姐的欢喜

郑晓龙 三十年经典剧作的幕后推手(2)

  因为有文笔、有文化,所以高考对郑晓龙来说不算难事儿,但最终他只考上了北大分校。“我没上北大,因为我数学没分,我也没去考,我完全不会。考大学我就想检验检验我到底是个什么水平,其他的四门功课语文、历史、地理、政治总共考了330多分,就靠这四门的总分也够分数线了,于是就被北大分校的中文系录取了。”当时父亲也不太理解郑晓龙好好的为什么非要去考大学,郑晓龙说就觉得那会儿年轻人戴着校徽去上大学也是件非常牛的事儿。“而且我还是带着工资上学,我有八年的工龄。我不到16岁就去了黑龙江建设兵团,后来去了二炮,总共当了五年兵;部队转业后进了电台,当了三年记者。我也是老革命了,我一个月有40多块钱,经常请同学们吃饭。”

  1982年,分配到北京电视艺术中心

  大学毕业那年,郑晓龙29岁,他的想法其实很简单——重回电台。孰料,四年后的电台却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北京人民广播电台变成了北京广播电视局,里面增加了一个电视台,还增加了一个电视艺术中心,“当时的台长就问我愿意去哪儿,我想去电视台,电视台算新闻单位。不过我大学学的是中文,期间还发表过小说和电影剧本。于是,我就想电视艺术中心是搞电视剧的,搞文艺创作的,至少它和我的专业接的比较紧,于是我就在1982年底的时候到了北京电视艺术中心。”

  北京电视艺术中心最早叫北京电视制片厂,和电影制片厂相对的意思,但后来有人说“厂”都是企业,还是叫艺术中心吧,毕竟是事业单位,于是北京电视艺术中心的名字就固定了下来。虽然是抱着十足的好奇和满腔的热情到了一个全新的领域,但电视剧到底是什么,郑晓龙坦言,那会儿真的没有很明确的概念。在郑晓龙去之前,北京电视艺术中心只拍过《矿长》《头发的故事》。“更多的业内人认为电视剧接近于电视电影,而且那会儿中心的工作人员像林汝为(《四世同堂》导演)等都是来自长影、西影以及从各个电影厂调来的人,他们都有拍电影的能力,想回到北京,但北影厂又进不去,就都集中到了我们这儿。”所以,电视剧到底是什么,大家都是一个有点迷茫又在不断学习的状态,并无成功的经验可以借鉴,完全是凭感觉去摸索。

  因为是大学生,在校期间还发表过小说、电影剧本,郑晓龙很快成为艺术中心编辑部的主任,还写了《空中小姐》和《迈克父子》两个剧本。虽然播出后在业内还算有点影响力,但其实尚未播出时也受到很大的质疑和争议。因为以往的影视作品都是表现英雄人物、先进人物、好人好事,而《空中爱情》是一个讲述爱情故事的作品,这是从来没有过的。于是就出现了两种声音:一种是,这种作品的意义在哪里?另一种是,歌颂人类最美好的情感难道不是意义吗?最终,年轻人的声音和争论得到上级领导的支持,《空中小姐》和《迈克父子》得以顺利播出。

  1991年,《编辑部的故事》遭遇阻力终播出

  如果说讲述普通人生活情感的、中国长篇电视连续剧的开篇之作《渴望》在1990年12月播出时比较顺利的话,那么同样被奉为经典的《编辑部的故事》就在筹备期间和播出时均遭遇过相当大的阻力,“当时这部剧主要被认为是知识分子的插科打诨实在对生活不严肃,还设置了‘马列主义老太太’牛大姐,老实巴交但有点抠门小气的刘书有,还有本质不坏但唯利是图的余德利,等等,他们每个人都有点小毛病,这些人怎么能成为艺术作品的主要人物呢?”

