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迅网德迅网德迅网

青春励志故事:林巧稚

“产钳,产钳,快拿产钳来……又是一个胖娃娃,一晚上接生三个,真好!”这是一位妇产科医生在生命弥留之际留下的最后的话,其间充满了职业的满足感和成就感。

这个医生就是林巧稚--一个终身未婚,却拥有最丰富的母爱;没有子女,却是拥有最多子女之爱的传奇女性。她是中国妇产科学的主要开拓者之一,是北京协和医院第一位中国籍妇产科主任及首届中国科学院唯一的女学部委员(院士)。她一生接生了5万多名婴儿,在胎儿宫内呼吸、女性盆腔疾病、妇科肿瘤、新生儿溶血症等方面的研究做出了杰出贡献。

她走的那一天是1983年4月22日。闻讯赶来哀悼的人络绎不绝,有她生前挚友、同事、学生,有她生前诊治过的患者和她接生的人,还有日理万机的中央领导同志。

“不为良相,当为良医”

林巧稚出生于厦门鼓浪屿的一个基督教家庭,父亲早年留学新加坡,是一个受过现代教育的归侨。思想开明的父亲没有因为巧稚是女孩而轻视她,因此巧稚没有像其他女孩一样裹小脚,早早嫁人,而是从小就跟着哥哥和父亲一起学习英文,诵读圣经。然而不幸的是,在林巧稚5岁时,她的母亲因为身患宫颈癌不幸去世,而父亲在母亲去世之后不久也因伤心过度病倒了。“学医,当个医学家”当时还是个孩子的林巧稚在失去亲人的痛苦中在心底里植下了学医的宏愿。

在林巧稚20岁那年夏天,她离开家,乘船去了上海,去报考有教会背景的北京协和医学院。林巧稚没有出过远门,一路上新鲜和不安如影相随。而临行前父亲那句“不为良相,当为良医”的教诲更是一直萦绕在耳边,让她心中更多了份沉重。

七月的上海酷热难耐,考场上的林巧稚奋笔疾书,因为她知道这次考试只招收25人,她只有全力以赴才能进入这所她梦寐以求的大学。忽然,安静的考场有些躁动,只见一名女学生被抬出了考场。天气太热,这名女生中暑晕倒了,监考老师因为是男的而不方便施救女生,只能差人联系考场外她的家人。

  晕倒女生的情况越来越紧急,而家属还没有赶到。这时,林巧稚站了出来,她迅速把中暑的考生安置在了阴凉处,随手解开她的领扣,喂她喝水,让她吃下仁丹……女生终于苏醒,周围的人都长舒了口气。林巧稚仅用了十分钟就迅速处理了这起突发事件,但当她回到考场时,考试却结束了,林巧稚很失落,她最有把握的英语科目竟然没有答完。

她闷闷不乐地坐上了回厦门的火车,没有了初来上海时的兴奋和喜悦,有的只是和梦想失之交臂的惆怅。然而就在林巧稚回家一个月后,她却意外地收到了协和医学院的录取通知书,或许是她没有答完的试卷已经很优秀,或许是她面对病人的果断和忘我,让她赢得了另外一场“考试”--年纪轻轻,就有“爱‘病人’胜过爱自己” 的职业精神。总之,林巧稚最终圆梦协和医学院。

爱心和实力铸就女医生不平凡之路

协和医学院作为当时最好的医学院校,对学生的要求是相当严苛的,每门功课七十五分以上才算及格,有一门不及格留级,两门不及格即除名,没有补考和商量的余地。在林巧稚看来,只有更加刻苦的学习,才能最终实现自己的医生梦。此后,无论夜阑人静,还是黎明微曦,人们总是能看见林巧稚窗下苦读的身影。

1929年毕业时,一同入学时的25名同学只剩下16人,林巧稚的成绩始终在班里高居榜首,获得了协和的最高荣誉奖“文海奖学金”,她也是协和历史上第一个获得该奖项的女学生。

