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迅网德迅网德迅网

记恩阳区观音井镇万寿村返乡创业人士张云生

“真男人,够意思。”提起他,与其相识、曾共事25年的西安美术学院教授安永灿向记者伸出了大拇指。

??“这娃儿日子好过了,却一直没忘家乡的穷乡邻。”恩阳区观音井镇万寿村5组张明登老人提起他时,饱含热泪。

??他,就是返乡创业带头人、恩阳区观音井镇万寿生态农业休闲康养产业园负责人张云生。

??励志篇

    “穷小子”变身高级工程师

??1981年,17岁的张云生初中毕业,却因家庭贫困不得不外出打拼,在建筑工地,个子不高的他,每天需肩挑140多斤的建材往高楼层上送,每到深夜,摸着红肿的肩膀和双腿,心酸的眼泪只得往肚里咽。

??1985年,张云生北上西安务工。慢慢地,他干好了别人眼中“小、难、不愿干”的活,赢得了良好口碑,1989他年开始独立包工,手下有80多名工人。

??1991年,张云生带领的工程队承建陕西一建的项目建设,因为工程质量好、速度快,陕西省政府的流动红旗连续多年留在他负责的施工项目上。时任项目经理的安永灿认可了他,将他举荐到更高的平台发展。

??1996年,张云生到西安冶炼学院进修函授。他坚持白天上16节课,晚上还要赶到工地加班。1998年毕业考试时,全班40多人,他排名第八,拿到了工程管理学历。不久后,被评为高级工程师,连续五年被评为“优秀项目经理”,连续四年评为“模范共产党员”,成为恩阳人在西安的一面旗帜。

??感恩篇

    不忘根本回报乡邻

??张云生成功了,但他从未忘记家乡的乡邻。跟随他走出去20多年的何永志说,只要有老乡想出去的,不管交情熟不熟,张云生总要想办法给予解决。没有路费的,他垫资安排;没有生活费,他贴心预支;对家里有子女上学、患病的,他总慷慨解囊。

??随着张云生诚信做人的名声远播,如今,靠他这条渠道走出巴中的已有300多人,10多名老乡已有百万身家,上千万资产的已达5人。

??张云生帮助家乡人走出去摆脱贫困,回乡后更是倾情关心关怀。张明登老人常年一人在家,张云生路过看到他家的情况后,不仅给他送米送油送钱,还时常问长问短。

??万寿村朝阳洞的摩岩造像是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已年久失修,几乎摇摇欲坠。从2008年起,张云生每年掏出资金,带头参与维修房屋、加固堤坎、修路、绿化……省级文物终于得到了保护修缮,赢得了各方赞誉。

??创业

    建成产业园让村民家门口致富

??如今走进恩阳区观音井镇万寿村,S型宽阔的柏油路环绕山间,座座新居映照在薄雾与山水间,恍如仙境。2015年,这里被评为省级风景名胜区。

??2014年,张云生返乡过年,家乡的凋敝令他感到痛心。为此,他召集了和他一起在西安打拼的8名老乡,大家围坐在一起商讨后,决定春节后再也不走了。随后,总投资3.05亿元的回乡创业蓝图开始实施。

??然而,满腔报效家乡热情的他们在新的领域遭遇到了诸多瓶颈。何不借用“老东家”的资源?张云生请来了西安美术学院专家指导。很快,沿湖步行道如何铺、生态文化如何体现、土坯房如何改造等问题迎刃而解。为了试验风貌改造方案,他甚至把自家老青瓦房拆了来试验。

??张云生介绍说,按照规划,所有的土坯房“保外改内”,将建成民俗旅馆,力争打造生态康养为品牌的“万寿二日游”。他说,最值得高兴的是,道路、水源和部分产业建好或发展后,村民的生活质量提高了。待旅游业发展后,村民将成为最大的红利受益者。

??一份质朴,一份实在,一生永远牵挂着那份乡情。张云生和他的同伴正默默无闻地行走在返乡创业的路上。(巴中日报)

原标题:为了那份牵挂

德迅网 » 记恩阳区观音井镇万寿村返乡创业人士张云生
免责声明:本文由网友提供互联网分享,不代表本网的观点和立场;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