恩阳区观音井镇万寿村,是一个远近闻名的“先进村”。这里山水环绕、产业兴盛、新居错落有致,是恩阳区新村建设的一张靓丽名片。而两年前的万寿村,道路坑坑洼洼、房子破破烂烂、地里荒草过膝,用返乡村民张云生的话来说是“恍如隔世”,而最令他感到骄傲的是,家乡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也有他的一份努力。
重情重义 成功不忘家乡情
1981年,17岁的张云生初中毕业,因家庭贫困不得不到西安打拼。这位瘦瘦小小的年轻人,凭着坚韧的精神,一心磨练建筑技术,干好了别人眼中“小、难、不愿干”的活,赢得良好口碑。1989年起,他开始独立承包工程。1998年,张云生被评为高级工程师,并连续五年被评为“优秀项目经理”、连续四年被评为“模范共产党员”。
张云生成功后,从未忘记家乡的父老乡亲。只要老乡在外有困难,不管交情厚不厚,张云生总要想办法帮忙解决。村里的老人张明登常年一人在家,路过的张云生看到他家情况后,总是悄悄地为他送米送油送钱。万寿村朝阳洞的摩岩造像是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然而年久失修,几乎摇摇欲坠。自2008年起,张云生每年出资并带头参与房屋维修、堤坎加固、修路、绿化等,省级文物得到了保护修缮。2000年,观音井到乐峰路段建设因缺少资金随时面临停工,远在西安的张云生知道情况后,放下手头的活,发动在西安的家乡人集体捐款40多万元,确保了道路顺利竣工。
返乡创业 誓让山水换新颜
2014年,张云生返乡过年。家乡的贫穷令他感到心痛。“家乡不变样,自己日子再好过,心里也是堵得慌。”为此,他召集了和他一起在西安打拼的8名老乡,经过商讨,大家决定春年后再也不走了,要切切实实做点产业出来,改变家乡的落后面貌。
随后,他们联系了成都高校做规划,拉回机械搞建设。然而,他们在新的领域很快遭遇了瓶颈,规划产业搞成了一群人做“大锅饭”,上游建牛羊圈舍给环境埋下了隐患……张云生并没有气馁,通过西安的人脉,他请来西安美术学院专家指导,问题很快迎刃而解。
通过几年时间的拼搏,张云生的事业已经涵盖了以万寿湖为核心的观光休息景区、牛羊养殖场基地和以芦笋为特色的果蔬种植园区,张云生用他的辛苦付出,成就了“花木成畦亲手栽”的梦想。如今走进万寿村,万寿湖里碧波漾,两岸柳树排成行,青山绿水相映成趣,绿树人家掩映其中。良好的生态环境吸引了大量游客前来观光垂钓,享受农家趣味。2015年,万寿村被评为四川省风景名胜区。
投身扶贫 带动乡邻齐奔康
万寿村是2014年建档立卡贫困村,曾有建档立卡贫困户56户222人。随着脱贫攻坚工作的深入推进,张云生创业致富的规划也做出了相应调整。他说:“想要改变全村积贫积弱的现状,首先要把村里的穷人‘带出来’。”为此,张云生于2015年成立了巴中市三棵松农业科技有限公司。
两年来,该公司流转万寿、凤仪、观音庵、楼房四个村土地3200亩;改造万寿湖620亩,新建环湖步游道2.5公里,发展稻—鱼(虾)产业580亩、芦笋1000余亩;新建年出栏300头肉牛、1000只山羊的养殖场1个和贫困户代养牛羊圈舍27处。公司还积极探索“双保底”“双优先”“双返利”的利益联接机制。2016年底,公司带动4个村117人在园区内务工,带动87户贫困户户均增收4100元/年。
去年6月,凭借多年从事建筑行业的经验及“保本微利、让利惠民”的原则,张云生所带的施工队伍开始进行万寿村黄家湾易地扶贫搬迁新房主体施工。易地扶贫搬迁安置房屋主体价格被控制在800元/平方米以内,旧房维修价格被控制在180元/平方米以内,为老百姓让利212500元,平均每户让利5180元。考虑到贫困户脱贫致富后,现有的住房条件可能无法满足生产生活需要,万寿村实施“打四修一”的建筑模式,即按照四层楼房的建筑要求打好地基,地面暂时只修建一层建筑。这就意味着,施工队伍的投入也更大。“等以后发了财,我打算把房子再加一层。”搬迁户何林说,“现在我在养殖场打工,每天的工作只是喂牛和打扫牛棚卫生,利润却是我们农户拿大头。”
2016年底,万寿村成功脱贫摘帽。张云生说,他还要再加把劲儿,提高产业效益,让老百姓得到更多好处。从一名打工仔到新型农民,张云生回报家乡、致富乡邻的梦想,还在路上。(巴中日报)
原标题:花木成畦亲手栽 故乡换得新颜来