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迅网德迅网德迅网

为了理想,你愿意复出多少?电影《驴得水》观后感

我这么晚才看这部电影,所以假设大家都已经看过了也知道剧情了对吧?如果还没看过,倒真推荐大家看一次。这里就不再赘述了,讲讲我的观后感:

1)时代背景把握得很好

民国三十一年,也就是1942年。对中国是官方抗战进入第六年(或者按照最新标准第十二年);而作为整个世界都在进行的二战则是1941年底日本制造了珍珠港事件(只有“百度知道”知道是1942年12月,百度有毒,再次指出),美国参战,在中日战争战场美国人支持中国人,进而在中国寻找合作伙伴。和蒋介石的重庆政府、毛泽东的延安同时取得联系。

为了理想,你愿意复出多少?电影《驴得水》观后感

百度总之很不可信,现在我已经把“百度来的”当作一句笑话了。可惜大家Google不到,但Ungoogleable不至于沦落到“百度可知”呀。一叹。

影片设计在42年的四月底和五月底各一次的两三天,这无疑是舞台剧的设计。但是时间的把握也算是相当到位。

2)糟糕的币值概念

金庸和梁羽生习惯了让自己笔下的英雄好汉在古代社会一掷千金。看来《驴得水》的作者也是如此,虽然只是去了一次1942年。乱用钱肯定是虚构作者们的通病,不知道为什么。讲现代的故事这方面就好一些,但是只要时代一变,币值首先就会搞错。几乎一定会搞错,好像当时不是和现在一样的一个经济社会一样。

民国的物价也是一个大坑,讲起法币的购买力变化我们总可以得到这一则:

100元法币 1937 年可买两头大牛,

1940 年可买一头小牛,

1942 年可买一只火腿,

到1945年只能买两个鸡蛋,

1947 年买一个煤球,

1948 年买四粒大米,

1949 年只值1200万分之一粒大米。

抗战期间的后方,物资紧缺,通货膨胀得厉害。但是法币仍旧有一定的购买力,而且维持得蛮好。大幅度贬值恰恰是内战爆发,东北的游资南下,使得非战区内的物价紊乱所致。抗日战争时期因为不同地区(日战区、国军区和解放区)使用的票据彼此不同,所以没有发生那么大的波动。根据剑桥《中华民国史》第二章的说法:

1942年或1943年前,在国民党政府控制的内地,工业生产从一个很低的基础上有所增长

当时的币值相对稳定了一段时间,直到战后1946年开始又重新出现了通货膨胀。

钱钟书写《围城》写的就是他当时代的事情,《围城》一书的设定也在三十年代末四十年代初。书中方鸿渐被推荐去后方做了副教授,月薪只有280。这应该是靠谱的数字,而且一个副教授的薪水属于高薪,民国三十年代普通公务员的薪水只有几十块。抗战期间60元以下的月薪按月发,60元以上的统一“暂支”60元,因为国难,钱发不出来。下图是网上流传的西南联大的教授的工资。

为了理想,你愿意复出多少?电影《驴得水》观后感

所以《驴得水》里的几个教员一个月几百那么拿着,按说是高薪。更别说后来给驴老师三万的月收入意味着什么了。一个美国人要到中国来兴办教育,总不该出一个太离谱的数字吧。看看下图,下图是1942年中国银行发行的法币五十元样张。

为了理想,你愿意复出多少?电影《驴得水》观后感

1942年发行的国债的,法币对美元的比价是一美元兑20法币。所以电影《驴得水》里美国人支付的每月十万法币相当于美元5000,相当于美国一个应届毕业生的年薪。爱因斯坦应聘时也要5000美元年薪,结果普林斯顿大学校方认为这有悖常理,不应该要价和他教的学生一样高,往上给提到1万7。就这样也不过是吕得水老师三四个月的薪水。即便被特派员贪污掉了七成,驴的月薪仍旧和爱因斯坦扯平。真够讽刺的了,对吧?但这不是电影期望给你带来的讽刺,而是较真的洒家给你带来的意外的惊喜。

对了,为了写公众号文章,特意也去看了话剧剧本,电影里罗斯先生带来了一万美元,话剧是带来了100万美元,对于42年又实在太多了一点。美国老板下手真黑啊!在中国作品里美国老板下手好像一直都那么黑。如果没有记错的话,九十年代有部话剧叫《股疯》,里头有个美国大学邀请一个哲学家去讲学,给他寄来一张支票也是100万美元。所以100万美金是个中国话剧里的经典的哏,大家尽可以不用太在意其真实性。再说,又不是只有中国人喜欢玩这个哏,好莱坞也喜欢这么干,别说你没看见过。

1942年年底法币贬值一倍有余,不过电影叙述的时间段没有那么长。你们看电影不要学我,否则就少了旁观者的乐趣了。你们要知道的是编剧假设你们已经知道了的:教师工资几百元紧巴巴,三万十万是一个巨大的数字,美元一万是一个天文数字。好了,一个美国老板兜里揣满了钱来找中国乡村教育的典范,没有通过司徒雷登,而是通过一个不会英语的从英国留学回来的特派员。千金买马骨,还一定要见一眼,最后惹出那么多笑话。

反正这种天方夜谭也似的故事只是为了讲一个寓言,不是么?考验的是片中的理想主义者,考验他们究竟愿意为了理想付出多少?电影在这一刻又展现了电影作为故事的一面。于是乎,就故事而言观众变成了听众。你不自觉地会在听完故事后,代入式地思考,如果故事里讲述的人是自己呢?

3)你愿意为理想付出多少?