  郑晓龙先请思想比较开放的,当时北京广电总局的老局长张永经做艺术顾问,有人劝张永经,“不要拍,别晚节不保”,但张永经力排众议,《编辑部的故事》才得以立项开拍,“张永经主要觉得这作品首先是无害,其次是讲了当时各种各样的社会现象,在笑声当中讽刺社会当中的一些问题,比如‘金钱不是万能的,没有钱是万万不能的’”。郑晓龙回忆说。

  能拍是第一关,能不能播又是接下来的一道坎。1992年春节,时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书记处书记的李瑞环到北视中心视察,他透露说,身边年轻的工作人员跟他说很好,很有意思。于是,《编辑部的故事》得以顺利地在全国播出,不仅拿下大大小小的奖项,还成为了国产剧历史上的又一部经典。据说,姜文后来和郑晓龙合作《北京人在纽约》,就是因为看了《编辑部的故事》,他没想到电视剧能拍得这么有意思。

  《编辑部的故事》开了不少先河,不仅是国内第一部系列剧,还是国产剧植入广告的鼻祖。在第五集的开头,余德利神神秘秘地抱进来一个东西,并给牛大姐介绍这是矿泉壶,专门做矿泉水的。厂家要在刊物上做广告,先给一个样品试用,广告植入的理由非常自然、合情合理,毫无遮掩地陈述了产品特性,最后还补充了一句“这玩意少喝,喝多了打嗝”。郑晓龙说,那会儿对“金主”还有剧情都要负责,“我们不光编台词、还编情节,还要看起来合情合理,又让对方满意。”当时,百龙的矿泉壶产品推出不久,几乎谈不上什么知名度。郑晓龙回忆说:“《编辑部的故事》拍摄时,那个老板来的时候带了好几个人,六七个人从一辆黄色小面包里下来,等他回来感谢我们的时候是坐着大奔来的。”后来有评价说,国产剧的这个首次植入可以作为行业范例,不像现在大多植入广告太不走心,只满足“金主”了,完全不顾及观众。

  1993年,《北京人在纽约》克服困难引轰动

  现在剧组出国取景拍戏已经十分常见,少则十天半月,多则占到拍摄的近半时间,但全程在国外取景的剧组仍不多见。一是人员成本、制作成本问题,二是相关剧情其实和国外的自然环境尤其是文化氛围关系不大,“国外取景”更多的是一个宣传卖点而已。

  但是,15年前在美国拍摄的《北京人在纽约》不仅是一部实打实的全程海外取景,而且反映了上世纪90年代初的“出国热潮”以及中西文化的矛盾。“因为要拍《北京人在纽约》,所以我认为必须去美国拍。不在纽约拍,在国内弄个假的,我觉得这个不可能,而且从去美国体验生活、采访,回来搞剧本,在这个过程中我看到了美国生活的方方面面,不光是外景上的不一样,内景也很不一样,你在中国哪找Supermarket,(上世纪)90年代初那会儿还没超市呢,街上还都是打酱油的小铺呢,是拿大木勺舀的那种……”

  “第一是没有钱,第二对国外的了解特别少,但就是胆特别大。我们那个剧组40多个人,21集的戏整个在美国拍了差不多一百天吧。”郑晓龙回忆说,在拍《北京人在纽约》之前,他在1985年的时候去过一次香港,完全没有出去的经验。“当时出国是一个社会风潮,多少人都想出国,因为那会儿不像现在,那会儿国外的物质条件和国内差距太大了,车辆、街道和人的富裕程度和现在完全不一样。”郑晓龙第一次去体验生活,去了纽约、洛杉矶、旧金山……十几天的时间里对美国概况有了大致的了解;第二次就是去纽约开公司了,一家录像带租售的公司,我在那儿当总经理呆了三个月,回国后就开始弄《北京人在纽约》的剧本。

  1. 【2011圣诞节祝福幽默短信】圣诞节经典短信
  2. 国际护士节短信:经典护士节短信50条
  3. 七夕情人节短信:七夕情人节经典祝福短信
  4. 经典的五一劳动节祝福短信精选
  5. 有奖征集经典语言京报网请您写短信
  6. 11日经典幽默短信推荐:美什么呀?都没下一代
  7. 中秋短信 2014中秋节经典祝福短信祝福语幽默祝福短信段子20条精
  8. 2018秋分经典祝福语短信 微信朋友圈不能少的祝福
  9. 2018立秋经典微信短信祝福语 告别七月流火的日子
  10. 2016春节祝福语:2016年最新猴年春节经典祝福短信

打赏

取消

感谢您的支持,我们继续努力完善网站!

扫码打赏
扫码打赏,1元、5元、10元...

打开支付宝扫一扫,即可进行扫码打赏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