中国市场几乎不用价格竞争手段。。再贵也有人买”,这就说明并不是需求不存在。而是国内的生产与需求的不配套,国内产业结构的调整跟不上消费结构的变化,使得绝大多数的需求无法实现。因此。有效扩大需求的关键还是在于产业结构的调整。
  (三)产业结构调整是激活有效需求的有效途径

  扩大内需包括扩大投资需求和扩大消费需求两方面。从两者对经济运行所产生的拉动作用来看,投资需求对经济增长的短期拉动作用可能会很明显.但从再生产的角度来看,消费需求才是经济增长真正持久的拉动力。投资需求在一定意义上只是消费需求的派生需求,其本身不可能成为经济增长持久的拉动力。我国政府所采取的以扩大投资需求为主的扩张性财政政策对经济拉动的效果不明显。很重要的一个原因。也就是因为忽视了巨大的潜在的消费需求的刺激作用。
">编辑]扩大内需过程中进行产业结构调整的几点建议
  以产业升级为中心任务,实现产业结构优化,以现代技术来改造传统产业,包括第一、第二、第三产业。特别是农业要加大调整力度,一方而要加快畜牧业发展,使畜牧养殖业成为中国农业的重要增长点。现在畜牧养殖业在农业中的比重提高了,但是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很大差距。有很大的发展空间,与此相关的饲料工业也将大有发展前途;另一方而要发展农副产品加工业,在国外,农副产品中初级产品与加工产品价值比大体是1:4,而我国是1:0.8,需大力加强农副产品加工业,南街村就是很好的例子。工业方而主要是改造传统产业,重点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特别是发展电子信息产业。第三产业需重点发展财会、咨询、法律等服务产业。
  (一)产业结构调整方向应与有效需求相一致

  我国在经过改革开放后三十年的发展。综合国力和人民的生活水平都有了显著的提高。消费结构也随之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恩格尔系数不断下降。这就意味着人们对生活必需品的需求大幅度下降。而对享受和发展型产品和服务的需求却在大幅度提高,那么这对于产业结构的调整而言则意味着人们对第一产业产品的需求比重相对下降,而对第二产业产品的需求比重相对上升。根据罗斯托对经济成长阶段的技术标准划分理论,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会对第二、三产业产品(尤其是第三产业产品)有更高更大的需求.而这些巨大的现实或潜在需求的满足就必定要求我们对产业结构进行调整,使得总供给与总需求相适应。以住宅业为例。随着住房改革的深入,福利分房的取消,商品房已经成为新的消费热点。但目前我国城镇居民住房的商品化率却不到30% ,对于绝大多数城镇居民而言,制约商品房消费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商品的价格普遍偏高。为了形成合理的房价机制,促进商品房的消费,从产业发展的角度来看,除了要求政府削减各种对房地产开发商征收的名目繁多的税费外,作为房地产商本身也应该以开发经济适用的中低档住房为主,并尽快形成住宅建设、销售、售后的物业管理相互连接相互配套的合理机制。另外,还应该积极推进商品房二级市场的形成,容许旧有住宅上市流通,提高空闲住宅的周转率和实际利用率。
  (二)扩大内需过程中的产业结构调整应该以优化资源配置为最终目的

  资源的有限性和稀缺性与人类需求的无限性是我们不得不得面对的难题,扩大内需和产业结构调整本身就是资源配置的两个重要环节。就微观而言,是企业如何处理好资源、能源和市场之间的关系。就宏观而言是最大限度的利用有限资源以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建国之初在计划经济体制下资源的重复浪费和改革开放以来对资源的过度开采和滥用。导致水土流失、环境污染、资源短缺等一系列问题。加大对第一和第二产业的调整力度。合理开采利用资源和能源,为我们也为下一代营造一个好的生存环境。
  (三)扩大内需过程中的产业结构调整应与国家产业结构调整的战略目标为指导

  战略产业最大的特点是其具有高的产业关联度,从技术上分析,战略产业通常与其他产业之间存在着很高的产业关联性.而且直接消耗都比较大,也就是说它与其他产业联系的强度也很大。正是由于这种关联使战略产业本身所具有的较高的生产率水平会很快传递到相关产业,产生强大的外部效应,从而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并且这种外部效应还会通过产业部门之间的相互联系一级一级地波及下去,直到贯彻到各个产业之中从而使得各个产业的生产率水平都有着不同程度的提高。所以在扩大内需的过程中我们应该加快战略产业的建立和发展以便通过产业链对相关产业所产生乘数效应,实现迅速扩大投资需求的目标并最终实现消费需求的扩张。
  (四)扩大内需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应该与国际贸易战略相协调

  目前,我国国际贸易虽然经常处于出超状态,但分析我国国际贸易结构就可以看出,服务贸易存在着很大的逆差,高科技产品出口贸易额占的比例很小,出口额比较高的是转口贸易、加工贸易、轻工业产品、服装以及一些原材料性产品,总而言之科技含量极少。我国贸易出口的良性比例应该是以提高自主创新的产品和第三产业为主,适当发挥我国的劳动力资源优势。所以,第一扩大内需的投资要能弥补我国贸易的缺陷;第二扩大内需的投资眼光要看远与长期的贸易战略相协调;第三扩大内需的投资要以发挥国际贸易的互补性、特色性和自立性相统一。
参考文献
  1. ↑ 袁丽美.基于产业结构调整的经济发展方式研究.武汉船舶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年第1期
  2. ↑ 贺俊.我国产业结构调整的方向和对策.中国经贸导刊2008年第24期
  3. ↑ 3.0 3.1 李艳青,张星奇.浅论扩大内需与产业结构调整


    相关文章

德迅网 » 产业结构调整
免责声明:本文由网友提供互联网分享,不代表本网的观点和立场;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