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期货市场改革创新的思考 从拨乱反正到战略支持
众所周知,中国期货市场自上世纪90年代初期起步,经历了起步探索、治理整顿和持续低迷时期。2004年国九条提出稳步发展期货市场,可以视为对过去十几年的拨乱反正。在政策支持下,十年来中国期货市场呈现出蓬勃发展的态势,商品期货连续三年成交规模位居世界首位,市场从单一的商品期货格局走向与金融期货同步发展,期货公司服务国民经济和实体产业的能力也大幅提升。
尽管如此,期货业在金融体系中仍然是最小的分支,与期货市场同期起步的证券市场和后期出现的基金、信托市场的发展已经走在前面。这样的现状固然有众多原因,其中之一是对期货市场的管制最严格,严格的管制使期货市场成为运营和管理最规范的场内交易市场,但也失去了一定的规模、创新和效率。比如,券商发展微型营业部已经如火如荼,期货公司设置营业部需要审批,同时总部已实行四统一管理,营业部无财务、结算、风控等方面的权限,但在设置营业部时仍然需要设立风控、IT、财务等中后台岗位。
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具有划时代意义。今年5月,国务院发布了新国九条,详细阐述了推进期货市场建设的主要目标、路径和配套政策,改革创新的政策力度前所未有、内涵十分丰富,意味着对期货市场的政策从拨乱反正转向战略性、全方位支持,具有里程碑意义。
新国九条出台三个月来,已经在资本市场产生积极影响,股市从岌岌可危的2000点返身向上,以势如破竹的态势站上2300点。此外,期货行业首届创新大会开幕在即,新国九条的配套政策将出台,预计市场呼声较高的集合资产管理、OTC业务、国际化等将有实质性的鼓励支持政策。我们深切感受到,改革春风扑面而来,令人倍感振奋。
对期货市场的再认识、再定位
首先,期货业是一个不自信的行业,仍然背着历史的包袱。比如,我们所从事的任何一项创新业务乃至营销活动,都要反复宣称是为实体经济和国民经济服务,以强化其正当性。另外,我们从监管到从业人员,都有着很强的自我审查意识,这种审查较之意识形态的媒体行业还要严格。
在市场经济高度发展的今天,一个合法存在的行业无论所起作用大小,都是国民经济中不可或缺的一环。缺少了这个环节,市场配置资源的效率必然降低或受到损害。从微观方面说,期货业提供了大量的就业岗位,以专业能力为成千上万家企业提供风险管理服务,大量实体企业、金融机构通过期货公司参与市场进行风险管理,上期所的税收贡献甚至超过上证所。我们实实在在为国家经济做贡献,无须妄自菲薄。
其次,期货业是一个容易被人误解的行业。社会对股市的直观认识是可以融资,对基金的认识是理财,却大多把期货市场视为投机市场。理解期货市场首先要了解套期保值的作用和机制,由于套期保值本身具有一定的专业性,导致部分政府主管部门、公众和媒体对期货市场的功能作用不了解、认识不足,对市场的误解造成发展过程磕磕绊绊。解决这一矛盾,一方面,需要加大品种上市力度。股指期货上市后的积极影响之一,就是促进了公众对期货的了解和认识;另一方面,更需要放开国企入市。国企作为国民经济的主体,只有下水期货市场、运用风险管理工具,才能从根本上打破全社会对期货市场的认识偏差。
近期,中期协把期货市场定义为国家风险管理的基础工具,具有振聋发聩、推陈革新的意义。期货市场的本质是风险管理,我国作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而且是以投资和出口为导向、资源能源需求旺盛的经济体,正处于经济增速放缓、发展方式转变的过程中,对于风险管理的需求越来越强烈,改革开放的推进和经济金融的持续健康发展,也必然需要建立一个与之相适应、相匹配的风险管理市场。
期货公司的定位与职能转变
围绕国家风险管理的基础工具的定位,期货公司的定位也在发生根本转变。上世纪90年代初至2004年,对期货公司的定位五花八门,甚至把它归入旅游餐饮类企业、流通类企业。2004年国九条提出把证券、期货公司建设成为具有竞争力的现代金融企业,期货公司才有了金融企业的名分,直到2007年国务院颁布《期货交易管理条例》和2010年股指期货上市,金融企业的名分和待遇才实至名归。近两年来,随着创新业务的推出,期货公司正从单一的通道业务向中介服务、风险管理、财富管理三位一体转型。
中介服务包括境内外经纪业务、混业经营相关经纪业务和对机构的PB业务(即大宗经纪业务Prime Brokerage)。尽管经纪业务越来越不赚钱,但其价值在于,通过开展经纪业务使期货公司成为客户流、资金流、信息流的平台,平台越扎实,创新转型的成功率才更高。纵观互联网企业的发展,如阿里巴巴、腾讯,也都是从单一通道平台到规模化集成平台,再向多元化创新业务、增值业务平台转变。期货公司如没有经纪业务,创新业务则是无水之源、无本之末。
-
相关文章
德迅网 » 对期货市场改革创新的思考
免责声明:本文由网友提供互联网分享,不代表本网的观点和立场;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