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迅网德迅网德迅网

史诗序幕 万物起源

[美]大卫·克里斯蒂安 中信出版集团

方木鱼

时下,我们通过多个学科(如人类学、生物学、生理学、灵长目动物学、心理学、语言学、历史学、社会学等)的目镜蠡测人类,因为单一专业的学科知识很难让人综观整个人类。

“我们慵懒地拿着手机,周围是漫无边际的空间。”这是历史学家、《起源:万物大历史》一书的作者大卫·克里斯蒂安在动用丰富的物理学、化学、天文学、生物学、历史学等知识储备之前说的为数不多的几句感性话之一。顺着这个来自138亿年前的宇宙起源故事,我们开始思考:我是谁?我来自哪里?我要去向何处?曾困扰西方哲学的三大终极问题,很容易让我们陷入略带悲情色彩的思考:地球以数以亿万年记的寿命许给我们不足三万六千天的旅程,我们究竟该如何度过剩下的每一天?

将人类历史置于宇宙进化的大背景下,以高屋建瓴的气势俯瞰人类乃至万物的发展全貌,大卫·克里斯蒂安开创了以“宇宙大爆炸”为开端的“大历史”观,以至于前美国历史学会主席、美国世界史学会主席威廉·麦克尼尔甚至将其理论与牛顿、达尔文的成就相提并论。比尔·盖茨也被震撼,不惜斥资一千万美元打造了在线大历史教学项目,更亲自为此书作序,认为终身学习者一定会喜欢这部万物大历史。

这是一本集宇宙简史、地球简史、生命简史和人类简史为一体的硬核书籍。

作者从138亿年前的大爆炸讲起,到宇宙的起源和元素的产生,恒星和行星的出现,黑洞及宇宙的未来……物质在大爆炸后的一秒内形成,而物质不过是高度压缩的能量的一种存在方式。作者写道:“如果你试图用勺子舀起一匙白矮星物质,那定然是徒劳,因为这一匙至少有4吨重。”

地球的产生为孕育生命提供了温床。迄今为止,我们知道地球由地核、地幔和地壳构成,尽管人类最多可以向下挖掘约12千米,而这不过是地球半径的0.2%。

在数十亿年沧海桑田的演变之中,生命开始出现。“大约35亿年前,一场新的进化创新,即光合作用的出现,使某些生物开始尝试利用来自太阳的能流。”如果把宇宙的历史浓缩为一年,从地球开始产生氨基酸,经历卢卡、原核生物、多细胞生物、大型生命体如恐龙等过程,生命也仅仅出现了两个月,而人类的文明则短得只有几秒钟。

约在六七百万年前,人类从黑猩猩中分离出来。而直到1万年前,人类才拥有了农耕文明。我们通过司马迁的《史记》对中华始祖有了大概的了解。可你是否能够想象:司马迁描写黄帝,就像现在的人去写春秋时期的历史一样久远。大卫和他笔下纵横138亿年的世界,是一部不以人类为中心的历史。

合上本书,脑海中忍不住浮现出老子《道德经》中的话:“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翻看《起源:万物大历史》时,我总是很轻、很小心,因为我知道,也许这一页翻过去,就是几千年,几万年,几亿年。

当瓦特发明第一台蒸汽机,化石燃料革命将数亿年来累积的太阳光从地下重新开采出来时,世界开始飞速发展。恐龙先人类而去,还有星星和蛇与我们共存,夸克与手机共存,黑洞与引力波犹抱琵琶半遮面,无处不在的熵正目不转睛地盯着我们。未来究竟会将人类引向何处?也许答案就藏在作者结尾的哲学性思考里:“其实我们迄今所讲的故事还只是个序篇……不过,也许宇宙不止我们一个,故事还会继续。”

一切过往,皆为序章。

懂得了人类从哪里来,在很大程度上就决定了我们下一步要到哪里去。《起源:万物大历史》用最新的知识为你讲述万物的由来,让你对自己在宇宙中的位置和处境有更深刻的领悟。

——比尔·盖茨

将宇宙的时间尺度缩小至十亿分之一,其肇始距今才13年8个月,生命之花出现在地球也就是3年9个月,而人猿揖别不过发生在两天半以前。在这短短的时间段里,这个星球和人类社会都发生了惊天动地的变化,从碳、氢原子和生命孢子中演绎出语言、思想与智慧,最终化成一出人类从畏惧、征服自然直至开始领悟必须与之共存的多彩大剧,但是他们能够继续生活在无忧的伊甸园里的时间只剩下3秒钟了。《起源:万物大历史》是当代科学的“创世记”,大历史的“警世恒言”,孙岳教授的译文准确流畅,值得推荐给每一位关心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读者。

——刘钝(中科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前所长、清华大学特聘教授)

德迅网 » 史诗序幕 万物起源
免责声明:本文由网友提供互联网分享,不代表本网的观点和立场;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