姐的欢喜

欢迎光临
皆大欢喜传递正能量

推荐印度电影《护垫侠》:一个用“女权主义”包装的创业故事

  最近在“观察者网”上看到一篇新闻报道介绍一部印度电影《厕所英雄》,报道里详细地讲了整部电影的情节,等于是剧透了。我看了倒也不觉得动心,反而是看报道后面的评论里有一个人说,这同一个主演拍的另一部叫《护垫侠》的电影更有意思,如果点赞他那条评论的数量足够多,他就写个影评。这就引起了我的好奇心,虽然也没因此点赞他的评论,但立即就找了这部《护垫侠》来看,看完之后决定:我也要写篇影评!

  这部电影的前半部分的水平只能说是不过不失。作为外国人,我不晓得这电影里拍的内容有没有夸大其辞,只能它怎么拍我就姑且怎么信,就当是在看稀奇的西洋镜。我们都知道中国电影在外国受好评的,都是揭发所谓“黑暗面”的落后事物,中国人自己看反而觉得“这是什么鬼?”所以不能排除印度电影也有这种哗众取宠的倾向,里面的内容有多少反映印度的普遍现状,有多少是艺术性的夸大加工,我作为无知者还是不予置评为好。

  我想起一件小时候的事。早在我还是个小孩的时候(即还没有那个女性生理现象的时候),有一天我拉开父母房间的抽屉,发现一包东西,里面有一个个独立小包。当时的我以为是避孕套(汗),于是十分好奇,偷出其中一个小包,然后躲到无人处把它拆开来看,只看到里面是一堆棉花(其实不是棉花,正如这电影里的男主人公那样,我也误会了),完全莫名其妙,不知所以然。由这记忆可知,中国早在80年代中期,至少是珠三角的五六线小城镇的女性就已经在用卫生巾(这电影翻译成“护垫”)。上述那篇“观察者网”介绍《厕所英雄》的报道后面有一个评论,我认为十分精到,说印度电影总是善于将贫困问题拍成文化问题。印度乡村不建厕所明明是因为没钱建,却说成是文化观念落后保守不愿意建。当然再后面又有人表示反对,说中国还很贫穷的时候,最穷的农村也会挖个茅坑充当厕所,印度农村不建厕所就是因为文化观念的妨碍,而不是贫穷。厕所问题先不论,但以我看《护垫侠》这部电影所获得的信息,印度女性不用卫生巾明显是贫穷问题,文化观念的妨碍即使有,也是次要的。因为男主的妻子第一次收到丈夫送的卫生巾时,还是很高兴的,直到看见上面的价格标签是55卢比——折合约5元人民币,我看完这电影后去搜了一些影评看,有个评论让人喷饭:“5元人民币一包(注意:不是一个)的护垫都嫌贵,说用不起?难道我是何不食肉靡”吗?——后来男主发明的廉价机器让卫生巾的价格大幅下降到2卢比,并由女性去销售时,大家都很接受,一下子就成了爆款。由此可见,中国80年代中期珠三角小城镇的富裕程度已经远超电影故事发生时的印度(2001年)。

  再补充一件有点关系的事吧。应该是比我“偷拆”母亲的卫生巾更晚一些的时候(应该是我自己也已经有了女性生理现象之后),有一段时间我热衷于“报告文学”,看了不少这方面的书,其中有一本是关于当时中国的离婚率持续上升的社会现象,其中讲了这么一个应该是发生在中国北方的真人真事:有一位女教师的丈夫突然发现自己身体的那个不可描述的部分有不可描述的不适,去医院一检查,发现他得了不可描述之病。他是个正人君子,从来没有在外乱搞,唯一有可能被传染的途径就是妻子。于是他回家把妻子臭骂了一顿,并且跟她离婚了。在那个年代因为这种缘故离婚,那女教师自然是身败名裂,不但家庭破碎,也被社会鄙视,连工作都丢了。可是其实她是冤枉的!原来她有一天把一个在外面乱搞的女学生带回家进行教育劝导,那女学生突然来了那生理现象,善良却缺乏卫生防范意识的女教师竟然把自己的卫生带借给那女学生用。卫生带就是《扩垫侠》那电影里印度乡村的女性还在普遍使用的布条,脏了就洗,洗完再反复使用,所以当然成本要比用完即弃的卫生巾便宜很多,但卫生程度就差远了。只是中国女性应该不至于害羞到晾晒卫生带都要藏在裙子下,其实根本晒不到太阳,没有获得阳光所具备的天然杀毒功能。但不管怎样,卫生带只该一人使用,不该借给别人用。那不可描述之病的传染源其实是那个用了她的卫生带的女学生,根本不是她自己。看了这故事之后,我印象深刻,觉得这比什么生理卫生课都更有教育意义。