民国时期确实出现过乡村建设运动,梁漱溟就是其代表人物。通过在农村兴办教育和提供金融等,给乡村中国输入各种现代化元素,用以改变社会。校长就该是这一流派的人物。两个男孩子看来也是理想主义者,高个子周铁男来自东北,该是因为抗战流亡进关的;矮个子裴魁山没有特别的来历,好像是一个很普通的小知识分子。第四个教师张一曼是个交际花出身的女子。

如果没有特派员的出现,他们最大的不是也就是向政府谎报了一个名额。除此之外一切都足够安详和谐,完全就是一个世外桃源。影片里大家感觉不到还在抗战中,对吧?但是鲁迅说过:悲剧就是把美好的东西扯碎了给你看!教育部的一次访问终结了这一切,为了遮盖这个小谎话,他们就编织一个更大的,再编个更大一点的。在舞台剧里这些桥段会让整个剧作一气呵成,高潮迭起。而且不知道为什么,这些荒诞的内容在电影里出现我却有点没法接受。不知道观众们普遍的接受度,反正我可以接受一个铁匠在舞台上装死人又复活,却没法接受电影里也这样复活过来。不知道为什么没法接受这种安排。

#p#分页标题#e#

在看电影的时候我一直在盘算,我会在哪一个环境停下来认输。作为校长,我会在剪张一曼的头发的时候停下来。我会放弃,既然已经几次下了决心坦白承认驴得水教师是一个谎言了,并且说了几次让自己来承担一切。剃头发和骂人就是让张一曼来承担责任了,不是么?我可以接受张一曼打了一下自己的耳光。话剧里只一下,电影里连着打了许多下。我也没法接受张一曼继续动手,张这就是在为了校长的理想献身,不是么?张自己的理想其实不过是有一个自由自在的地方,没人约束地过活而已。乡村教育不是她的理想,至少不是她的理想的主体,而乡村教育的环境恰好符合了她的想往。

孙校长听任特派员/铁匠(电影里是铜匠)指示骂他学校的老师,听任她自己责罚自己,听任他们杀了驴得水本尊。我觉得任何一点都该是停止自己的理想的时候了,裴魁山叫的对:凭什么要用你的理想绑架了我的利益?随着剧情的发展,张一曼不但疯掉了,最后还自杀了(电影和话剧里都自杀了),使得整部片子因此变成了一部黑童话。

4)凭什么你们要对理想主义者开这一枪?

发疯最严重的当然是孙校长,他具有一种历经磨难痴心不改的热情。前面已经讲过了,他只是没有失态,从头到尾都保持了冷静。张一曼众叛亲离后发疯,最后自杀。而片中的另两位男生呢?经不住现实的考验,也一一变得疯癫。一个是变得异常自私刻薄;另一个被枪击了以后变得异常软弱,话剧里还认了特派员做干爹,出卖校长。

编剧(名词)在编剧(动词)的时候,是在扮演着上帝的角色。非虚幻作品通过组织起现实素材来,通过取舍和编排其次序,甚至还要通过一些叙述的技巧,才能让你感受到他试图表达的对某事某物的认识。但是虚幻类的作家不那样,他们爱恨分明,所要做的只是把他们笔下的人物塑造成他们想象的样子,命运也全听任摆布了。

所以、剧中人的命运,只不过表现的是作者本人的价值观(谁叫你做了剧中人的?!)。作者在制造戏剧本身,非常成功,全戏一气呵成。但是就作者想要透露的故事主题却没法让我赞同。理想主义者原来就脆弱啊,现实对他们已经足够残酷,说点好听的不成么?干嘛还要安排点恶作剧来修理他们呢?

喜剧有很多种,莫里哀的喜剧就透着各种恶作剧。比如浪荡子唐璜,莫里哀就安排他去戏弄一个乞丐,叫他诅咒上帝,诅咒就给他一个金币。乞丐受到了诱惑,却终于没有诅咒上帝。唐璜却仍旧把这枚金币给了乞丐,说为了你的虔诚应该给你的赏赐。唐璜打赏乞丐的时候,我们知道莫里哀是仁慈的。而《驴得水》的恶作剧却不够仁慈,不够仁慈的恶作剧情节如下:

让张一曼自杀

让张一曼疯掉(奇怪了,她疯了干嘛还要自杀?!)

让张一曼自己打自己

让大家一起骂张一曼

让张一曼骂铁匠

让铁匠老婆骂大家

杀了驴并且吃掉

让裴魁山背叛大家

让周铁男变成一个窝囊蛋

眼看着驴棚被烧掉是唯一一个无足轻重的恶作剧,让铁匠(为啥影片里改叫铜匠了?)逆袭算是一个华丽丽的恶作剧,我喜欢。其它的都不是。编剧几乎把不仁慈的心融进了整部电影。即便如此,我却又没法说出这有什么不可以的。现实是严酷的,编剧为什么不可以是严酷的一部分?这部挞伐理想主义者的黑枪电影不是在现实取得了傲人的票房么?并在电影网站获得了高分,说明了商业逻辑和各种情怀原来就关系微妙,对吧?拍够了抗战神剧和潜伏以后,居然还能找到掌嘴小知识分子情怀的体裁。

为了理想,你愿意复出多少?电影《驴得水》观后感

电影里有些部分做得很好。铁匠和张一曼分手的时候,张一曼送了他头发一缕。他不明白自己和张一曼之间发生了什么,献歌一首,送张一曼远去。用的是我完全听不懂的方言,蓝天白云荒滩野岭,却突然很衬这首歌。我很喜欢,特意查了一下,原来是蒙语歌《月夜》,那么说他念莎士比亚也是蒙语歌词啦?怪不得听不懂呀!

德迅网 » 为了理想,你愿意复出多少?电影《驴得水》观后感
免责声明:本文由网友提供互联网分享,不代表本网的观点和立场;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