在协和医学院苦读的八年里,林巧稚不仅积累了扎实的专业知识,协和“慈悲、专注、自省、一切以病人为中心”的精神更是深深地烙印在她的心中。几年后,林巧稚面临毕业的选择。在当时的中国,重男轻女的传统思想相当严重,女性是男人的“附属品”的观念大行其道,而大街上丢弃、售卖女婴现象也不鲜见。

  或许是为了那些苦难中的中国妇女,亦或许是为了纪念在病痛中死去的母亲,作为优秀毕业生的林巧稚并没有选择热门的外科、内科,而是选择了当时并不受人重视的妇产科,她要用自己的所学帮助更多的中国妇女改变生活。从此,协和多了一位“说话做事直截了当,工作能力不逊男人”的女大夫。

机会总是眷顾有准备的人。林巧稚从医生涯的命运转折也是在不经意间到来。

那是一个圣诞节前的平安夜,几位外国医生因为要参加聚会早早地离开了医院,留在病房的只有助理住院部医师林巧稚。夜晚病房的光线柔和,静谧安宁,病房里的大部分病人已经睡了,偶有刚做完手术的患者,发出轻声的低吟。忙碌了一天的林巧稚刚查完房回到值班室,打算小憩会儿。突然,她看见急诊的灯亮了,林巧稚迅速跑到急诊室。只见病床上躺着一个20多岁的女子,面色苍白,皮肤湿冷,已经处于半昏迷状态。通过家人的描述和初步地检查,林巧稚判断病人为宫外孕,需要马上手术,否则会有生命危险。没有片刻迟疑,她一边通知立刻准备手术,一边拨打电话给主治医生,可是电话里传来的却是阵阵忙音。林巧稚的心揪的一阵比一阵紧,终于电话通了,“喂……”电话里的声音很嘈杂,隐隐还有音乐声。听了林巧稚的报告,电话那头的主治医生迟疑了,他说“抱歉,抱歉,这里离医院很远。”林巧稚急得声音有些嘶哑,她又一次说到病人的危急。电话那头沉默了片刻说道:“外面雪很大,赶过去要很长时间,病人等不了的。请你负责吧,可以让病人转院……”

挂断电话,林巧稚看着病床上危在旦夕的病人,突然冷静下来了。“这样大的风雪夜,她还能去哪呢?我是医生,眼下能做的就是全力去抢救!” 林巧稚没有过多地考虑自己只是一位助理住院医生,没有做手术的权力,而是和多年前在上海的考场一样,又一次把自己的前途和命运抛在一边,毅然走向了手术台。

无影灯下,林巧稚站在手术台上,全神贯注,仿佛全世界都不存在了,眼睛里心里只有这位病人……清创、整理、缝合、包扎,一切都进行得有条不紊。血压回升,体温回升,脉搏逐渐恢复正常,生命体征又重新活跃起来。

  林巧稚的成功并不是凭借幸运。在她拿起手术刀的那一时刻,手术刀是炙热的,连带着她生命的体温,带着她多年刻苦学习的医术和胸有成竹的自信,更凝聚着她对生命的理解和敬畏。

就这样仅仅半年时间,林巧稚就凭借自己出色的表现,从一名助理住院医生被破格聘为总住院医生,并被聘为协和医学院妇产科学系的助教,走完了常人需要5年才能走完的路。

在协和,林巧稚是第一位任总住院医生的女性,也是当时协和医院妇产科职位最高的中国医生,然而这代价是巨大的。在那个社会普遍不重视女性的时代,留在协和就意味着必须接受协和那不成文的规定“聘任期间凡因结婚、怀孕、生产者,作自动解除聘约论”。这种选择对于正值恋爱、婚嫁之龄的林巧稚是痛苦的,然而出于对医学事业的热爱,因为“爱病人胜过爱自己”的执着,林巧稚毅然选择了留下。

撒播爱的天使

林巧稚不仅医术高明,她的医德、医风、奉献精神更是有口皆碑。

#p#分页标题#e#

抗战爆发后,北平沦陷,协和医院因为是美国人办的而得以幸存。1939年,林巧稚受协和派遣到美国进修。一年后,她谢绝了芝加哥大学妇产科的挽留,回到灾难深重的祖国。她知道,自己的同胞需要她的医疗服务。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协和医院也被迫关闭,但林巧稚仍然没有离开沦陷的北平,她在胡同里办起了私人诊所。

