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去年底推动宏观审慎监管升级后,中国央行今年进一步将多项外汇和资金跨境的业务纳入宏观审慎管理范畴。以宏观审慎的名义扩充监管范围和权限,预示中国央行在未来的金融监管调整中,或被赋予更加重要的角色。
2016年5 月3日起,中国境内所有金融机构和企业的本外币跨境融资余额上限,将纳入中国央行宏观管审慎管理的范畴。去年底,中国央行将原有的差别准备金动态调整和合 意贷款管理机制,升级”为“宏观审慎评估体系”(MPA),涉及金融机构资本和杠杆情况、流动性等七个方面的十多项指标。在新的框架下,中国央行可以将根据MPA评估结果,调节融资上限计算公式中的相关参数,控制金融机构和企业跨境融资的杠杆率和货币错配风险。此外,中国央行还以宏观审慎的名义,推出了远期售汇风险征收准备金,境外金融机构在境内存放执行正常存准率等监管新政。
原因
中国现有的“一行三会”去年应对股灾中,暴露出缺乏协调等弱点。另外,随着银行、保险资金大量进入股、债市,金融混业经营已成趋势,银行、证券、保险分业监管的体制日益面临挑战。
中国央行官员今年以来多次公开表态,暗示央行推动的宏观审慎监管将成为未来金融监管体制的重要一环。央行行长周小川2月参加G20会议期间表示,中国金融监管体制“在危机中也有一些不令人满意的表现”,目前此问题还处在研究阶段。“其中一个因素是要考虑新的监管体制是否有利于宏观审慎政策体系的有效运行和政策框架的执行。”
央行货币政策司司长李波也以“以宏观审慎为核心推进金融监管体制改革”为题撰文称,相比保持“一行三会”或简单合并“三会”的方案,将“三会”的审慎监管职能并入中央银行,同时成立独立的行为监管局的英国模式,“是比较好的可选方案”。
英国模式的明显特征是由"超级监管者"转向“超级央行”。英国反思2007年金融危机爆发的教训,将原来大一统的混业监管机构金融服务局(FSA)拆分,其 审慎监管职能回归央行下设的审慎监管局(PRA)。此外,英国央行内部新设金融政策委员会(FPC),负责宏观审慎政策和金融稳定。
MPA扩权
多位分析人士表示,随着中国金融监管机构改革的提速,中国央行去年底启动的MPA,将为新监管框架的落实提供强有力的技术和工具支持。
中国央行一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中,在“下一阶段货币政策思路”部分,进一步将“加强对企业债务风险、银行信贷资产质量、互联网金融、民间融资及非法集资、跨境资金流动等领域的风险监测分析”,列入完善宏观审慎政策框架的任务中。
“MPA能监管到的范围的确明显高于之前的合意贷款和差别存准动态调整。也可以这么说,央行通过MPA,以宏观审慎的名义扩大管理的范围和权限。”中信证券首席固定收益分析师明明在采访中表示。明明此前曾在中国央行货币政策部门任职8年。
明明还表示,银行对其他金融机构的拆借和回购,也纳入MPA管理,所以MPA的实施效果不仅限于银行,也会包括其他金融机构。未来MPA有可能纳入更多的内容,对更广泛的金融机构和资产行为进行监管。
德国商业银行驻新加坡高级经济学家周浩亦认为,中国央行可能未来通过在MPA体系中增减各种因子、参数的模式,将更多的市场主体和资产行为纳入监管。鉴于非 银系统非常依赖银行的资金,因此对银行的监管就会影响到非银系统。“央行希望通过MPA管得更多一点,这是很肯定的。”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