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稿明确指出:“今年的‘五一’劳动节,是中国人民走向全国胜利的日子。”“是中国人民死敌蒋介石走向灭亡的日子,蒋介石做伪总统,就是他快要上断头台的预兆。”“是中国劳动人民和一切被压迫人民的觉悟空前成熟的日子……”
这份初稿内容并未超出1948年3月之前中共中央已发表的政治主张。毛泽东4月底在两封信中表明的建国构想,未被吸收在内。
当这份初稿送到毛泽东案头时,他那宏大的建国方略激荡于心。毛泽东对“五一口号”初稿作了重大修改。蕴含中国共产党建国思想、影响中国历史进程的“五一口号”因毛泽东的修改而闪烁着更加辉煌的光芒。
据统计,毛泽东共作了27处修改。一字一句,皆有深意。从毛泽东字斟句酌的修改,可以看出他对“五一口号”的重视程度。含义最为突出的有4处。
修改电头“总社”为“陕北”,以保守中共中央、毛泽东已到达西柏坡的秘密。
1947年3月到1948年3月这段时间,出于对中共中央机关和毛泽东转战陕北的保密需要,廖承志率领的新华社总社与范长江率领的小分队密切配合,把新华社电讯的电头改“延安”为“陕北”播发新闻,使新华社继续发挥中共中央的耳目喉舌作用,不间断地传播中央的声音。1948年4月,为便于中共中央对新华社的直接领导,新华总社由太行解放区涉县陆续北上。这月底,新华总社大部分仍在涉县,一部分已到平山县,但毛泽东仍将这份初稿的电头由“总社”改为“陕北”。毛泽东的这一修改,显然是在跟国民党军队唱一出“声东击西”的好戏,让蒋介石误以为中共中央、毛泽东还在陕北指挥作战。
修改第四条,巩固了统一战线的组成结构。毛泽东将初稿第四条“全国劳动人民团结起来,联合知识分子、自由资产阶级和其他爱国分子,组成反帝国主义、反封建主义、反官僚资本主义的统一战线,为着最后打倒蒋介石,建立新中国”,修改为“联合全国知识分子、自由资产阶级、各民主党派、社会贤达和其他爱国分子,巩固和扩大反对帝国主义、反对封建主义、反对官僚资本主义的统一战线,为着打倒蒋介石,建立新中国而共同奋斗。”修改后的这一条具有重要内涵,既进一步重申了“各民主党派、社会贤达”在统一战线中的地位和作用,又发出了为“打倒蒋介石,建立新中国”“共同奋斗”的号召。
修改第五条,正式发出召开政治协商会议、召集人民代表大会、成立民主联合政府的号召。毛泽东删除了初稿第五条“工人阶级是中国人民革命的领导者,解放区的工人阶级是新中国的主人翁,更加积极地行动起来,更早地实现中国革命的最后胜利”。他又重新起草了一条:“各民主党派、各人民团体、各社会贤达迅速召开政治协商会议,讨论并实现召集人民代表大会,成立民主联合政府!”修改后的第五条是“五一口号”的点睛之笔。这一修改,高度概括了中共中央的建国方略,正式向国内外宣告要成立新政权、建立新中国,开启了中国共产党协商建国的精彩华章。
修改最后三条,彰显了中国共产党人的胸襟和品格。毛泽东在修改时删除了初稿第二十三条“中国人民的领袖毛泽东万岁”和第二十四条“中国劳动人民和被压迫人民的缔造者,中国人民解放战争的领导者中国共产党万岁”,改第二十五条“中华民族解放万岁”为第二十三条。这充分反映了中共中央、毛泽东天下为公、虚怀若谷的精神境界和家国情怀。
1948年4月30日至5月7日,中共中央在城南庄召开了中央前委和中央工委会合以后的第一次书记处扩大会议,史称“城南庄会议”。出席会议的有毛泽东、刘少奇、朱德、周恩来、任弼时等。会议共有八项议题,第一项是研究“邀请港、沪、平、津等地各中间党派及民众团体的代表人物来解放区商讨关于召开人民代表大会并成立临时中央政府问题”。
会议对经毛泽东修改后的“中国共产党发布一九四八年‘五一’劳动节口号”进行了热烈讨论。周恩来指出,“五一口号”提出召开新政协,从形式上看是恢复1946年1月政协的名称,但性质和内容都不同了。周恩来专门强调,“五一口号”不是宣传口号,而是行动口号,这是今天形势发展的趋势,是全国人民的要求。刘少奇指出,目前召开新政协的国际国内形势已经成熟,我们先提政协这个口号,可以起号召作用,要争取90%的人,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中国共产党在全国人民中取得50%以上的拥护是没有问题的,其他任何政党都没有我们这个地位。
会议经过认真讨论,决定以中共中央名义发布“五一口号”。至此,具有重大意义和深远影响的“五一口号”正式诞生。
“五一口号”发布过程
1948年4月30日城南庄会议通过“五一口号”的当天晚上,新华社正式对外发布;新华广播电台同日进行了全文播放。
新华社的电讯稿是针对全国各大报纸的。第一个刊登“五一口号”与广大读者见面的是《晋察冀日报》。《晋察冀日报》于1937年在太行山深处阜平县马兰村创刊,是中共中央晋察冀分局的机关报。1948年4月,晋察冀日报报社驻地在城南庄新房村,中共中央、毛泽东从延安转移到晋察冀后,也住在城南庄。《解放日报》停刊后,中共中央发布的重大消息都由《晋察冀日报》刊登,因此,《晋察冀日报》成为首刊“五一口号”的报纸。
对于《晋察冀日报》发表“五一口号”的经过,时任《晋察冀日报》社长兼总编辑邓拓有这样一段回忆:
4月30日,我接到紧急通知,要我赶到城南庄参加一个紧急会议。当时,《晋察冀日报》驻在新房村,离城南庄只有一公里远。我见到主席后,主席紧紧地握住我的手,兴奋之情溢于言表。主席亲自把《纪念“五一”国际劳动节口号》手稿交给我,让我拿去打印。为了慎重起见,将“五一劳动节口号”打出清样后,我又交送主席审阅。4月30日深夜,主席亲自审改后,于5月1日在《晋察冀日报》第一版头条位置发表,共23条,口号上方还端端正正地印了毛泽东的侧身头像。
同一天,香港《华商报》也根据新华社电讯稿,全文刊登了“五一口号”。《华商报》是抗战期间中共在香港创办的报纸。抗战胜利后,到港人士中除了文化界,还有遭受国民党当局迫害的大批民主人士。《华商报》迅速成为民主力量在香港的喉舌,也是解放区以外能直接传播中共中央声音的唯一一张报纸。“五一口号”第一时间经《华商报》在香港发表后,立即引起民主人士和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和热议。
也是在5月1日这一天,《新台湾丛刊》第6辑(《台湾人民的出路》)在香港出版,并发表了“五一口号”。《新台湾丛刊》第6辑是第一份发表“五一口号”的刊物,也是最先对“五一口号”发表评论的报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