当时来诊所看病的多半是过去没钱就诊协和的穷苦人,林巧稚有一个特殊的就诊包,里面总备着现钱,对贫病交困的人家,她不收分文药费,还予以资助。她将医生的救死扶伤、造福病人的宗旨演绎到了一个新的境界。

有一天,黄昏时分下起了雨,病人比平时少了些,诊所也就较平常早一些关门。

  刚关门不久,诊所门外就传来急促的拍门声。林巧稚刚打开门,一个浑身湿透的男子就上气不接下气地向她求救:“快,快……家里的不行了……”林巧稚没等他讲完赶紧拿起就诊包跟着冲入滂沱大雨中。雨夜的路不好走,等他们赶到时已是午夜时分。推开门,只见一个产妇躺在撤去炕席的光炕上,一动也不动,林巧稚检查发现孩子胎位不正,属于难产。林巧稚迅速采取了救护措施,经过一阵紧张的忙碌,孩子终于出来了。林巧稚长长地舒了口气,疲劳的她想坐下歇会儿,这时她才发现这户人家竟然没有凳子,一贫如洗。看到这样的情形,林巧稚默默打开了自己的就诊包,拿出了几张钞票放在炕头,说道“她太辛苦了,等她缓过来,你给她买点吃的补补”。没等那家人反应过来,林巧稚已经消失在了茫茫雨夜中。

林巧稚曾说过:“作为一个医生,既然病人把自己的健康希望给了你,你就要尽心尽力,负责到底。”正是怀着这样的信念,在那动荡不安的日子里,林巧稚的诊所整整坚持了六年。六年里,在东堂子胡同10号的诊所,在病人的家中,在烈日当空的街道上,在夜色沉沉的星空下……人们总能见到她忙碌的身影。六年里,林巧稚共接诊上万余人,留下了8887份档案。这8887份档案不仅记录了病人的病史,更记录了一个个感人至深的故事,见证了一个个新生命、新希望的诞生。

忠实的爱国者 人民的科学家

新中国成立之后,林巧稚感到欢欣鼓舞,她在短文《打开协和窗户看祖国》中写道:“协和的窗户打开了,竖起了五星红旗……我们为祖国伟大的进步感到光荣骄傲。”她以更大的热情投身到了新中国的医学事业中。她经常带领医务人员深入农村、城镇考察妇女和儿童的疾病;为了降低我国新生婴儿死亡率,防治妇女宫颈癌,她撰写了妇幼卫生科普通俗读物《家庭卫生顾问》等书,受到人们的普遍欢迎;为了治疗新生儿溶血症,林巧稚邀请有关专家座谈,终于创造出用脐静脉换血的医疗方法,填补了国内在这方面的空白。在临床上,林巧稚把帮助妇女生产和护理,变成了一门精湛的艺术。举凡经她的手,绝大多数难产的孕妇,都会化险为夷。林巧稚,凭着爱心和高超医技,赢得了千千万万妇女、母亲和儿童的心。

  由于长时间的高负荷工作,林巧稚病倒了。这位毕生都在为保障妇女儿童健康而奋斗的医学家躺在病床上依然没有停止工作。她曾说“我一闲下来,就会感到寂寞、孤单,生命就会完结”。林巧稚开始记录自己一生的医学实践探索心得--《妇科肿瘤》。整整耗时4年,她终于完成了这部50万字的专著。然而书完成了,林巧稚却走了。

林巧稚曾说:“我一生最爱听的声音就是婴儿的第一声啼哭,这些哭声让我感受到生命的奇妙,感受到作为医生的自豪,也体会到了作为母亲的快乐。”

为了倾听这美妙的声音,为了她深深爱着的妇产事业,她放弃了婚姻、家庭和作为母亲的权力,用自己的青春和生命践行了“爱病人胜于爱自己”的诺言。(记者 刘敏慧)

德迅网 » 青春励志故事:林巧稚
免责声明:本文由网友提供互联网分享,不代表本网的观点和立场;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