  说回电影本身。如前所述,前半部分只能算是不过不失,一方面我只是怀着一个外国人的猎奇心态看故事,另一方面却并不觉得那男主的所作所为有什么感人之处,因为我觉得他真是太蠢了嘛:“哥们,你这是要把卫生巾这种人家早就发明出来的东西,再重新发明一次吗?”这就是我一边看着他一次又一次失败,一边在心里默默吐糟的话。

  但这部电影真正精彩之处是在后半部分。男主在不断试图自制卫生巾失败后,看到一家外国销售成套的卫生巾生产流水线的公司制作的展示视频,他那“理工男”的天资开始发挥作用,自动地把流水线拆分成几个环节,每个环节都能用独立、便宜得多的小机器完成。于是他终于走到了“创业”的关键转折点:从原来一直试图自制廉价卫生巾,转为试图自制生产卫生巾的廉价机器。是的,我看到中途就已经把这电影当成一个“创业故事”来看,而不是什么“护妻狂魔”的爱情故事或“女权主义”的价值观宣传片。前半部分我觉得男主很蠢,蠢到我对他的“爱妻心切”根本无法有同情之感,就是因为觉得他那创业思路完全是错的嘛。正如上述所说,人家已经发明出来的东西,你干嘛要重新再发明一次呢?关于如何制作不会浸漏的卫生巾,你需要的不是发明,而是学习啊!更何况他根本不是材料化学的专业人士。到了这个从自制卫生巾改为自制生产卫生巾的机器的转折点,我立即看出他要成功了,因为这才符合他的出身是一名优秀的机械修理工的“比较优势”嘛!嗯,经济学的理论逻辑是无处不在的。也是从这时起,我开始怀疑这部电影是根据真人真事改编的,因为只有事实才会如此地符合经济学,编剧的脑子没那么好,编不出这样合乎逻辑的剧情。前半部分的男主太蠢,让我觉得这符合编剧的智商水平,只为煽情(男主对妻子的爱情)可以不顾逻辑。但根据惯例男主迟早一定会成功的,这么蠢的人也能成功,也就只有在虚构的文艺世界里能存在。但有了这个转折,一切就合理了。男主之前一直失败正是因为所作所为不符合经济学理论,当然只能被淘汰,不会有任何哪怕只是一丝的成功可能;这一刻他终于开窍,所作所为符合经济学中的“比较优势理论”了,成功才是有可能的(当然还只是可能而已)。

  这里顺便再说一句。在搜索这部电影的影评时,我看到有一个评论是比较值得深思的,那就是评论者显然不知道这部电影是取材于真人真事的,质疑了一句:用简陋机器进行的小作坊生产,成本能斗得过大机器的工业化批量生产?确实,当这电影里的男主第一次购买卫生巾,为其55卢比的“昂贵”(汗)深为震惊时问了一句:这护垫难道是用黄金做的吗?那时我就已经在心里吐糟:你懂什么!印度的护垫普及率那么低,没有大量生产的规模效应。少量铺货到成千上万的农村更是成本高昂,你以为价格只包含生产成本吗?后来再看下去,原来所有主要的原材料(从里面所谓的“棉花”其实是人造的合成纤维,到包在外面直接接触皮肤的棉纸),都是从外国进口,如此山长水远地运过来,成本能不贵吗?就算你自己直接购买原材料,亲自制作,也不见得能将成本压低。总之,男主开始想通过自制卫生巾来降低成本,怎么看都不靠谱。直到后来从降低生产机器的造价下手(估计这个成本才是卫生巾总成本中的大头),才是真正的突破口。但上述的评论按理说应该是对的,小作坊生产没有规模效应,怎么能斗得过流水线大机器的批量生产呢?细想就不难明白,正因为印度的护垫普及率那么低,市场规模不大,批量生产的规模效应其实发挥不出来啊!

  1. 推荐印度电影《护垫侠》:一个用“女权主义”包装的创业故事
  2. [济南故事] 草包包子:济南版的“狗不理”
  3. 四川小伙的新发明,日企两亿买断被拒绝,专利已获95个国家认可
  4. 数学如何不枯燥?小学老师发明“数学日记”
  5. 小故事:让汽车营销更有爱

打赏

取消

感谢您的支持,我会继续努力完善网站!

扫码打赏
扫码打赏,1元、5元、10元...

打开支付宝扫一扫,即可进行扫码打赏哦

分享给小伙伴们:

评论

说点什么吧
  • 全部评论(0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