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迅网德迅网德迅网

对待流行语不妨多些包容心

  “同志”“好好学习,天天向上”“革命不是请客吃饭”“万元户”“囧”“给力”“蓝瘦香菇”流行语,是一个国家的“口头禅”。它们在大众中口口相传,承载着各个时代群体的集体记忆。它们像社会生活中一根根敏感的神经,潜入一个民族或国家的肌理之中。(10月24日 《人民日报海外版》)  
  流行语是一个时代的印记。翻开不同时代的流行语,虽然每个时代的流行语都不一样,但是总能够给我们带来一种惊艳的感觉。简单却被大众认可,简短却能体现一个时代的文化特色,每一个时代的每一个年份,似乎都应该有一两句流行语;而那些能够流传到现在的流行语,更是让我们见证到了,汉语文化的博大精深。 
  流行语能够“流行”,需要有资本。剖析部分流行语,会发现流行语要么反映一个时代的价值追求,要么反映一个时代的精神愿望,要么就体现一定的娱乐和发泄心理。前几个时代的流行语,价值因素和精神愿望的因素多一些,因此,听起来虽然很有时代感,却不会让语言学家们担心;然而,近年来的流行语,却出现了娱乐化和发泄化的趋势,这种类似于“蓝瘦香菇”般的发泄语言,似乎火的莫名其妙,却能够让人们快速追捧。 
  语言学家的担心不无道理,无营养价值的流行语大肆流行,很容易让我们的语言在娱乐中变得“浑浊”。然而,在看待流行语的时候,也需要我们保持一些理性。一些快速流行的流行语,反映的是部分人的心态和部分人的心理,自然,引起的也是泛青年的追捧。如最近流行的“蓝瘦香菇”,只是网民在网络上对其予以追捧,并且青年群体更多,中老年群体,并不“买账”。另一方面,流行语未必能够长久“流行”。仔细翻翻,从互联网诞生至今,衍生的流行语无数,然而,似乎只有“囧”字有幸进了字典,其他的一些流行语,大都只是一时的热火,很快就自我灭失了。 
  流行语不会损害整体语言环境,流行语不会永久流行。基于这两点,我们其实可以对待流行语,多一些“包容心”。主流媒体和主流学者参与到语言文化传播中,将有利于新的具有时代内涵的时代“流行语”产生和留存;而以宽容之心等待不规则流行语的消失的过程,也将是丰富我们的语言文化并促使语言文化在社会的不断自我认知中不断进化过程。(符啟平)

德迅网 » 对待流行语不妨多些包容心
免责声明:本文来自互联网分享,不代表本网的观点和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