姐的欢喜

欢迎光临
皆大欢喜传递正能量

励志创新 合肥高新区吹响“二次创业”号角

励志创新 合肥高新区吹响二次创业号角

2006年01月09日 10:16

  “引领风气之先”的气魄一直沉淀在合肥人的骨子里。1993年,合肥掀起“万燕”的红盖头,世界第一台家用VCD诞生了。历史上,合肥拥有不少第一:生产出中国第一台空调,研制出中国第一台微型计算机,建成中国第一个同步辐射实验室……他们在各自的产业领域均引发出革命性的效应,然而合肥却没能借此东风扶摇直上,赚个钵满盆溢,那些本应成为合肥高新技术的龙头企业先后转投他乡,在外省发扬光大。

  一场轰轰烈烈的科技造富运动,让合肥感受到切肤之痛:作为造富运动的发起人,合肥多次扮演了“替他人做嫁衣”的角色,没能为自身带来明显的经济效益。合肥是全国屈指可数的科技城市,如何抢抓机遇、乘势而上、奋力崛起,是合肥人现在最关注的话题。

  随着东部沿海地区的产业向中西部梯度转移,机遇之门再一次向合肥透出一条缝隙——长三角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土地和能源稀缺的矛盾也日益突出,越来越多的企业将目光内移至华东经济板块的腹地,产业梯度转移规律与安徽省“东向战略”的经济发展思路不谋而合。

  2004年11月12日,科技部正式下文:同意合肥建设国家科技创新型试点城市实施方案,“合肥科学城”隆重地从幕后走到了台前。首个国家科技创新型试点城市——合肥,正在开垦一块自主创新的试验田。

  为使机遇不至于再次掠合肥而过,作为第一个科技创新试点城市的领头羊——合肥高新区,在这场对接长三角经济发展的战役中,当仁不让地站到了风口浪尖,创新成了这里的最强音。

  开采人力资源的富矿

  了解合肥高新区的人不会忘记,20世纪90年代初,高新区破土动工时,在全国已属后来者。但是,合肥高新区的创业者敢想、敢闯、不怕吃苦的精神使得后来者居上。

  与诸多“智力贫血”的发达城市相比,合肥的科教资源犹如一座富矿,等待开采。中国科技大学、合肥工业大学、安徽大学等一大批教育战线的“国家队”,都驻扎在合肥高新区的周围。作为我国重要科教基地,合肥拥有安徽省45%的科研机构、70%的中央驻皖科研机构,75%的授权专利,58%的科技经费,63%的科技人员,72%的硕士,99%的博士,这些资源大多集中在高新区。如今,科技人才成为合肥高新区自主创新的中坚力量。

  在合肥高新区有这样一个“奇怪”的现象:高新区的创业者大都毕业于合肥的高校。他们都有很高的学历,研究成果也很突出,理所当然,走出去发展可能会有更美好的前途,但是他们却选择留下来。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让他们决定留在合肥,而不外出谋得更好的发展呢?

  阳光电源有限公司总经理曹仁贤就是这样的创业者,在合工大顺风顺水地读完本科、保送研究生后,他没有回到具有得天独厚优势的家乡浙江创业,而是留在了合肥高新区,完成他的人生梦想。他的决定让不少人“匪夷所思”,但更让人“匪夷所思”的是他的公司的发展。在短短八年时间里,当年在煤研所租用两间小房起家的小作坊,如今已是一家总资产4000万元、年销售额5000万元的高新技术企业——阳光电源。曹仁贤带领他的伙伴们研发的太阳能和风力发电技术,在西部屡建战功,成为西部“光明”行动的“红色”使者。

  对于角色的转换,曹仁贤感触颇深,“这种角色的转换是一个痛苦的过程,因为原来是搞科研,带学生等等,这样子我就闷坏了。但是办了企业以后,我必须要保证在生产过程,产品质量达到客户的设计要求。一整套流程下来,我就完全换位成一名管理者。”

  在合肥高新区,像曹仁贤这样的知识型富翁不乏其人。他们普遍拥有丰厚的知识技术背景,更有着常人难以企及的胆识与勇气。

  英图公司老总汤健可谓合肥高新区创业者的典型,46岁的汤健曾任8年合工大副校长,为美资企业英图公司落户合肥牵线搭桥。当对方请他出任公司老总时,汤健曾犹豫不定,这条路是他从未考虑过的。汤健直言告诉记者:“用一句最俗的话,‘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着泪水因为我对这片土地爱得深沉。’当时,迫使我作出人生中最大选择的原因是,我对合肥这片土地的感情,想要建设好它,只有出来干实业,才能最终将我们的研究成果转化为商品,从而带动合肥的经济发展。”

  合肥高新区驻有高新技术企业200余家,这些高新技术企业中70%以上是民营企业,他们的创始人绝大多数和曹仁贤、汤健一样,是某一科研领域颇有建树的学者专家。从象牙塔步入商海,由科研人员转型为企业家,他们改变了传统工商业积少成多、勤俭致富的模式,凭借自己的知识和智慧创造了企业的奇迹,结束了科研成果止步于实验室的尴尬局面。

  为了培养更多的这类知识富翁,合肥高新区专门建立了5000万元的创业基金,对符合条件的科研项目给予资金支持。

  在合肥高新区,有一个广为流传的3名大学生创业的经典案例:3名大学生开发了一种软件技术,但面临资金和场地的困境。高新区管委会得知这一情况后,为他们提供了10万元启动资金和免费场地。半年后,项目成功了,10万元变成400万,1年后,这个数目又扩大到1400万。

  合肥高新区为何花如此大的气力来做这种“好事”?对此,合肥高新区主任郭超说:“合肥本身不缺人才,关键是如何留住人才。如何为人才的创新创业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我们要树立‘人才是第一资源’的观念,充分发挥科教优势,深入实施人才发展规划,加强高等院校及科研院所与企业的人力资源互动,培育形成一支高素质、善经营、懂管理、适应国内市场竞争的企业家队伍。”

  如今,合肥高新区从业人员由2000年的42160人增加到2004年的56387人,大专以上人员由2000年的9914人,增加到2004年的20807人,增长110%。具有高级职称人员2300余人,有博士生和硕士生1200多名,留学回国人员300多人。这些人才成为合肥高新区改革发展的一座富矿。同时,合肥高新区也为高科技人才提供了一个广阔的创业舞台,使得创业者用激情和智慧在这里演绎创新的篇章,在他们用知识给自己致富的同时,也给高新区企业的发展带来了勃勃的生机。

  掀起“保姆式服务”的盖头来

  如果将企业的自主创新发展比喻成“种蘑菇”的话,那么,人才就是辛勤的园丁,为了培育出爽口嫩滑的蘑菇,他们还得营造出适宜的“气候” 和“温度”。才能让蘑菇茁壮成长。

  1. 量子女神ceo贺敏接受专访:诠释天使爱心全球计划
  2. 总书记回信勉励“青年红色筑梦之旅” 引广大青年学子共鸣
  3. 威海文登团区委:凝聚社会力量 助力精准扶贫
  4. 《中国好商机》上演现实版“咸鱼翻身”
  5. 岑巩县青年典型走进田间地头分享励志人生

打赏

取消

感谢您的支持,我会继续努力完善网站!

扫码打赏
扫码打赏,1元、5元、10元...

打开支付宝扫一扫,即可进行扫码打赏哦

分享给小伙伴们:

评论

说点什么吧
  • 全部评论(0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