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迅网德迅网德迅网

文化丨观后感:《红海行动》的战争与和平

《红海行动》的战争与和平

赵勐希

  “只解沙场为国死,何须马革裹尸还。”这是《红海行动》中饰演舰长的张涵予在开篇对饰演队长的张译说的一句话,这句话可以说揭示了全片的思想立意。在中国传统观念中,军人战死沙场一直是一件值得骄傲的事。

  相较于林超贤导演的前作《湄公河行动》,《红海行动》在导演技法上有了长足进步,故事结构圆润,镜头运用具有爆发力,人物形象扎实,剪辑手法具有震撼力,可以说影片的素质已经初具“好莱坞式大片”的味道,让观众看后大呼过瘾。

  美国著名军事家巴顿曾经这样评价战争:“战争是集合了人类最残酷、最血腥、最邪恶一面的产物,但同时战争也激发了人类最美好的东西——团结、善良和牺牲精神。”《红海行动》在场面调度上的几场重头大戏,使观众直面战争中那些血肉横飞的残酷画面,在视觉呈现上取得了相当的成绩,这相较于之前国内同类影片回避残酷战争画面的做法是大胆的。这种直面战争真相的创作是值得赞许的,但是,还原战争的高烈度并非本质,充分揭示战争中的残酷以凸显和平之意义,才是创作者的良苦用心所在。

  《红海行动》在人物塑造上也一改“高大全”的设置。队长杨锐的大家长作风、狙击手顾顺的骄傲、非战斗人员夏楠的“轴”、观察员李懂的不自信等等,都被毫无顾忌地展示着。这种创作思路更好地拉近了人物与观众的距离,使得他们不再是铜铸铁打的符号英雄,而变成了有血有肉、有情有义的活生生的人。当机枪手佟莉抱着奄奄一息的战友石头,往他嘴里喂糖,口中呢喃“石头,吃糖,吃糖,吃糖就不觉得疼了”的时候,恐怕没有几个人能忍住眼中的泪水。正是这样的时刻让我们真切感受到了军人的荣耀,这比一千句口号和说教来得更有价值。

  《红海行动》在故事结构上一改之前中国战争题材影片节奏拖沓的问题,开篇五分钟左右就切入大事件,人物就被裹挟进核心事件之中,之后剧情步步推进,从护送撤离、到营救、到“黄饼”事件,可谓不给观众留下一分钟的喘息机会,极大地满足了观众对于故事的审美需求。

  此外,林超贤此次最为成功的一点是将《红海行动》的“群像”拍出了味道,多个人物和线索的完成度都堪称可圈可点,这是之前同类型影片不曾做到的。叙事主线稳定、扎实,辅线则很好地起着升华和推动主线的作用。这说起来容易,但“主次不分”其实一直是困扰中国战争题材电影的一个顽疾,《红海行动》很好地做了一次标杆式的处理。

  生长在和平年代的我们,似乎已经忘记了战争的残酷,觉得战争已经离我们很远很远了,但这个世界上,战争何曾消失,饱受战争之苦的人又何止百千,强大的国力才是让我们远离战争之苦的屏障。要珍惜我们拥有的这来之不易的和平,相信这是每一个观看完《红海行动》的观众真实的所思所想。

文化丨观后感:《红海行动》的战争与和平

德迅网 » 文化丨观后感:《红海行动》的战争与和平
免责声明:本文由网友提供互联网分享,不代表本网的观点和立场;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